第二章
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
忍得过这番痛苦。
垃圾山搬走了,是搬走了昨天所积累的污垢,搬走了西安往日所吐出的二氧化碳的
凝固物。而今天的街市,依然在周而复始地吐故纳新,像一个人一样吃喝拉撒。
事实也恰恰如此。摘除瘤块后的西安,其体质和容貌并没有多大的恢复,环境卫生
没能得到理想的改善。
怎么办?市长同志!
尽管还是寒风料峭,而我们的张铁民市长却两颊春意。
张铁民是把中共中央发布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这股铺天盖地而至的暖流,溶入
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发布的有关十四条纲要的字里行间。
于是,他出现在各区长会议上,出现在大街小巷,出现在手持扫帚和簸箕的清洁工
面前。在他匆忙的脚步里,略显斑白的鬓发所覆盖的大脑的皮层深处,开始酝酿一个综
合治理西安市容的宏大方案。
在世界名城之群里,棋盘似的方方正正的西安城是独具特色的。背街小巷不算上,
光像样的街道就有六百一十多条,筋络一样构成了这座城堡的强健体魄。一下子,是怎
么也梳理不清的,简直像老虎吃天,无从下爪。
“先抓‘三点十线’!”三点,即车站、钟楼、机场,是西安的门户和心脏。十线,
即东西南北大街、解放路、和平路、雁塔路、五路、莲湖路、劳动路,是支撑这座城市
的枢纽和主体干道。
张铁民仰脸环顾着墙壁上立起来了的西安市区蓝图,整个城市的经经纬纬都站在面
前,期待市长的摆布和吩咐。
场面终于铺设开来,全市上下总动员,在“三点十线”摆开了大阵势,可谓雷厉风
行。
快过春节了,仅东大街每天有上十万人通过。主干线上,一百八十四个自行车保管
站快侵占到快车道上了。自行车便上了快车道,机动车辆只好钻人的空子走。有的商亭、
百货地摊也摆到了街上,油条锅、饺子锅也支在了人行道上。火车站更乱,横七竖八地
挤满了无奇不有的各类摊点。
标语残迹、寻人启事、广告,贴得到处都是。乱扔瓜皮纸屑,更是随处可见。痰盂,
也不过是一种十分不雅的摆设。违章建筑,使街道扭曲成了畸形。
如此状态,急待大刀阔斧地去整治。
张铁民用手掌作着推的姿势,要求先把自行车保管站一律压到人行道三米之外的背
巷里去。违章建筑,违章摊点,一律拆除。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临街门面,全部刷新。
设立监督岗,严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
一份详尽的公告一发布,层层督促,匹夫有责,三天之后果然见效。
但总有那么一些单位,那么一些人,惯于拖沓,视市容指挥部的公告为儿戏,依然
按兵不动。
市长兼市容整顿总指挥的张铁民俨然是一个巡视于阵前的将军,沿街走过每一个店
铺,每一处路口,每一株街树下,一旦发现问题,就请来该段负责同志,查问处理,其
措施果敢切实,刀下见菜,丝毫没有迟缓的余地。
“别的不说,起码能给我们的孩子一点方便,走起路来安安全全。”张铁民语重心
长地向人们做宣传工作。
惯于扯皮、安于现状而又善于嘲讽新事物的人们,仍然是撞不动的。也许,他们属
于那种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
张铁民在省人大主席团会议上,见到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
“西安的卫生最近抓得不错。”马文瑞说。
“刚刚开始,还有阻力。”张铁民说出了内心的忧虑。
“事在人为,只要下决心,又有一套正确的政策和方法,一定能够搞好的。”
“抓好不难,但你要给我开罚戒!”张铁民一吐为快,“当然,主要是宣传教育。
但对于不搞的、搞得不好的,要罚!”
马文瑞笑了:“该罚的,当然可以罚!”
罚?不会是强迫命令吗?不会遭受别人的唾骂吗?张铁民主意已定,一切顾虑都撂
之脑后。只要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这座城市的康复,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
张铁民又脚步匆匆地巡行在街市上。
他来到了钟楼广场,踏入了钟楼邮电大楼的门槛。这里卫生很差,看来是没有大动。
第一次没动。曾给讲过道理,限期搞好。第二次,街道办事处去检查,好,动了,但很
不像样。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卫生面貌仍不符合要求。
张铁民气呼呼地回到市政府,马上召开会议,请来了邮局的有关领导。
一开口:“你西安的邮局,受不受西安政府管辖?”
“当然归西安市管。”邮局的领导笑着答道。
“那市政府抓卫生,你们邮局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动?”
“动了。”此话不假。
“什么时候动?我问的是彻底搞好,而不是应付差事!”简直是步步紧逼!
“我们正在动。”也许是谎报军情。
张铁民舒口气,点燃一支烟吸着:“大家都谈谈意见。该怎么处罚?”
在座的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不休。
“我提三条。”张铁民灭掉烟头,人们的议论戛然而止。
“一、三天之内必须改变卫生面貌。二、如果不改变,就实行罚款。三、还不行,
就动舆论,报纸上见!”张铁民站起身来,气并没消。
看来,会议就此结束了。邮局的领导笑着请求说:“张市长,罚了款,职工会看我
们领导的笑话,能不能缓几天?”
“这就更应该罚!由此可见,你们的领导班子是个什么样的班子。三天,三天!”
张铁民晃着三个指头,口气很坚决。
三天之后,区上和街道办事处前往邮局验收,卫生面貌达到了出乎意料的高水平。
原来,领导一回去,就上上下下动员,连夜加班搞,里里外外,果然在限定日期之内完
全大变了样子。
杀一儆百也罢,杀鸡给猴看也罢,张铁民的这一举动,无疑使那些顶着不办的人为
之震惊,悄悄地行动起来了。
而对于邮局的改观,张铁民很高兴地说:“实行减、免、缓政策,免于处罚。还有,
登报表扬!”
整治了邮局,可还有比邮局更有地位的大机关、大企业单位,敢碰硬吗?百姓点灯
可以不许,那州官放火呢?
过不几天,大雁塔街道办事处汇报,他们所管辖范围的省委机关的卫生,经验收是
不合格的。按说是要罚款的,但鉴于是陕西省首脑机关,西安市政府的顶头上司,能罚
吗?
张铁民听完汇报,不加考虑地吐出一个字:
“罚!”
“按规定罚二百元。”汇报的同志说。
“罚二百。”不容置疑。
开罚戒是省委书记马文瑞许可的,省委机关的罚与不罚肯定在规定之列?
这是张铁民的老脾气,他不会那种只顾保乌纱帽而擅耍圆滑的本事。
“罚得好!该罚。”马文瑞听说了,对张铁民的举动表示赞赏。
好家伙!省委都认罚了,哪个敢顶着不办?西安城中,以至省内外,此奇闻不胫而
走,传为佳话。
张铁民,成了“铁市长”。而“张市长”的称呼也随之被“铁市长”取而代之,贵
姓却被淡漠了。
之后,又发现省政府在西五路违章堆放建筑材料。第一次,让退回去,把人行道让
出来。经过耐心做工作,退了。第二次,怎么又出来了?垒的墙用泥抹过,还占着人行
道。要求退五米,只退了三米,影响了这一条街的整顿。
张铁民给街道办事处的同志说:“要退回去,不行就强行拆除。”
这一着,人家恼火了。有位副省长说:“不退!让张铁民来罚我好了。”
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无能为力,传声筒一样把话递给张铁民。
“坚持要退,谁不退就罚谁,不管他是谁!”张铁民的回答可谓斩钉截铁,落地铿
锵作响!
话又传了过去,垒的墙很快地乖乖拆除了。
“铁”市长,铁面无情,真是名不虚传!
全市性的卫生大检查,总是由张铁民亲自带队,一条街一道巷地走去。大街小巷,
居民院落,角角落落都跑遍了。
人们一听说张铁民要来检查卫生,都手忙脚乱地干起来,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无
懈可击为止。
群众是支持他的工作的。检查团每到一处,职工、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奔走相告,
欣喜若狂:“看有铁市长没?”“快!铁市长来了!”一时间,会把个街巷院落挤得水
泄不通。
他的绰号也就是他的威望,不是自封的,而是群众给的。
在涉足第一线进行全市性的卫生大检查中,如何彻底改变市容面貌,张铁民意识到
了治表进而治本的问题。首先从环卫建设入手,加强了环卫局。资金上,省上给西安三
百万,一百五十万就拨给了环卫事业。垃圾桶、垃圾车、清扫车、洒水车,一次就配备
了不少。改人工操作为机械操作,效率提高了。
此间,张铁民依照他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并吸收多方面的意见,亲自动笔起草了
整顿“三点十线”的二十条要求。
以至后来的五十条、三十五条、绿化十一条,整顿服务工作四十条,都是他一笔一
划,逐句撰写修订的。
其中的三十五条,是张铁民在一个旧历正月初五的清早,像市容指挥部的下级办事
员似的,风尘仆仆,冒着寒风,匆匆忙忙把材料亲自送到指挥部办公室的。
我们的市长,是在万家灯火,爆竹声声,杯盏叮当的年节里,没有沾家,独自从三
十晚上一直到初四深夜赶写出了这份详细的市容管理条例。
那费心涂抹的墨迹里,调入了60岁老人浓烈的热血。
市容整顿指挥部的同志们,无论如何是被这种场面感动了的。
这位姓“铁”却更谦恭的一市之长,那一大早的叩门声,在他们的心里如余音绕梁,
三日不散。
张铁民早有思想准备,随时迎向各种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他明白,凡是新的事情,
在起头时,总要经过一番苦工才能做成的。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能够忍受各种烦恼的
打算,就不如撒手不做。
整顿市容一开始,设在五路铁路局门口的出租汽车公司,按规定要迁往背街,但人
家就是不搬。
张铁民亲自出马。
一些工人丝毫没有胆怯的意思,反而如火上浇油,总算可以当着市长的面出出气了。
有人在喊叫:“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要工人活不活?”
因为搬到背街,是要影响经营收入和奖金的。
火爆性子的张铁民处于层层围观的人群里,却难得地不动声色。也没有高声辩论,
而是耐心做工作。
他柔中带刚地说:“一个城市,交通的畅通,影响全局。不搬,是绝对不行的。”
结果,搬了。
雁塔路拆除违章建筑的工程已近尾声,仅剩下一个独老婆,说什么也不拆。
老婆说没房住,给分房,她把房子给了大儿子,又给分房,她把房子又让给了二儿
子住。
她仍不肯拆,想要第三回房。
张铁民一听,火了:“如此得寸进尺,必须搬!找一下老婆两个儿子的单位,找一
下妇联,给她把政策讲清楚。道理讲清之后,限期一定要搬。不然,强行拆除!”
还能拖着不搬吗?
类似的问题,在张铁民这个铁腕人物手里,都一一迎刃而解。
随之而来的,一边是对他高度赞赏,一边却是毫不掩饰的唾骂。尽管,后一种是极
少数人,出自于自己眼皮底下的那么一点点利益。
告状的,骂娘的,闹到国务院的,都有。
给他抛来的帽子也不少:“土匪”、“法西斯”、“国民党”、“秦始皇”。
张铁民在忍受一种无端的痛苦的同时,并不以为得罪了人而忏悔,也从来不在任何
场合提及告黑状的事。他听之任之,不去追查,不给告状的人施加压力,而是让实践去
验证。
他说:“认准了的,就干到底!干出成绩,让大家去评论。只要是为大多数群众的
利益,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只要是决定了的,谁也别想再拉回来!”
这也可谓开拓型人物的领导艺术吧!
“三点十线”上的违章建筑基本拆除完毕,设在大街上的保管站约有一百多万辆自
行车,也已全部压到背巷。车辆行人各归其道,西安的街市第一次出现了井然有序的景
象。
人行道腾出来了,却仍尘土飞扬,遇雨雪天则泥泞不堪。加上多年失修的旧路,和
新开拓的街道,明显是灰尘滋生的根源,急待修复完好。
铺设人行道的问题摆出来,张铁民便皱了眉头。谈何容易?一百多万平方米的面积,
光砖头块就得花两千多万元,市政财经困难,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
靠什么?老办法:靠群众。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号喊响了。
一寸寸的人行道,在千千万万群众的手中,被镶嵌得平整洁丽,锦缎一样展现在成
百上千条街巷。这是西安人脚下的路,不再泥泞的路,紧紧贴着阳光的古城的衣襟。
但在群众的来信中,他仍听到关于路的呼唤。
潘家村的路被垃圾堵住了,晴天也得穿靴子过街。
张铁民亲自跑去了,向有关职能部门,问寻这条仍在呻吟的路的症结与康复,并限
期治愈。他不放心,每星期得亲自跑一两次,督促检查。结果,一个月内,这里的六条
路得到了综合的治理。
一阵可爱的童音在向市长呼唤,也是为了路。
这是署名“红星小学学生”们写来的信,说门口的路上积水很深,上学得家长背来
背去。
小市民们也在找他们的市长了。张铁民拿着信,很焦急,似乎已经看见了那些红领
巾在泥水中的可怜样子。
他问身边的同志:“你知道红星小学在哪儿?”
“不知道。叫红星小学的,西安怕不少哩!”
最后,他几经周折,总算打听到了,即刻前去查访,这段路也终于被修好了。
又有关于步行街之弊端的反映接踵而来,说沿街的商店营业额下降,是不顾经济效
益,专做表面文章给人看。
是这样的吗?张铁民马上派有关同志去调查,事实却并非如此。且看数据,1982年
第一季度成交额为1192万元,竟比1981年同期增长28.44%!好嘛,完全是不重实际地
瞎起哄!
搞花坛,也有人告状。张铁民没有在意,什么事情,要想让百分之百的人满意,是
办不到的,除非你不去做。
市内大街上,随处可见的3400个花坛,包括院内的有22000多个,都是在他倡导下
搞起来的。甚至连什么地方搞多长多宽的花坛,什么样子的,他都带上主管的副市长,
绿化局的负责同志,还有各级整顿办公室的人员,一个一个现场勘察。
“修栏杆,你们搞一些废的钢铁材料就行了。”他说,“我到自行车厂去的时候,
和他们讲好了。那里有好多金属材料,稍微焊一下,搞得艺术一点,就行。”
作为一个市长,他什么都想到了。
紧接着,张铁民又在全市组织大规模的植树活动,绿化美化西安。这年春天,古城
内外栽上了153万多株树,种植了29.36万多平方米的草坪。其数量,是解放以来前所未
有的。
绿色的生命,在新的西安的街市上,象征着一种美好而顽强的力量。
所谓“脏、乱、差”,脏指卫生面貌,乱指交通秩序,差则是服务态度。
经过一个大的回合,“脏”改变了,“乱”整顿了,而“差”却一时难以改进。服
务态度的改变,服务质量的提高,决不可能像清除垃圾那样去搞,而需要做耐心细致的
关于人的工作。
但张铁民明白,要纠正克服一切旧习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却坚信一条:
即“事在人为”。
当他读到许多批评服务态度的群众来信时,就意识到了这个棘手的普遍性问题,市
容面貌的改变,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紧密联系着人的精神状态。而服务性工作人
员的精神面貌的好与差,又同这座城市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张铁民手中的笔在墨砚上舐过一阵之后,即刻用小楷行草写道:
“马上成立服务质量整顿指挥部,我当总指挥。”
随后,张铁民就一屁股时到市内最为繁华的炭市街一带坐阵去了。
说是坐阵,也是跑个不停,到处私查暗访,见问题就处理。跟他一起的年轻人跑一
天也喊腿疼。
他亲自起草的服务整顿指挥部的三十条要求,密密麻麻,有反复改过的痕迹。其中
特别强调人的质量,人的素质。一些奖惩办法的细则,他至少改动过三四次,听取意见
后,一两天时间就退到有关部门去付诸实施。
后来的七十条要求,他改的时候,把禁止大肉落地加了进去。他曾当场批评过这种
现象,把冻肉堆在地上怎么行?肉是人吃的。还特别添上一句:“装载熟食的车辆如果
没有防尘措施,或坐在躺在食品上的,罚款五元。”
老营业员以为这是基本性的职业要求,“立正,稍息”的要求。新营业员说办不到,
有的大骂张铁民,售货员上班连凳子也不能坐,报也不能看,饭也不能吃,规定太死。
既已立法,就执法如山。在张铁民的强硬措施下,该奖的奖了,该罚的罚了,该给
顾客当面赔情道歉的,则上门去寻顾客认错,有的还追索到偏僻的山沟里去“负荆请
罪”。
群众写给张铁民的信中,反映服务态度差的信逐渐被表扬信所取代。他没有盲目乐
观,在下转这些信时郑重地批道:“服务人员的素质抓一年两年不行,要花时间。对35
岁以下的青工要培训,讲职业道德,练基本功。”
作为饮食服务行业卫生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遍及城内外的农贸市场的整顿,也同
样至关重要。他一有空,就去市场上转悠。像一个普通的市民,去挤西瓜摊,去光顾小
吃部。回来便提醒有关部门,应要求卖西瓜的地上不许有西瓜皮,要有瓜皮桶,免得苍
蝇嗡嗡乱飞。似乎,是怕弄脏了街市的衣角。
他看到卖小吃的,洗碗筷的水就那么一盆子,凉皮、饸饹、豆腐脑、凉粉,洗得那
盆水稠咕咚咚的,不卫生。就找有关同志商量,能不能要求每天卖多少碗,一早就预备
多少个碗,是消过毒的。尽管这一条未必合理,未必行得通,但他却愿意动动这方面的
脑筋,琢磨一些可行的办法。
有人说:“你当你的市长,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干什么?”
他却不以为然。
这年上半年,在服务行业评出了二百个“优质服务单位”,决定一律进匾奖励。
张铁民对这件事很费脑子,送怎么样的匾,什么颜色,多大比例,都提出了自己的
想法,并建议字要请书法家来写,讲究一点好。
匾额上的宇,后来是请茹桂写的,挺漂亮,他很满意。在看罢发奖的证书之后,张
铁民却非要在证书上写上两段这样的话不可,意思是:一,鼓励;二,如果你不能坚持
优质服务,请把匾敲锣打鼓退回送匾部门。
具体搞工作的同志说,这样不好写,可他坚持写上不可。
西安这城市的变化,是居住在这里的二百六十万市民有目可睹的。
消息传出,关外人却半信半疑。
北京来了记者,在大街上走了一圈,不由得赞叹道:“原来不信,果然名不虚传。
没有随地吐痰的,不容易啊!”
还是那阵顽劣的气味,又不知从何处散发开来,说张铁民靠罚,群众怨声载道。
是的,罚过,但张铁民也一再强调,以教育为主。罚,也是有策略的,即罚大不罚
小,罚多不罚少,罚是为了不罚,不得已而开罚戒。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整顿过程中,共罚200多起,现金总额为9346.3元整。
这对于一个二百六十多万人口,大大小小成万个单位的大都市来说,真可谓“多乎
哉,不多也”。
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
忍得过这番痛苦。
垃圾山搬走了,是搬走了昨天所积累的污垢,搬走了西安往日所吐出的二氧化碳的
凝固物。而今天的街市,依然在周而复始地吐故纳新,像一个人一样吃喝拉撒。
事实也恰恰如此。摘除瘤块后的西安,其体质和容貌并没有多大的恢复,环境卫生
没能得到理想的改善。
怎么办?市长同志!
尽管还是寒风料峭,而我们的张铁民市长却两颊春意。
张铁民是把中共中央发布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这股铺天盖地而至的暖流,溶入
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发布的有关十四条纲要的字里行间。
于是,他出现在各区长会议上,出现在大街小巷,出现在手持扫帚和簸箕的清洁工
面前。在他匆忙的脚步里,略显斑白的鬓发所覆盖的大脑的皮层深处,开始酝酿一个综
合治理西安市容的宏大方案。
在世界名城之群里,棋盘似的方方正正的西安城是独具特色的。背街小巷不算上,
光像样的街道就有六百一十多条,筋络一样构成了这座城堡的强健体魄。一下子,是怎
么也梳理不清的,简直像老虎吃天,无从下爪。
“先抓‘三点十线’!”三点,即车站、钟楼、机场,是西安的门户和心脏。十线,
即东西南北大街、解放路、和平路、雁塔路、五路、莲湖路、劳动路,是支撑这座城市
的枢纽和主体干道。
张铁民仰脸环顾着墙壁上立起来了的西安市区蓝图,整个城市的经经纬纬都站在面
前,期待市长的摆布和吩咐。
场面终于铺设开来,全市上下总动员,在“三点十线”摆开了大阵势,可谓雷厉风
行。
快过春节了,仅东大街每天有上十万人通过。主干线上,一百八十四个自行车保管
站快侵占到快车道上了。自行车便上了快车道,机动车辆只好钻人的空子走。有的商亭、
百货地摊也摆到了街上,油条锅、饺子锅也支在了人行道上。火车站更乱,横七竖八地
挤满了无奇不有的各类摊点。
标语残迹、寻人启事、广告,贴得到处都是。乱扔瓜皮纸屑,更是随处可见。痰盂,
也不过是一种十分不雅的摆设。违章建筑,使街道扭曲成了畸形。
如此状态,急待大刀阔斧地去整治。
张铁民用手掌作着推的姿势,要求先把自行车保管站一律压到人行道三米之外的背
巷里去。违章建筑,违章摊点,一律拆除。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临街门面,全部刷新。
设立监督岗,严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
一份详尽的公告一发布,层层督促,匹夫有责,三天之后果然见效。
但总有那么一些单位,那么一些人,惯于拖沓,视市容指挥部的公告为儿戏,依然
按兵不动。
市长兼市容整顿总指挥的张铁民俨然是一个巡视于阵前的将军,沿街走过每一个店
铺,每一处路口,每一株街树下,一旦发现问题,就请来该段负责同志,查问处理,其
措施果敢切实,刀下见菜,丝毫没有迟缓的余地。
“别的不说,起码能给我们的孩子一点方便,走起路来安安全全。”张铁民语重心
长地向人们做宣传工作。
惯于扯皮、安于现状而又善于嘲讽新事物的人们,仍然是撞不动的。也许,他们属
于那种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人。
张铁民在省人大主席团会议上,见到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
“西安的卫生最近抓得不错。”马文瑞说。
“刚刚开始,还有阻力。”张铁民说出了内心的忧虑。
“事在人为,只要下决心,又有一套正确的政策和方法,一定能够搞好的。”
“抓好不难,但你要给我开罚戒!”张铁民一吐为快,“当然,主要是宣传教育。
但对于不搞的、搞得不好的,要罚!”
马文瑞笑了:“该罚的,当然可以罚!”
罚?不会是强迫命令吗?不会遭受别人的唾骂吗?张铁民主意已定,一切顾虑都撂
之脑后。只要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这座城市的康复,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
张铁民又脚步匆匆地巡行在街市上。
他来到了钟楼广场,踏入了钟楼邮电大楼的门槛。这里卫生很差,看来是没有大动。
第一次没动。曾给讲过道理,限期搞好。第二次,街道办事处去检查,好,动了,但很
不像样。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卫生面貌仍不符合要求。
张铁民气呼呼地回到市政府,马上召开会议,请来了邮局的有关领导。
一开口:“你西安的邮局,受不受西安政府管辖?”
“当然归西安市管。”邮局的领导笑着答道。
“那市政府抓卫生,你们邮局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动?”
“动了。”此话不假。
“什么时候动?我问的是彻底搞好,而不是应付差事!”简直是步步紧逼!
“我们正在动。”也许是谎报军情。
张铁民舒口气,点燃一支烟吸着:“大家都谈谈意见。该怎么处罚?”
在座的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不休。
“我提三条。”张铁民灭掉烟头,人们的议论戛然而止。
“一、三天之内必须改变卫生面貌。二、如果不改变,就实行罚款。三、还不行,
就动舆论,报纸上见!”张铁民站起身来,气并没消。
看来,会议就此结束了。邮局的领导笑着请求说:“张市长,罚了款,职工会看我
们领导的笑话,能不能缓几天?”
“这就更应该罚!由此可见,你们的领导班子是个什么样的班子。三天,三天!”
张铁民晃着三个指头,口气很坚决。
三天之后,区上和街道办事处前往邮局验收,卫生面貌达到了出乎意料的高水平。
原来,领导一回去,就上上下下动员,连夜加班搞,里里外外,果然在限定日期之内完
全大变了样子。
杀一儆百也罢,杀鸡给猴看也罢,张铁民的这一举动,无疑使那些顶着不办的人为
之震惊,悄悄地行动起来了。
而对于邮局的改观,张铁民很高兴地说:“实行减、免、缓政策,免于处罚。还有,
登报表扬!”
整治了邮局,可还有比邮局更有地位的大机关、大企业单位,敢碰硬吗?百姓点灯
可以不许,那州官放火呢?
过不几天,大雁塔街道办事处汇报,他们所管辖范围的省委机关的卫生,经验收是
不合格的。按说是要罚款的,但鉴于是陕西省首脑机关,西安市政府的顶头上司,能罚
吗?
张铁民听完汇报,不加考虑地吐出一个字:
“罚!”
“按规定罚二百元。”汇报的同志说。
“罚二百。”不容置疑。
开罚戒是省委书记马文瑞许可的,省委机关的罚与不罚肯定在规定之列?
这是张铁民的老脾气,他不会那种只顾保乌纱帽而擅耍圆滑的本事。
“罚得好!该罚。”马文瑞听说了,对张铁民的举动表示赞赏。
好家伙!省委都认罚了,哪个敢顶着不办?西安城中,以至省内外,此奇闻不胫而
走,传为佳话。
张铁民,成了“铁市长”。而“张市长”的称呼也随之被“铁市长”取而代之,贵
姓却被淡漠了。
之后,又发现省政府在西五路违章堆放建筑材料。第一次,让退回去,把人行道让
出来。经过耐心做工作,退了。第二次,怎么又出来了?垒的墙用泥抹过,还占着人行
道。要求退五米,只退了三米,影响了这一条街的整顿。
张铁民给街道办事处的同志说:“要退回去,不行就强行拆除。”
这一着,人家恼火了。有位副省长说:“不退!让张铁民来罚我好了。”
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无能为力,传声筒一样把话递给张铁民。
“坚持要退,谁不退就罚谁,不管他是谁!”张铁民的回答可谓斩钉截铁,落地铿
锵作响!
话又传了过去,垒的墙很快地乖乖拆除了。
“铁”市长,铁面无情,真是名不虚传!
全市性的卫生大检查,总是由张铁民亲自带队,一条街一道巷地走去。大街小巷,
居民院落,角角落落都跑遍了。
人们一听说张铁民要来检查卫生,都手忙脚乱地干起来,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无
懈可击为止。
群众是支持他的工作的。检查团每到一处,职工、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奔走相告,
欣喜若狂:“看有铁市长没?”“快!铁市长来了!”一时间,会把个街巷院落挤得水
泄不通。
他的绰号也就是他的威望,不是自封的,而是群众给的。
在涉足第一线进行全市性的卫生大检查中,如何彻底改变市容面貌,张铁民意识到
了治表进而治本的问题。首先从环卫建设入手,加强了环卫局。资金上,省上给西安三
百万,一百五十万就拨给了环卫事业。垃圾桶、垃圾车、清扫车、洒水车,一次就配备
了不少。改人工操作为机械操作,效率提高了。
此间,张铁民依照他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并吸收多方面的意见,亲自动笔起草了
整顿“三点十线”的二十条要求。
以至后来的五十条、三十五条、绿化十一条,整顿服务工作四十条,都是他一笔一
划,逐句撰写修订的。
其中的三十五条,是张铁民在一个旧历正月初五的清早,像市容指挥部的下级办事
员似的,风尘仆仆,冒着寒风,匆匆忙忙把材料亲自送到指挥部办公室的。
我们的市长,是在万家灯火,爆竹声声,杯盏叮当的年节里,没有沾家,独自从三
十晚上一直到初四深夜赶写出了这份详细的市容管理条例。
那费心涂抹的墨迹里,调入了60岁老人浓烈的热血。
市容整顿指挥部的同志们,无论如何是被这种场面感动了的。
这位姓“铁”却更谦恭的一市之长,那一大早的叩门声,在他们的心里如余音绕梁,
三日不散。
张铁民早有思想准备,随时迎向各种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他明白,凡是新的事情,
在起头时,总要经过一番苦工才能做成的。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能够忍受各种烦恼的
打算,就不如撒手不做。
整顿市容一开始,设在五路铁路局门口的出租汽车公司,按规定要迁往背街,但人
家就是不搬。
张铁民亲自出马。
一些工人丝毫没有胆怯的意思,反而如火上浇油,总算可以当着市长的面出出气了。
有人在喊叫:“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要工人活不活?”
因为搬到背街,是要影响经营收入和奖金的。
火爆性子的张铁民处于层层围观的人群里,却难得地不动声色。也没有高声辩论,
而是耐心做工作。
他柔中带刚地说:“一个城市,交通的畅通,影响全局。不搬,是绝对不行的。”
结果,搬了。
雁塔路拆除违章建筑的工程已近尾声,仅剩下一个独老婆,说什么也不拆。
老婆说没房住,给分房,她把房子给了大儿子,又给分房,她把房子又让给了二儿
子住。
她仍不肯拆,想要第三回房。
张铁民一听,火了:“如此得寸进尺,必须搬!找一下老婆两个儿子的单位,找一
下妇联,给她把政策讲清楚。道理讲清之后,限期一定要搬。不然,强行拆除!”
还能拖着不搬吗?
类似的问题,在张铁民这个铁腕人物手里,都一一迎刃而解。
随之而来的,一边是对他高度赞赏,一边却是毫不掩饰的唾骂。尽管,后一种是极
少数人,出自于自己眼皮底下的那么一点点利益。
告状的,骂娘的,闹到国务院的,都有。
给他抛来的帽子也不少:“土匪”、“法西斯”、“国民党”、“秦始皇”。
张铁民在忍受一种无端的痛苦的同时,并不以为得罪了人而忏悔,也从来不在任何
场合提及告黑状的事。他听之任之,不去追查,不给告状的人施加压力,而是让实践去
验证。
他说:“认准了的,就干到底!干出成绩,让大家去评论。只要是为大多数群众的
利益,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只要是决定了的,谁也别想再拉回来!”
这也可谓开拓型人物的领导艺术吧!
“三点十线”上的违章建筑基本拆除完毕,设在大街上的保管站约有一百多万辆自
行车,也已全部压到背巷。车辆行人各归其道,西安的街市第一次出现了井然有序的景
象。
人行道腾出来了,却仍尘土飞扬,遇雨雪天则泥泞不堪。加上多年失修的旧路,和
新开拓的街道,明显是灰尘滋生的根源,急待修复完好。
铺设人行道的问题摆出来,张铁民便皱了眉头。谈何容易?一百多万平方米的面积,
光砖头块就得花两千多万元,市政财经困难,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
靠什么?老办法:靠群众。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号喊响了。
一寸寸的人行道,在千千万万群众的手中,被镶嵌得平整洁丽,锦缎一样展现在成
百上千条街巷。这是西安人脚下的路,不再泥泞的路,紧紧贴着阳光的古城的衣襟。
但在群众的来信中,他仍听到关于路的呼唤。
潘家村的路被垃圾堵住了,晴天也得穿靴子过街。
张铁民亲自跑去了,向有关职能部门,问寻这条仍在呻吟的路的症结与康复,并限
期治愈。他不放心,每星期得亲自跑一两次,督促检查。结果,一个月内,这里的六条
路得到了综合的治理。
一阵可爱的童音在向市长呼唤,也是为了路。
这是署名“红星小学学生”们写来的信,说门口的路上积水很深,上学得家长背来
背去。
小市民们也在找他们的市长了。张铁民拿着信,很焦急,似乎已经看见了那些红领
巾在泥水中的可怜样子。
他问身边的同志:“你知道红星小学在哪儿?”
“不知道。叫红星小学的,西安怕不少哩!”
最后,他几经周折,总算打听到了,即刻前去查访,这段路也终于被修好了。
又有关于步行街之弊端的反映接踵而来,说沿街的商店营业额下降,是不顾经济效
益,专做表面文章给人看。
是这样的吗?张铁民马上派有关同志去调查,事实却并非如此。且看数据,1982年
第一季度成交额为1192万元,竟比1981年同期增长28.44%!好嘛,完全是不重实际地
瞎起哄!
搞花坛,也有人告状。张铁民没有在意,什么事情,要想让百分之百的人满意,是
办不到的,除非你不去做。
市内大街上,随处可见的3400个花坛,包括院内的有22000多个,都是在他倡导下
搞起来的。甚至连什么地方搞多长多宽的花坛,什么样子的,他都带上主管的副市长,
绿化局的负责同志,还有各级整顿办公室的人员,一个一个现场勘察。
“修栏杆,你们搞一些废的钢铁材料就行了。”他说,“我到自行车厂去的时候,
和他们讲好了。那里有好多金属材料,稍微焊一下,搞得艺术一点,就行。”
作为一个市长,他什么都想到了。
紧接着,张铁民又在全市组织大规模的植树活动,绿化美化西安。这年春天,古城
内外栽上了153万多株树,种植了29.36万多平方米的草坪。其数量,是解放以来前所未
有的。
绿色的生命,在新的西安的街市上,象征着一种美好而顽强的力量。
所谓“脏、乱、差”,脏指卫生面貌,乱指交通秩序,差则是服务态度。
经过一个大的回合,“脏”改变了,“乱”整顿了,而“差”却一时难以改进。服
务态度的改变,服务质量的提高,决不可能像清除垃圾那样去搞,而需要做耐心细致的
关于人的工作。
但张铁民明白,要纠正克服一切旧习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他却坚信一条:
即“事在人为”。
当他读到许多批评服务态度的群众来信时,就意识到了这个棘手的普遍性问题,市
容面貌的改变,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紧密联系着人的精神状态。而服务性工作人
员的精神面貌的好与差,又同这座城市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张铁民手中的笔在墨砚上舐过一阵之后,即刻用小楷行草写道:
“马上成立服务质量整顿指挥部,我当总指挥。”
随后,张铁民就一屁股时到市内最为繁华的炭市街一带坐阵去了。
说是坐阵,也是跑个不停,到处私查暗访,见问题就处理。跟他一起的年轻人跑一
天也喊腿疼。
他亲自起草的服务整顿指挥部的三十条要求,密密麻麻,有反复改过的痕迹。其中
特别强调人的质量,人的素质。一些奖惩办法的细则,他至少改动过三四次,听取意见
后,一两天时间就退到有关部门去付诸实施。
后来的七十条要求,他改的时候,把禁止大肉落地加了进去。他曾当场批评过这种
现象,把冻肉堆在地上怎么行?肉是人吃的。还特别添上一句:“装载熟食的车辆如果
没有防尘措施,或坐在躺在食品上的,罚款五元。”
老营业员以为这是基本性的职业要求,“立正,稍息”的要求。新营业员说办不到,
有的大骂张铁民,售货员上班连凳子也不能坐,报也不能看,饭也不能吃,规定太死。
既已立法,就执法如山。在张铁民的强硬措施下,该奖的奖了,该罚的罚了,该给
顾客当面赔情道歉的,则上门去寻顾客认错,有的还追索到偏僻的山沟里去“负荆请
罪”。
群众写给张铁民的信中,反映服务态度差的信逐渐被表扬信所取代。他没有盲目乐
观,在下转这些信时郑重地批道:“服务人员的素质抓一年两年不行,要花时间。对35
岁以下的青工要培训,讲职业道德,练基本功。”
作为饮食服务行业卫生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遍及城内外的农贸市场的整顿,也同
样至关重要。他一有空,就去市场上转悠。像一个普通的市民,去挤西瓜摊,去光顾小
吃部。回来便提醒有关部门,应要求卖西瓜的地上不许有西瓜皮,要有瓜皮桶,免得苍
蝇嗡嗡乱飞。似乎,是怕弄脏了街市的衣角。
他看到卖小吃的,洗碗筷的水就那么一盆子,凉皮、饸饹、豆腐脑、凉粉,洗得那
盆水稠咕咚咚的,不卫生。就找有关同志商量,能不能要求每天卖多少碗,一早就预备
多少个碗,是消过毒的。尽管这一条未必合理,未必行得通,但他却愿意动动这方面的
脑筋,琢磨一些可行的办法。
有人说:“你当你的市长,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干什么?”
他却不以为然。
这年上半年,在服务行业评出了二百个“优质服务单位”,决定一律进匾奖励。
张铁民对这件事很费脑子,送怎么样的匾,什么颜色,多大比例,都提出了自己的
想法,并建议字要请书法家来写,讲究一点好。
匾额上的宇,后来是请茹桂写的,挺漂亮,他很满意。在看罢发奖的证书之后,张
铁民却非要在证书上写上两段这样的话不可,意思是:一,鼓励;二,如果你不能坚持
优质服务,请把匾敲锣打鼓退回送匾部门。
具体搞工作的同志说,这样不好写,可他坚持写上不可。
西安这城市的变化,是居住在这里的二百六十万市民有目可睹的。
消息传出,关外人却半信半疑。
北京来了记者,在大街上走了一圈,不由得赞叹道:“原来不信,果然名不虚传。
没有随地吐痰的,不容易啊!”
还是那阵顽劣的气味,又不知从何处散发开来,说张铁民靠罚,群众怨声载道。
是的,罚过,但张铁民也一再强调,以教育为主。罚,也是有策略的,即罚大不罚
小,罚多不罚少,罚是为了不罚,不得已而开罚戒。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整顿过程中,共罚200多起,现金总额为9346.3元整。
这对于一个二百六十多万人口,大大小小成万个单位的大都市来说,真可谓“多乎
哉,不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