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书库 玄幻魔法 市长张铁民 正文 第三章

正文 第三章

小说:市长张铁民| 作者:和谷| 类别:玄幻魔法

    第三章

    至于我,生来就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的功绩,惟一的慰藉,就

    是希望在我们的蜂巢里,能够看到我自己的一滴蜜。

    工作只不过是个开头。千家万户,角角落落,还有多少婆婆妈妈的事等待着我们的

    市长去解决。而市长的每一件工作,都有众多的“匹夫”以强烈的责任感在关注着。

    在写给张铁民市长的一大堆群众来信中,有一封是署名刘谱航的青年工人写来的。

    听办信的同志说,信中把张铁民奚落一番,也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张铁民便坐下来,

    认真读起来。

    小伙子直截了当:“市政府去年提出的十件好事里面的五件,即吃菜、乘车、用水、

    修路、环卫,怎么今年又重新提出?以后是否年年要老调重弹?这样,市政府每年实际

    上只能给西安人民办好五件事。这五件事,是否办完了,办彻底了?还很难说清楚。公

    厕1982年计划新建50座,只建成20座,那30座难道还要列入1983年、1984年的十件好事

    里吗?”

    这里面确有文章!张铁民沉思了一下,在信上旁批道:

    “这段所搞工作中的缺点是存在的。除了这些以外,也还有其他的缺点,要求我们

    没有缺点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毕竟要知道,不可能没有缺点。一分法是不行的,还是

    要两分法。而且要特别提到:我们是对这些缺点进行批评,积极改正呢?还是听之任之。

    是前者,就应该肯定。还要看到刨个金娃不是?”

    张铁民似乎面对着这位青年工人,一老一少在促膝相谈。

    “市政府及您本人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西安人民多办几件有贴身体会

    的好事。不要图虚荣,走过场。您市长、市政府的领导也要立军令状。”

    后生可畏,好大的口气!

    张铁民却很感兴趣,用笔在这段话底下划了线,旁批:“完全赞成,应当做也一定

    要做。”

    又是步行街的老问题,看来这位青工是站在对立面的:“大街不设保管站是美观漂

    亮点,可是保管站在背街小巷星罗棋布,一个接一个,自行车因为没有地方而横七竖八

    挤在一起,很多保管站没有牌子,一辆挨一辆地在进出口处排队,车碰车,人挤人,人

    们怨声载道。”

    牢骚!张铁民在最后一句话下划了重重一杠,旁批:“还是要把大街挤满吗?原来

    的状况就是那么好?”

    还是老主意,坚信不疑。

    小伙子有点动感情了:“尊敬的张市长,您是不愁吃,不愁穿,更不愁住房的人。

    可是您了解我们吗?像李燕杰讲师说的,您了解我们青年人吗?我想您应该多交几个朋

    友,了解他们的心理,知道您肩上担子的分量,和应该为群众再办些什么?”

    “很好。”张铁民笑笑,感叹地旁批道。是的,偌大一个城市,他的了解毕竟是有

    限的。他即使是一位棋界高手,也不可以同时和无数人对奕的。但必须为群众提供反映

    问题的机会,自己也要多看些来信,尽量多处理一些问题。忧群众之忧,乐人民之乐,

    设身处地地替老百姓着想,才是作为一个市长的工作的意义。

    噢,这小伙子无怪乎热切地关心着城市的管理和建设,是因为这一切与他的贴身利

    益息息关联。全家四口人,父母、他和弟弟,三十年一直居住在别人的一间六平方米的

    房内。以后将厨房翻修了一下,才十二平方。如今兄弟二人均已娶妻,母亲又瘫痪,他

    的妻子患骨瘤才动手术,如何住下呢?他想将一杂棚改建成油毡棚勉强住人,备了材料,

    公社就是不同意。他把别的省市建房的经验搜集提供出来,如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自

    建改建、建楼卖楼、分期付款等等。

    张铁民为此感到痛心。如何改进人民住房的困难,他在来信中提到的建议字句下,

    一停一顿地划了线。就拿这位普通青工来说,是以一腔忧怨和一腔热血向他当市长的诉

    衷肠的,说是一旦有住处,他还年青力壮,平时努力工作,假日就去参加修城河义务劳

    动,以后要修地铁,他也要添砖加瓦。要求有个住处,这实在不算过分啊!

    “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张铁民从这封信中更坚信了这一点,想到了他走马

    上任时的那一番构想。

    张铁民当即给刘谱航回了一信,又约来面谈两个多小时。他从这位青年工人身上,

    看到了前进中的某些失误,更看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市民身上所蕴藏的极大的热情。

    要调动这种积极性,点燃人们胸腔里那一片热情,他便常是迈开双脚,走到生活底

    层的市民群众中去了。

    这年快过春节的时候,有个群众买了口锅,回家一用就漏水,便拿到商店去换。售

    货员说不能换,他就提着锅来找市长。

    市长还管一口锅的事吗?张铁民管。

    他找到卖锅的商店,要求换口好锅,尽快送到买漏锅的用户手里,还要赔礼道歉。

    “铁市长换锅”,一时在西安传为美谈。他以为,要让群众过个好年,新锅漏水是

    会令人窝火的。

    群众见张铁民为民办事,丢了孩子也向他写信。

    他读罢信,马上要秘书布置公安局迅速查清,把孩子找回来,然后回报。

    过几天了,他问秘书:“那个孩子找见了没有?”

    “还没找见。”秘书如实汇报。

    张铁民火了,在屋子里急得团团转。他对着秘书,似乎是在对着公安局的同志,厉

    声说道:“公安局是吃闲饭呢?连个小孩也找不见?”

    “你马上去,亲自查清。”他又给秘书派任务了。

    秘书只好前往。一连去过几次,调查了解,研究情况。最后,在公安部门的努力下,

    很快查清了这个丢失的小孩的下落,原来是被邻居杀害的,一桩骇人听闻的案件。

    有一位12岁的女学生给市长写信,说父亲去世了,母亲另嫁后,继父常奸污她,母

    亲也虐待她,逼她去死。要市长救救她这个可怜的孩子。

    张铁民看后拍着桌子大骂起来,即刻将信批给莲湖区委书记李应祥,要求抓紧处理,

    且安排秘书与附近的派出所联系,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

    派出所打来电话。说查无实据。他急了:“人家都报案了,还查无实据?人死了就

    有实据啦?回去重新查清,把处理意见报上来。”

    几天后,开会的时候,张铁民碰见李应祥。还不知情况如何,就硬拉上李应样直奔

    这个学校。

    找见了写信的女孩子,并找老师和邻居调查,群众很气愤地反映这件事,女孩子的

    继父和母亲却不认账。

    经公安机关审查,很快将女孩子的继父拘捕判了刑。

    关系到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大事,难道不是市长的责任吗?常言说“父母官”,张铁

    民正是以父母之情,去爱抚遇到不幸的孩子们的。这些孩子需要市长为他们做主,张铁

    民没有使一颗颗童心失望。

    一个国防厂子的小孩患了骨瘤,只有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能够医治,却怎么也住不上

    院。孩子家长心急如焚,跑遍了西安各大医院,找熟人说情,都被推来推去,解决不了

    问题。

    孩子家长突然想到了他们的市长,写信求救。

    本来,西安医学院不是市属单位,尽管属于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往往是有问题向省

    上反映为好。

    张铁民不以为是这样的,他一见到信,就觉得要管,必须管。他让秘书先从侧面打

    听清楚医院的书记、院长的名字,便铺纸提笔,匆匆写道:

    “……我乞求你们,收下这个孩子!”

    一个市长,为收下一个患病的孩子,在乞求一个医院的领导。还能说什么呢?这是

    医院的天职,分内事,却要市长煞费苦心,医生们感动了。

    张铁民接到医院来信,说孩子已住院,并尽力治疗,以及孩子家长沾满泪渍的信之

    后,才舒了一口气。悬在心上的事,终于算撂下了一桩。

    哪些事该他管,哪些事不该他管?张铁民觉得,只要有信写给他,就是信任他,他

    就有责任去管。

    西安地域之内的事不用说,甚至连宝鸡山区的事儿,也来信给他。

    一位农村姑娘,不知怎么也晓得西安有个为民办事的铁市长,也竟从宝鸡山区的穷

    乡僻壤寄信来告状,说她的父母包办婚姻,她不服,遭到了毒打和凌辱,没办法活下去,

    要铁市长搭救她。

    张铁民亲笔回信,要她坚持同旧的传统势力作斗争,并为她出主意,想办法,让她

    先向当地组织反映,取得支持。万不得已,可带上他写给宝鸡市委书记杜鲁公的亲笔信,

    去宝鸡伸张正义。

    还是宝鸡的事。

    一位妇女,被迫出走,从宝鸡流浪到西安。在火车站又被坏人欺骗,病倒在街头。

    张铁民接到呼救的来信,即刻写信给有关方面,要求全力拯救这位濒临绝境的妇女。

    事后,宝鸡市委对张铁民市长十分感谢。

    什么是“父母官”?怎样才算“人民的市长”?张铁民头上的这些“桂冠”,是他

    用自己日理万机,呕心沥血的艰辛劳作,从群众那里赢得的。而他从没想去表白它。

    张市长为民办事的称誉,顿时蜚声西安内外。群众登门求见的,写信来的,与日俱

    增。可叹的是我们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太差,信访办也管不了很多,一些中层部门处

    于板结状态,使得问题积累如山。

    张铁民从报上看到长春市设立专线电话的消息,思路大开,如获至宝,便提议设立

    市长专线电话。

    这一提议,得到了副市长们的支持。从1984年3月1日起,市长专线电话通向了西安

    的每一台电话机。这里,像是这个城市的中心枢纽,纲一样联络着经经纬纬的网状神经。

    如同千千万万条小巷,通向了座落在北院门的西安市政府大院。电话消除了距离的障碍,

    使世界变小了,却也使市政府的视野变阔大了。

    开张头一天,张铁民一大早就跑到专线电话办公室,叮咛在这里负责的王建鹏同志,

    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随时送给他,并且说:

    “你们的工作,要有主动性,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要事事给市长汇报。也就是

    说,你们有权处理问题。遇到紧急情况,直接到现场第一线,处理之后再行汇报。”

    既然市长这样说了,具体做工作的同志就完全可以放手去干了。

    市里发生了什么事,最敏感的首先是这市长专线电话。

    关于集资办学的事,市上没方案,没细则。一说可以搞,一些学校就给学生家长摊

    派。结果,拿钱盖宿舍的有,发奖金的有,也有用作书报费的,还有买了各种不该买的

    东西的。这样,增加了家长负担,反映很普遍,但制止不力。开学这一天,好些学生被

    拒之门外。

    反映这方面情况的电话,一时间从四面八方打给市长专线电话。群众说,这问题不

    马上解决,就组织上街游行了。

    张铁民听到汇报,立即召开有关会议,一定要制止这种摊派风。层层下达市政府的

    意见,又布置市政府发言人在电视上出安民告示。

    群众一听,心安了。但教育部门有些同志想不通,强调学校基础差,设备、校舍简

    陋,教师工资偏低,要求提高教师生活水平。

    像水里的葫芦,这里压下去,那边又浮起来。张铁民连续组织了四五次会议,反复

    做工作。应该肯定,集资办学的方向是对的,也应该承认,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偏低,但

    不能有乱摊派,草率从事,而引起社会不安。

    防汛时节,群众纷纷打来电话,怕房子塌了。张铁民一边布置防汛措施,一边留神

    有关西安的天气预报。

    天一下暴雨,他就坐不住,急着赶出去,在风里雨里查看排水情况。哪里房子塌了,

    斜了,他随时打电话找有关部门解决。

    吊桥街遭到水淹,他赶到了现场,心里很难过。这一带地处低洼,民房简陋,排水

    不利,已经是第二次遭水灾了。

    张铁民对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副市长何家成说:“要彻底改造!不然,明年又是遭水

    淹,我们可怎么向这里的群众交待,怎么向全市人民交待?”

    关于自来水的问题,也使他一度颇费周旋。群众反映得很多,他只能一处一处去跑。

    广济街的群众反映,担水走很远路。张铁民独自一人跑去查看,被居民围住了。经

    过了解,他当场拍板,增铺自来水管。

    郊区一个村子,三十多年来一直吃浑水。他带上一套人马,赴现场勘察设计,商量

    民办公助的做法,使这里的群众吃上了清水。

    通过整体的安排,以及他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督阵的促进,关于吃水问题的群众

    来信来电很快减少了。

    “要多处理一些问题,处理一件就少一件。”这时候,张铁民由衷地感到了他的想

    法不断得到了证实。

    少说些漂亮话,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的、被生活检验过对群众

    有益的事。一个当市长的,也同样需要这样做。

    这座城市还在睡眼朦胧之中,一些要找张铁民伸张正义的人们,便开始悄悄地向市

    长所居住的家属院集聚。

    晚上就有人敲门,或把信件从门底下塞进屋子。

    习惯于早起的张铁民,一出门遇上的,便是夹道迎接他的送信的人群。他一一接过,

    放进皮包里,钻进车中去上班。

    有时候,司机马师傅怕耽误了市长上班,就给群众做工作,想替市长先收了这些信。

    但人家信不过似的,非要把信直接交给张铁民不可。有人送过信了,还要在车外瞅瞅,

    看市长看了他的信没有。

    天长日久,张铁民有时为考虑其他事情,就假装不理睬地将信放在座位上。也是的,

    有些写信告状人,满以为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好像市长是专门处理信件似的。临

    下车了,张铁民又将信珍惜地拿起来,并一封封地看过,生怕误了大事。

    他曾和司机商量,错开上班时间。不行。换换车牌子,也不管用。要找他的群众,

    不知从什么渠道,把他的行踪打听得万无一失。

    他每次下班上车,少了人护送就乱了套。来访的,告状的,有的抱腿,下跪,拍打

    车门,拦车,呼唤着“铁市长”,喊冤不止。

    中国的老百姓啊,在传统的观念里,总是要像古戏上拦轿下跪的场面一样,向他们

    信得过的“包青天”喊冤。似乎,除此形式之外,便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写信是可以的,但张铁民每天收到的信件上百封,最多收到一千多封,他纵有三头

    六臂,也是看不过来的。

    电话,是现代化通讯工具,曾经有一天也达到千余次(件),恐怕需要电脑才能梳

    理得清。

    但他还有别的事要做,就是专门坐下来看信,每天最多也处理不了十数封。一些信

    件,是他结交的知识分子朋友,有讲师、教授、工程师,写信来提建议,出主意的。还

    有工、农、兵、学、商各方面的人,从外地来西安的人,有什么看法,问题,意见,都

    写信给他。

    张铁民搔着头皮,感叹地说:“可惜得很,看不了这么多。”

    有些事情,他一次两次批过了,没有彻底处理好之前,人家还要找他的。什么时候

    处理完了,才算了事。可市长的工作,怎么能这样去安排呢?

    张铁民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群众所反映的许多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

    得同情的。十年动乱,留下这么多残迹,加上风气不那么正。群众为什么信任你,是看

    你公道不公道?正派不正派?你能为他们办一件事,也赞成你。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

    一年四季庙门大开,也没人来登门。

    他也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是有大大小小缺点错误的人,不过应该正派一些。

    所谓正派,就是不胡来。这样办事,却往往要得罪人的。但如果本身没正气,害怕磕打

    人,那什么事也办不成的。

    有段时间,市上的吃菜难、乘车难的问题缓解了,惟独小孩入托难的问题解决不好。

    在一次市委座谈会上,长期从事妇女儿童工作的市政协副主席、87岁的老人李润深

    强调提出了人托问题。因为她老人家的儿子同主管文教卫生的雷行副市长曾经是老战友,

    平时常见面。所以她就直截了当地对雷行说:

    “你是管文教的市长,可要关心一下人托难的问题啊!应该给强健幼儿园等一批民

    主人士创办的幼儿园落实政策。”

    雷行笑了:“不是正在抓紧处理吗?”

    老人却捅着拐杖似笑非笑说: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你不给强健幼儿园落实政策,看我不打断你

    的腿!”

    她这一说,坐在旁边的几位领导都哄堂大笑。

    张铁民想笑,但没有笑得出来,似乎刚才的一番话是一个年长者说给自己听的。

    他站起来,走到李老身边,赞叹地说:

    “李老,您喊得好!您要为下一代的利益继续喊下去!”

    李老说:“这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我会逢会就喊的。”

    张铁民了解到,这个幼儿园是过去一个叫孙蓉的老太太创办的。她的丈夫是个书画

    家,攒了不少钱。后来丈夫死了,她守寡,置了三十八间房,办起了强健幼儿园。文化

    大革命中,揪斗老太太,被打得浑身是伤,挂牌子,跪玻璃渣子,硬把老太太给整死了。

    幼儿园的地方,也被别人侵占了。近几年,老太太的孙女一直上告,幼儿园理事会也上

    告,却一直得不到解决。

    张铁民牢牢记住了这件事,只要强健幼儿园理事会的反映材料到了他的手里,他总

    是马上研究,立即给予明确批示。一次,两次,三次,批示到了基层却总被打折扣。

    这使张铁民十分头疼,李润深老人的话总在他耳边重复着,唠叨着,那是一番怎样

    令人深思的话语呢!

    老人曾浊泪纵横地说过:“我的儿子是在抗战中牺牲的。那阵,他在山里打游击,

    日本鬼子夺走了群众的牛羊,我们又夺回来交给群众。被鬼子杀掉的牛羊,把肉还给群

    众,自己却吃野菜,杂面。下雨了,下雪了,宁可住在房檐下受冷,也不忍心去打扰群

    众。八路军多好!共产党多好!现在的党风被一些人破坏了,不为民办事,却做坏事,

    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人家老婆守寡多年,捐建了幼儿园,为后代造福,有人却侵占着

    不归还,不是给我们党的脸上抹黑吗?”

    这番话,同张铁民自己在汾河岸边的战火年月的记忆揉在一起,激奋之情不可遏止!

    这类事,又何止一个强健幼儿园呢?

    在张铁民的不断督促下,前后共批示过六次,才使西一路纺织配件厂归还了占用的

    部分园址。这个老大难问题,拖延了八年之久,到1983年底,终于得到了部分解决。

    但他觉得,自己似乎愧对于下一代,愧对于明天,当市长的,没有把儿童们的事情

    尽早办好。对于强健幼儿园来说,市长的费心,却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之后,张铁民在完成全市上半年经济指标承包任务时,便把受奖的一个月标准工资,

    全部捐献给了市少年儿童基金会。

    也许,他又想起了李润深老人的话语。

    也许,他什么也没有想。

    一天,一个老头来找张铁民,谈房子的问题。张铁民倒是记起来了。他想到在一年

    前,这位从事教育工作一辈子的老校长找过他。

    当时,老校长对他说:“市长,我教了一辈子书,该到退休的年龄了。但我说什么

    也不能退休,一退休就没房子住了。”

    “是啊,教一辈子书,为社会培养了多少人才!该退休了,想要一间房子住,要求

    实在不高,合理合情,应当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我们的实际情况,却就是没有房子。你

    也只好等一等,先委屈一下了。”张铁民说得有点动情。

    老校长理解张铁民市长的难处,等了整整一年,又来了。

    “等了一年,还不好办吗?”老校长问。

    张铁民有口难言,怎么说呢?他只好给教育局写了一封信,要求给老校长分房子。

    群众相信市长,也谅解市长的难处,这是民族心理结构的可贵一面。而更多的,恐

    怕来自于市长用他躬耕不止的劳作感动了人们,从而取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护的。

    长安有个农民,领着他的盲女来找市长。

    他是四清下台的农民干部,当初批斗他时女儿得了病,顾不上医治,结果眼睛坏了。

    现在他的问题平反了,孩子却落个终身残疾。女孩儿正在上盲哑学校,他要政府解决孩

    子的工作就业问题。

    三伏天,热死人。父女俩一连三天,守候在市政府门口,要见铁市长。

    秘书叫先回去,说张市长近几天忙着开会,他却非要见到张铁民本人不可。

    这天,张市长看见了这父女俩,就问秘书:“那领小孩的有啥事,快去问问。”

    为市长办信的宗楠同志去了,详细谈了一会儿,记在本子上,做了一番工作。她知

    道张市长太忙,没有马上汇报。

    过一会儿,张铁民主动问宗楠了:“我叫你接待的人呢?”

    宗楠还有点莫名其妙。“我接待过了呀!”

    “你汇报一下嘛,不能藏在你心里。”张铁民要检查落实了。

    宗楠赶紧写材料,张铁民看罢,即刻批道:“先让孩子上学,毕业后再说就业问

    题。”

    告状的父女俩还没有走。宗楠赶到跟前,把批文给念了一遍。

    “那不成!铁市长不是这样批的。”人家不信。

    “不相信,让别人读给你听。”宗楠只好让旁边一位同志读一下。

    当然,宗楠是不会骗他的。

    没想到,这位农民竟认了。只要是铁市长这么说,他服。便立即拍打净身上的尘土,

    拿起行囊,默默走了。

    张铁民听宗楠回来大笑着讲完这段趣事,却默然不作声了。

    不知怎么,他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寻觅、追溯他苦楚的少年时代和向往真理的

    青年时代,在记忆中留下的痕印,那至今也难以忘却的往事。黄河岸上的风涛,吕梁山

    间的夜火,汾河之滨一片一片培育过自己的土地,一时间占据了他整个的思维空间。

    从那里走来的,正是自己。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