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书库 玄幻魔法 市长张铁民 正文 第一章

正文 第一章

小说:市长张铁民| 作者:和谷| 类别:玄幻魔法

    第一章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市上的事繁琐,吃喝拉撒睡,都要管,不如省经委好搞。”老伴余敏劝说道。

    张铁民不语。

    “那你就去吧,至少少活五年!”

    少活五年?也许是,张铁民觉得到了这个年岁,时间是不多了,要紧的是赶快做事,

    为人民多做点事。

    余敏想起了在铜川的日子。节假日,你带人下到煤矿上去,没黑没明地干。“文化

    革命”差点被整死,你却“记吃不记打”。人都说,在铜川干出来的没一个有好下场的。

    回答你的果然是贴满了一条街的大字报。这不是鞭打快牛吗?我劝你不要干了。我害怕,

    家里整天没个安宁。你不吭气,还是那么个撞到南墙不回头的犟脾气。

    到了省上,叫张铁民当经委主任。余敏说,你以前是以省军级对待的,怎么不提呢?

    张铁民说,有什么可提的,档案里有。没过几天,又说让四铜川。余敏生气了:

    “这回我不去了,你死到那儿我也不管。反正我不去,我害怕。”

    趁张铁民出差的机会,余敏自己找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同志:

    “省上就再没人了,你光知道有个张铁民?他在铜川常跑矿上,累得常犯肺气肿病,

    你知道不?造反派整天围住他,哪儿都去不了,你们省上还一天几次打电话,要煤!要

    煤!他一边抓煤,一边挨‘唯生产力论’的批判。不是他不想干,能干吗?”

    组织部的同志笑笑,怎么说好呢?

    就这样,张铁民还是去蹲了几个月的点。

    “组织决定的!”张铁民还是那句话,余敏也照例没话说了。

    有什么可说的呢?这对于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从黄河、汾河边走来,在地

    下党工作中就假称夫妻,尔后又弄假成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从青年时代走到了人

    生晚年的这一对老人,不管道路多么坎坷,“党组织”在心目中依然是一个崇高而神圣

    的字眼啊!往往,夫妻间的分歧的最后裁决,总是以党性原则为准绳的。

    余敏依了。从艰难岁月中度过多半辈子生涯的老共产党人,谁不想在桑榆迟暮的夕

    阳里呈现出金黄的晚节呢?

    西安,其形如舟。张铁民在他年满六旬的时候,捋捋开始斑白、秃顶的大背头,挽

    起袖子,掌起了这座城市的大舵。

    自古乃帝王之都的西安,是一只古老而年轻的船。史册中,它屡经颠簸沉浮,兴衰

    变迁,震惊中外的事件是历不胜数的!华夏民族的繁衍史,黄河流域的歌与哭,周、秦、

    汉、唐优秀文化的痕印,几乎遍及于这终南山下,泾渭之滨的每一寸土地。

    而20世纪70年代末叶的这座城市,是在一边修补船体上的漏洞,一边扬帆起航的。

    其步履,可谓艰难而沉重。

    按古都的市民们惯于挑剔的习惯,作为西安市的市长,得有相当的本事和胆识,才

    能压住阵脚。听说铜川的市长要来西安当市长,人们似乎不以为然。

    市政府大院里的干部也自然颇为关注,这新市长究竟是怎么个市长?

    第一次露面,是在礼堂讲话。这张铁民还可以,讲话实实在在没有大话套话。

    在张铁民看来,眼下要抓的,也就是说,精力的支配,时间的支配,必须是在城市

    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当然,也包括一部分规划问题,还要兼顾其他方面。

    再切实一点,对于他的走马上任,这个雄踞在脚下,座落于中国版图腹地的古老城

    市,在呼唤着什么呢?

    卫生差,这是其一。蔬菜供应短缺,这是其二。公共交通紧张,为其三。

    要坐稳这把显赫的交椅,对以上三个棘手的问题,必须用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举

    动作出响当当的回答。像站在这座城市的高处,面对着的是二百六十万双期待的眼睛。

    这位几经沉浮的共产党人,默默地自问自答:“作为一个市长,应该怎么样工作?

    抓哪些工作?”

    “还是抓服务性工作吧!”一个刚毅讷然的山西口音的语调——“衣、食、住、行、

    用、吃、喝、拉、撒、睡。”

    于是,张铁民大声疾呼道:

    “作为市政府、市长来说,不把群众生活安排好,秩序不好,没有一个好的条件、

    环境,什么也就无从说起。”

    “古人讲‘安居乐业’,不安居,就不可能乐业!”

    “我只有一个愿望,在离休之前,把西安整治成一个文明、整洁的城市,使它成为

    四季常青,春、夏、秋三季鲜花盛开的城市,给全市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

    休息环境。”

    张铁民这样开始他西安新市长的构想,是偶然遇到的具体情况所致。是偶然的,却

    也不是必然的吗?

    过不几天,西安城内街谈巷议,说张铁民厉害,把副市长们“整”了一下。

    他严肃地宣布了一条纪律:“就从常务会开始,今后咱们的会不能迟到,不能请

    假。”

    一位副市长第一次迟到了,他瞥了一眼,没吭声。

    第二次,就说了:“注意!不能迟到。”

    第三次,不客气了,批评,严厉的批评!

    一天刚上班,张铁民把各副市长叫到他的办公室里,手里抖着一沓群众反映乘车难

    的来信:

    “今天停止办公,每人挤一路车,再挤回来,在这里集合。”

    新鲜!市长们完全成了一个个普通的乘客,品尝候车的滋味,然后分别从各路汽车

    的起点挤到终点。又被推来搡去,摇摇碰碰地乘车回到钟楼附近,赶回张铁民办公室。

    “哎呀张市长,把我冻美了!”李廷弼副市长喘着气,“一上去,就把我老汉挤到

    车后头,车尾又没玻璃,受不了!”

    张铁民笑起来:“你冻美了,冻得好!你才挤一次车,冻了一次,群众得天天挨冻。

    我看你在解决乘车难时,先解决给车上装玻璃的问题。”

    “玻璃不好买呀!尤其是车的头拐弯的大玻璃,缺门货。”李副市长皱了眉头。

    “好解决的话,要我们这些当市长的干什么?”张铁民正经起来。

    李副市长只是点点头,默认了。

    很快,玻璃问题解决了。

    张铁民又同他的助手们,出现在公交公司、调度站、十字路口的岗亭里,着手抓分

    散乘车高氵朝的流动量,调整上下班时间,科学规划行车路线和车次,缓和乘车难的问题。

    紧接着,关于局长会议的轶闻又从市政府大院不翼而飞。

    以往,常是局长开会带着科长,科长又带着干事。汇报工作,局长不清楚,有科长;

    科长谈不出来,由干事递话。

    “这怎么成?”张铁民定下一条规矩,“开会不允许带助手!本来是常务会,你局

    长是列席的,还要带上科长、干事,是不行的。”

    “十足的官僚主义!”张铁民的嗓门高起来,“让不了解情况的人作决定,工作能

    搞好还怪呢!”

    在此之前,如何整治西安的卫生,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一位翻译工作者,在陪同外宾参观西安之后,以对这座古城的赤子情感,以一个中

    国人的自爱自尊之心,尖锐地提出西安卫生太差的问题,径直投书中共中央。

    号称文明古都的西安,几乎被垃圾山和尘土所包围。文物古迹胜地的脏乱不堪,大

    煞风景。远涉重洋而来的外国朋友,抱着不到西安等于没到中国的欣喜憧憬而至,却以

    沮丧失望之情怅然离去。西安,这就是闻名遐迩、久负盛誉的世界名城之一的西安吗?

    而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市民们,究竟是习惯了如此环境的栖身之地,还是失望于市政

    管理部门而破罐子破摔了呢?古城长安,如此尊容,西安人是愧对祖先、愧对远朋,也

    是愧对当今和未来的啊!他们不是没有呼唤,而是呼唤到了几乎无声的程度。

    翻译同志的信递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办公桌上,而后层层下转,要西安迅速把卫

    生抓好。习仲勋同志批示说,我陪外宾去西安,信上所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是以市委书记身分乍到西安的张铁民,参与了这方面工作,并担任市容卫生整顿

    指挥部的副总指挥。

    不久,张铁民出任西安市市长,亲自担任市容卫生整顿指挥部总指挥,发出了先搬

    掉市内六十多座垃圾山的动员令。

    一座座坟墓般的垃圾山,在地动山摇的几天里,由四万多辆车次驱逐出城,被赶到

    了远郊外的未来的垃圾处理场。这三十多万吨垃圾,连同陈腐僵死的一些属于这座城市

    的精神瘤块,一起被撵出了人们的视线范围。

    浑身污秽的西安,如释重负,像洗了一个爽快而舒坦的温泉澡。

    “西安有希望啦!”1982年的第一缕春光这样说。

    张铁民市长,在驱车驰过古城大街的时候,似乎于颠簸里感到了航行中的大船的呼

    吸,以及作为一个船长的自信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