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书库 历史军事 苍狼与白鹿 正文 第三篇 大海的怒涛 第五十三章 通往中原之路

正文 第三篇 大海的怒涛 第五十三章 通往中原之路

小说:苍狼与白鹿| 作者:月之暗面| 类别:历史军事

    纪元1209年的岁暮,成吉思汗在从汪古惕部旋师返回途中,得到了母亲病故的噩耗。虽然此前已经在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则一旦亲耳听闻,还是令他如遭雷殛般在马背上愣怔了许久,魁梧的身体随之发生了轻微的震颤。当这种震颤逐渐强烈起来的时候,他的全身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幸而随侍身边的失乞忽都忽手疾眼快,伸手搀扶,这才避免了坠马之厄。之后,成吉思汗就在他的扶持下进入了那座由数十匹骏马牵引的宫帐车内,在此后的路上再未现身。

    噩耗在军中传播开来,将得胜而归的欢欣气氛于瞬间一扫而空。做为伟大母亲的典范,月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如果说这种想法在她的生前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那么随着她的亡故,便渐渐地被释放出来,凝聚在每位蒙古苍狼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人们在哀思中前进,就连胯下的战马也因感受到弥散于空气中的悲情而显得蹄声沉重。

    数日后,他们看到了位于不儿罕山下的营地,那里业已被扑天盖地的雪白所占据。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的人流带着哭声走近,又含着热泪远去,以伤心欲绝为基调的悲伤大合唱每天都在奏响出颤抖的音符。做为帝国首席珊蛮巫师的兀孙用近乎失调的嗓音回环不绝地唱着镇魂歌:

    呜呼,月伦!

    明月高悬万民之上兮,昨夜你非光耀于天宇耶?

    呜呼,月伦!

    哀声恸于道兮,今送你归于何处耶?

    呜呼,月伦!

    贤子娇女世所罕有兮,你果真忍心舍之而去耶?

    呜呼,月伦!

    黎民百姓奉你若神兮,你一朝弃之而不惜之耶?

    呜呼,月伦!

    新生的驹儿在牧场上跳跃,你却突然倒下再不站起!

    呜呼,月伦!

    万物喜被润泽而更生起舞,你竟在一夕风雨后消折!

    六十六载含辛茹苦,育成举世无双之英雄。

    你却不待这光荣之日的降临,就此长久的安眠,千呼万唤也不回答!

    其歌一唱三叹,其声凄惋欲绝,纵然铁石人儿听到,亦堕泪千行!遍地哀鸿随着起伏叠宕的歌声时起时落,经久不息。身为丧主的成吉思汗引领着月伦的诸子、诸孙、诸养子以及帝国的将领们长跪灵前,关别这位神圣母亲。这是她在有生之年的六十六年风雨中,以其美德和智慧所赢得的最高敬礼。对于寿算有限的凡人而言,她的精神将因此而薪火相传,在后世的尊崇与缅怀中得到永生!

    七日大丧过后,成吉思汗决定将母亲安葬于不儿神山的怀抱之中,使她的精神与这座圣山融为一体,永远守护着山下这片充满传奇与梦想的土地。

    月伦的遗体按照蒙古的习俗被清洗干净,装入一只全新的白色细麻布袋内,用牛车拉着一直来到山脚下。直到前面再也没有路后,方改由成吉思汗本人与三养子架灵前行,合撒儿等兄弟在后相随,做为长孙的术赤跟在叔叔们的身后,他的身后是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以及几位表兄弟姊妹。望着前方父亲那时高时低的身影,他忽然想到:在那个位置上的本来应该是孛罗兀勒,但他的灵魂却永远留在了深不可测的泰加森林深处。而奶奶的死,有很大的原因是源自心痛于他的死亡。是自己求胜心切才断送了他,因此可以说,对于奶奶的死,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使得他在难过的心情上又附加上了一付沉重的桎梏。这笔债,只怕倾此一生一世,也难以偿还!

    在一处向阳的坡地上,成吉思汗停下了脚步。回首望去,认出此地正是当年为蔑儿乞惕所迫逃上山后,自己初次恭祭神山庇佑之恩的地方。

    “就埋在这里吧。”

    他轻声说着,示意三养子放下灵柩,然后众人一齐动手,清理地面,挖掘墓穴。不久后,一个方圆约丈许,深逾一人的大坑即告完成。然后将尸体按照头向北、脚朝南的方位下葬。直到此时,七天来滴泪未落的他才扑入穴内,伏灵大哭。积蓄多日的泪水如海潮般涌出,濡湿了他的衣服和母亲的尸体。一同堕泪的人们在哀凄的同时,心中都不免生出释然之感。他们此前生怕大汗的悲恸无以宣泄,以至伤及身体,如今一颗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服丧期内,成吉思汗绝足不出宫帐,没人知道他在里面做些什么,又在想些什么。众将向送饭的侍从打听,得到的答案是,大汗每天除了坐在那里看着帐幕穹顶发愣,就是在原地来回散步。

    “该不是心伤过度,情绪失调了吧?”

    胆大的别勒古台率先开口说道。

    “不会的。”合撒儿摇头道,“汗兄岂是如此容易被伤痛击倒的人?他定然是在考虑着一件大事。或许是与攻打阿勒坛汗有关!”

    对于这位一向以深思熟虑而著称,又对成吉思汗了解至深的宗王的话,大家还是相当信服的。何况当此情境之下,除了等待之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在人们惴惴不安的心情中,百日的时光悄然流逝,直到某一天的深夜……

    ※※※                          ※※※                          ※※※

    隆隆的战鼓骤然响起,这崔人战意的声音在寂静的长夜中听来,更具震慑心灵的力量。挥动鼓棰,奋力击打的人正是毅然走出宫帐后的成吉思汗。在他看来,无论黑夜还是白天,对于蒙古的苍狼们而言,都是精彩的时间。要做到每时每刻都不忘枕戈待旦,准备随时出击或迎敌。很快,他便看到了满意的情景。众将集合的速度丝毫不逊于白昼,而神情上也没有半点疲倦困乏之色。他们挺立在大汗的面前,如一根根锋芒毕露的标枪,直刺苍天。

    “一月以来,我反复思考着征讨阿勒坛之事,今以决议伐之!各位请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是有利于战斗的,即使有错,亦不加罪!”

    众人看到,眼前的大汗较之一月之前精神愈发镢烁,双目更加有神,整个人如同一柄经过砥砺后的宝刀,浑身散发出锐不可当的凌厉气息!

    “失乞忽都忽!”

    被大汗所点名的他立即挺身而出,大声应诺。

    “命你负责将众人的意见一一记录,不得有任何遗漏之处。”

    “诺!”失乞忽都忽应声而动,取过纸笔握在手中,一双灵动的眸子在众将行列中睃巡游动。

    “我认为,一旦发动战争,保持畅通无阻的交通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发言者正是月忽难,“因此,建议我汗效法汉人,在草原上修筑起多条驿道,于沿途要冲处设立驿站(1),配备精兵健马,维护驿道通畅。如此,将大大加快情报的传送速度,方便大军的调动和集结!”

    “很好!记下来,准备施行。”

    失乞忽都忽运笔如飞,以畏兀儿文字将月忽难之言如实记录在案。

    速不台提出:未来的战斗将在敌人的领土上展开,学会唐兀惕人的阵法后,就可以应付来自任何方向的突袭。

    者别认为:要加快扩军的速度,同时加强对现有部队的训练,建立起一支足以征服阿勒坛人的恶狼之师。

    木华黎建议:未来的战争将以城市攻防战为主,因此必须为部队装备大量的攻城器械和强力护甲,以减少部队的伤亡。应利用获自唐兀惕的能工巧匠来连夜赶造这些器具。至于所需的生铁等材料,可以通过净州(2)的马市来换取。

    当下,众将你一言、我一语,忙得失乞忽都忽抬不起头来。

    成吉思汗默默倾听着部下们的发言。这其中有些建议是自己已经想到的,有些则是此前从未考虑到的。这些建议在他的头脑中逐渐汇聚成形,勾勒出一副清晰的战争画卷。

    在银色的月光下,巨龙般的万里长城逶迤盘绕,出没于莽莽群山之中。突然,自己率领的蒙古军突然出现在山脚下,然后迅速向山顶攀登。在接下来的画面里,长城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敌军,双方从弓箭交锋直到短兵相接,战况激烈异常。

    这就是未来将要面对的战争吗?至于胜负,现在还完全看不清楚。对蒙古人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空前的大战,更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战争。即使对手是当世最为强大的帝国之一;即使他们占有比蒙古大上几倍的领土,多上几十倍的军队和超过百倍的物资财富;即使他们拥有众多勇敢的武士,坚固的堡垒和那条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即使这场战争较之在唐兀惕境内的战争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困难,蒙古的苍狼都必须突破,一往无前的突破!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成吉思汗才不惜跨越大漠,远征唐兀惕,确保切入金国侧翼的通道。同时干涉汪古惕人的内乱,扶住起一个亲蒙古的政权,并与之保持联姻关系(3),以确保进攻路线的畅通无阻。展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汪古惕人的领地正是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这块临近中原的土地上有着与蒙古故地十分相近的环境,足以提供十万大军的战马草料。何况,自己和部下置身与此,也不会有过于陌生的感觉。以上诸多优势使得这里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前哨基地。整条战线也就毫无窒碍地推进到了那条著名的防线——长城脚下。

    现在,对蒙古来说,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备战、备战、再备战!将二百多万牧民凝成一股绳,使其所有的生产与生活都以战争为中心,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关于这件事情,早在他建立成吉思汗尊号的翌年就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了。现在,召开这次意义非凡的御前会议的目的则是要将这种暗中的准备转为表象化,形成思绪,灌输入所有臣民的心中。成吉思汗也在等待,等待着与阿勒坛公开决裂的时机。

    这个时机出现于翌年的春夏之交。此时,驿站制度已经在草原上完全普及开来,如经纬线般纵横交错的宽阔驿道遍及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原来需要走上几个月,且毫无安全感的路程,现在只需半个月便可平安抵达。严谨而富于人情味的法律深入人心,作奸犯科的事情大幅度减少了。只有建立起一个安全稳定的后方,才能彻底展开日后浩大的战线而不受掣肘。

    驿站先后传来了两个消息,其来源都是出自金国。

    第一个消息是金国的使节已经出现在长城脚下,将在净州召见成吉思汗,向他颁布阿勒坛汗的命令。至于命令的内容,对于成吉思汗来说也不是什么秘密。无非是关于金国皇帝章宗已经驾崩,新帝允济即位,要求这位受封过札兀惕乎里官职的牧民首领前往帝都参拜新君。看来,愚蠢的敌手依然视成吉思汗为藩属,可以对他发号施令。

    在成吉思汗看来,这道命令传递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其一,金国人正在酝酿一场阴谋,其锋芒显然直指自身。几年来,成吉思汗都在认真的收集着金国的情报,其一举一动都无法瞒过他的眼睛。那位章宗皇帝早在四年前就已经死去了,以这种过期的消息来做诱饵,说明自己的备战行动已经引起了敌人的关注。自己一旦应召前往,势必落得与几位祖先相同的下场。

    其二,那位新君与自己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在气派的外表下所隐藏的只是平庸、无知和骄狂。成吉思汗觉得进攻金国的机会终于成熟了,由这种无能之辈所统治的北京宫廷已经不足为惧。

    基于以上两点考量,成吉思汗决定趁机彻底推翻金国对蒙古的名誉宗主权。因此,他让金国的使者在净州苦等了多日后才施施然到来,以漫不经心的态度聆听了这道圣旨后,然后明知故问道:

    “新君究竟是什么人呢?”

    使者回答:“是你曾经见过的卫王(4)”

    成吉思汗听罢,当即仰天大笑起来。许久方收住声音,然后语带不屑地厉声呵斥道:

    “我只道中原之主非天上之人莫属,没想到居然是允济这般庸懦之辈!真是可笑!”

    说罢这话,成吉思汗向南面金王国方向唾了一口吐沫,当即上马扬鞭而去(5),只留下被惊呆的金使宛如木雕泥塑般怔立原地,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当成吉思汗回到位于城外的临时行营后,月忽难向他引见了一个名叫耶律阿海(6)的男子。这个出身于契丹族的男子也是一位身负使命的人物。不过,他所带来的第二个消息却比金国使者有趣得多。派遣他出使蒙古的是现居于辽东的契丹旧贵族耶律留哥。其目的则是要求与蒙古联合反抗金国。

    众所周知,早在成吉思汗之前三百年,契丹一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帝国。这个辉煌的帝国在十二世纪上半页被金国所灭,其民族随之沦为附庸,被分散于中国北方各地。留哥一支被迁徙到辽东戍边,他本人现居金国军队的千户官之职。然而,金国对于这之前朝遗族并不放心,下令以两户女真夹一户契丹而居,防其反乱。这也是那位美男子皇帝允济的一项“新政”,使得这些饱受亡国之痛的人民非但不能得到安抚,反而被迫走向了奋起反抗的极端。做为皇族和现役军官的留哥也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复国图存事业的大任,阿海也是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们深知如此大事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取得成功,直到听说北方草原新近崛起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这才有了阿海这次蒙古之行。

    这个消息,对于成吉思汗而言,不谛于从天而降的意外大礼。双方一拍即合,当即约定一旦蒙古军出现在辽东,当地的契丹人便树起反抗大旗,双方里应外合,共破女真。事成之后,立耶律留哥为辽王,恢复辽国,为蒙古之藩属。阿海本人做为人质留居蒙古,随成吉思汗一同返回不儿罕大营,向耶律留哥复命的任务则由他的随从来完成。

    返回途中,成吉思汗不时向耶律阿海咨询金国的内情。从谈吐之中,他发现阿海是一位才思敏捷,满腹才智的卓越人物,而几次小规模射猎之中,他又展现出非凡的骑射本领。对于成吉思汗的询问,阿海做出如下之回答:

    “金国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百年来的安逸生活磨灭了他们的斗志,刀锋锈蚀,弓弦腐烂,君王大臣习惯于奢侈糜烂的生活,百姓却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人心离散,朝政混乱,犹如一间东倒西歪的破屋子,只须稍加打击,立时坍塌。”

    这个回答令成吉思汗十分满意,必胜的信念在他的心中如烈火般升腾高涨起来。

    眼下,万事具备,东风亦起。成吉思汗当机立断,在回到大营后的当晚便发布了全国动员令。

    军令如山,整个蒙古高原立刻沸腾了起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兵马在草原上如同蜘蛛结网时所拉出的无数丝线一般,日以继夜,源源不断地向不儿罕山大营汇聚而来。三河源头首次出现了如此庞大的军团,各种花纹颜色的旗帜宛如片片云朵,遮蔽了天上的日月;闪亮的刀枪化作移动的森林,飒飒生威。在其下,是士兵们的战马,运输用的骆驼以及那众多的做为军粮来源的羊群。它们象无尽的海洋般不时掀起汹涌澎湃的巨浪,振奋着所有处身其间者的精神。当然,在这云朵、山林和海洋之中最为醒目的还是那面象征着胜利的九足白旄大纛。在它的下面,集合着来自不同民族的战士,甚至从西域包括远道而来的两个畏兀儿属国——高昌王亦都护巴而术和哈剌鲁王阿儿思阑的部队。前者为吐鲁番及库车绿洲的主人,后者则统治着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之地。他们的动作相当迅捷,赶上了成吉思汗于纪元1211年三月(7)在克鲁涟河畔举行的誓师大会。

    全国性战争和民族复仇为这场典礼笼罩上了一层苍凉雄浑,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氛。沐浴着这种气氛,成吉思汗再度登临不儿罕神山之巅,向万能的长生天发出庄严的祝告,请求天神的护佑与赐福。

    如同当年躲过蔑儿乞惕人的袭击后那样,他解下自己的腰带挂在脖子上,托帽于左手,解开上衣的纽扣,袒露出结实有力的胸膛,跪在祭坛上,三拜九叩,奠马奶酒后。口中长声高呼祝告道:

    “——呜呼,万能的长生天在上,当我遭遇迫害之时,是永恒的神灵救助了我的生命!今天,又是得长生天庇佑,我成为了全蒙古的共主。那些被狠毒的阿勒坛汗以残忍卑鄙的手段残害致死的蒙古历代祖先:斡勤巴儿合黑亲王与俺巴孩汗的血海深仇无一日敢忘怀于心。此时,此刻,我决意整顿军马,为其复仇!天若佑我蒙古,许我复仇,则助我一臂之力,命下界诸人等、诸善恶之神齐集,将他们的力量借予我奋力一战吧!”(8)

    远方,是通往中原的无限坦途;近前,是集于麾下的千军万马。成吉思汗的声音如雷霆般卷过他们的头顶,在苍茫大地与无尽天宇之间隆隆鸣响。昭示着一场弱势民族向强势大国所发动的复仇雪耻之战的大幕已经开启!——

    (1)驿站制度是成吉思汗所设立的兼顾防卫与军事效果,并能准确迅速传达消息的宿营站兼要塞,蒙古语称此制度为加木其。此制度一直流传至元朝时代。

    (2)净州,其原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于村。元成宗大德年间升为净州路,隶属中书省。

    (3)赤古之后继位的聂古台娶脱雷之女噶玛为妻。另有一说阿喇孩别姬所嫁者为阿喇忽失特勤汗的幼子孛要合,因其随成吉思汗西征建功而得。史载:阿喇孩别姬是一位极富统治才能的女中豪杰,在其丈夫去世后,独自统治着汪古惕部落。此事见于《元文类》所附《驸马忠献王阔里吉思碑》和《蒙鞑备录》。她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君不花娶蒙古第三代大汗贵由之女叶里迷失;次子爱不花娶忽必烈大汗之女月烈公主,他们的儿子阔里吉思(即西方作家所说的乔治王子,《元史新译》作奇尔济苏,Ge-e,为现今乔治译音的对音,苏应该是多余的演音。中亚细亚乔治【Geia】在蒙古人处称谷儿只,第一个G音读硬音,第二个G音读软音。由此可见,新译较之旧译更为准确)则娶了忽必烈的孙女。

    (4)金主允济继位前的封号。

    (5)此情节见《元史.太祖本纪》:五年庚午(即纪元1211年)春……金主璟(即金章宗)殂,允济嗣位,有诏至国,传言当拜受。帝问金使曰:“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帝遽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乘马北去。金使还言,允济益怒,欲俟帝再入贡,就进场害之。帝知之,遂与金绝,益严兵为备。

    又见《两朝纲目备要》:允济遣众,分屯山后,欲袭杀铁木真,然后引兵深入。会金之虬军,有诣蒙古告其事者,蒙古遣人伺之得实。遂迁延不进。

    (6)按《元史.耶律阿海传》,其人之归蒙古,远在成吉思汗与汪罕决裂之前。“金季,选使王可汗,见太祖姿貌异常,因进言:‘金国不治戎备,俗日侈肆,亡可立待。’帝喜曰:‘汝肯臣我,以何为信?’阿海对曰:‘愿以子弟为质。’明年,复出使,与弟秃花俱往,慰劳加厚,遂以秃花为质,直宿卫。阿海得参预机谋,出入战阵,常在左右。岁壬戌,王可汗叛盟,谋袭太祖。太祖与宗亲大臣同休戚者,饮辨屯河水为盟,阿海兄弟皆预焉。”

    (7)《亲征录》言在秋季。

    (8)见《拉施特书》第二卷127页,别列津译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