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神童与少年作曲家
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正在对重庆进行狂轰烂炸的时候,一个
新生命降临了,这是1940年8月22日。在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孕妇躺卧在病床上,
痛苦地等待着那个令人喜悦的时刻。不巧得很,当医生前去用餐时,不想胎儿连着衣包
从母体里突然一起自动滚了出来……粘糊糊的“羊水”,糊住了胎儿的眼睛、鼻子和小
嘴。婴儿被窒息着,生命垂危……
婴儿的父亲飞快地跑去把医生请来。医生及时抢救,解开了衣包……婴儿终于发出
了第一声极亮的啼哭……
婴儿的父亲叫施复亮,母亲叫钟复光。孩子又正好出生在重庆的南山脚下。因此父
母决定为孩子起名叫施光南。
光南的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出生的,大他十三
四岁。晚来得子,复亮夫妇极为欣喜。但当时的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恶劣,什么育儿条
件都没有。复光只好一边工作,一边自己给孩子喂奶。奶水不够,便用米粉煮米糊喂孩
子。光南在妈妈的怀抱里,在不时得蹲防空洞逃避敌机的空袭轰炸和饥饿中,开始了他
艰辛苦难的人生历程。
钟复光在重庆任中兴信托公司子弟学校校长时,四岁的光南便跟着进学校上小学一
年级。
他机灵,聪明,极有音乐天赋。
儿子拿着纸和笔出门去玩。
“你在外头干什么呀?”儿子回家时,妈妈问道。
“我写歌曲哩。”儿子回答,一边嘟嘟哒哒地哼着,他手里的纸上,记满了音乐简
谱……
“谁教你的?”
“自己编的。”
有一天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唱一支法国民歌《三只老虎》:“三只老虎,三只老
虎……”
不想,小光南在座位上接着老师唱道:“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
这一唱,把小同学们闹得哄堂大笑……
三年级时,他跟着妈妈去参加当时的进步组织妇女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举办的一次儿
童歌咏比赛。
“你也来唱支歌,好吗?”知道小光南有音乐天才的学校教导主任对小光南说。
“好的。”五岁的光南爽快地答应了。
小光南沉思了一会儿,大胆熟练地唱出了一首他自己编写的儿歌:
花儿小,花儿好,花儿好美丽……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鸟儿叫了……
“不好,不好。”小光南唱了一半,停住了,“‘了’字太多了……”他即兴进行
了修改:
春天来了,
桃花开开,
黄莺在树上叫。
……
“完了吗?”妈妈问。
“还有。”儿子回答。
它们快活,
我也快活,
大家都快活……
小光南居然获得了二等奖。
奖品是一只漂亮的小木马。
五岁的光南十分喜爱这只小木马,天天晚上抱着它睡觉……
他做起梦来……他坐着长出翅膀的小木马起飞了……
他骑着他心爱的“小木马”,跟着父母亲“飞”到上海。因为担心孩子出去门外乱
跑会惹麻烦,会暴露地下工作目标,父亲把他锁在小小的房间里。他只好安心地在家里
读书,看画报,自编自唱歌曲……
他跟随父母“飞”到爸爸的故乡金华……
他跟随父母“飞”到北京。
解放了。他骑着那只会飞的“小木马”,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他独自一个人跑
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去,毛遂自荐,请求扮演“三毛”的角色;
他开始自己编写“”,还自己为“”画插图;
他在学校里的美术小组中十分活跃,他的石膏像写生画,颇受同学们赞赏;
他是小合唱团演员,还不时去参加演出,甚至还到电台去演唱过;
他在家属院子里组织了一个“小剧团”,自己编写“剧本”,给小朋友们分配各种
角色,在自己家里的客厅里“正式演出”,有时还表演变魔术:
强烈的音乐爱好,一直伴着施光南成长的年月。父亲施复亮是个京剧迷,时不时爱
哼几句京腔。受其影响,儿子也开始对京剧入迷了。他还爱学河北梆子,北京大鼓等地
方戏曲。到步入中学时代,他便把其他的那些广泛的爱好通通收藏了起来,把精力放到
了音乐上去……他满脑子里都是旋律……他到外面马路上或公园里游玩,抬头凝望着蓝
天白云,便是一首歌,一支曲子;他凝望着电线上停歇着的几只小鸟,脑子里便出现了
一串五线谱,随口就哼出一支歌来……
他到处搜集唱片,搬来了电唱机,反复地听……
他到书店里、到图书馆、到同学朋友家里,见歌本就买,就借,就要……
他从诗歌选集中、民谣选集中挑选各种诗歌作为歌词,自己谱曲,配曲……他开始
大量创作各种各样的歌曲……
施光南在北京圆明园旧址的北京第101中学读书。学生会发现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
便把一个油印的学生歌刊《圆明园歌声》交给他负责编辑出版。这个歌刊上时常刊登一
些在社会上听不到的不知名的“中外歌曲新作”。例如:
《翻身之歌》(哈萨克民歌),巴哈尔、李斌丞译词;孙兰记谱。
《西北风》(维吾尔民歌),哈克拉曲。
《孤独的手风琴》(苏联歌曲),伊萨柯夫斯基词;聂尔洛夫斯基曲。
《草原的鸭》(摩尔达维亚民歌),阿查多力亚曲。
……
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十分喜爱而且到处传唱的这些中外民歌新作的作者“伊凡诺
夫”、“扎西·旺堆”等许多名字,竟会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施光南的化名。
施光南创作的胆量越来越大。他居然想得出来把他创作的许多歌曲中的精华,编辑
成一本《中外民歌选》的手抄本,在北京的大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行传抄。立时,他的
不少得意之作竟然为许多大中学生四处传唱,流传多年。
有一回,暑假。复亮带着儿子光南到青岛疗养。一天,光南在疗养院俱乐部门前的
广告栏上,看到了舞会广告的节目单上写着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曲子的曲名和作者明
明就是他的作品和“笔名”。他兴奋之极,心儿剧跳不止,便想办法钻进人家的“排练
厅”,亲眼看到了那首曲子的曲谱,排除了生怕是“同姓同名”之误的疑惑。这是名副
其实的,正是他的作品。没有想到,他的化名之作,竟会从首都流传到了远方的海滨城
市青岛!那么,有没有可能他的作品也会流传到上海、广州或其他城市呢?
他想,他必须参加这个舞会,去亲眼亲耳欣赏他的作品为人演奏时的滋味是什么样
子?
傍晚,他跟随父亲去参加舞会。
“喂,那个小孩子,干什么的?”施光南穿着短裤,装束有些儿不整,被收门票的
同志拦在了门口,“不准乱闯!”
“这是我的孩子。”父亲出示证件,解释道。
小光南平生第一次观看了正规的半专业性的乐队的演奏会。他做梦也万万想不到他
一个小小中学生的无名之作居然能够跻身于“世界名曲”之列,而被乐队公开演出……
在舞会上,在回疗养院住处的路上,他的心儿一直无法平静下来!那天夜里,他躺
在床上,朦朦胧胧,久久未能入眠。他满耳响着海浪的波涛之声,满脑子飘飞着优美的
旋律……他又骑上他的那只会飞的“小木马”,在蓝色的海天上翱翔,在音乐的海洋上
翱翔……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春日的温馨令人迷醉。施光南意外地在一张报纸的广告栏上
又看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获奖作品晚会在某某剧场举行。节
目单上有一首歌曲《懒惰的冬尼亚》的曲作者,又正是施光南的化名。他飞快赶进城里,
奔到剧场门口。可这场演出根本不售票。他一下子弄不到入场券,只好在那呆站着发愣。
面前来了个教师模样的中年人,他鼓起勇气,向那位教师倾诉了他的隐秘和激奋,求他
帮助。对方为之感动,立即送给他一张入场券。
“当一个穿绿背带裙的小姑娘从幕后走出来,演唱我的那支歌的时候,我忘记了自
己在哪里了。我好像和歌声一起飞起来了,飘远了……”他后来激动地回忆道,“这支
歌曲和我在青岛听到那支曲子都是我的作品公开为社会接受、承认和肯定的开始。我更
相信自己的音乐创作才华了……那些日子以后,我好长时间一直处于极端兴奋,甚至处
在有些儿忘乎所以的心态之中……”
读高中后,光南不但功课成绩优秀,而且音乐创作的步伐也越跨越大了、越来越公
开了,再也不须搞“地下”,搞“化名”了:同学们也时常为自己学校中有如此的音乐
天才——少年作曲家而感到骄傲,同学们和团支部极为支持施光南的业余爱好。
“有的人用体力劳动为祖国服务,有的人用知识为祖国服务。”光南对团小组长说,
“我的志向是用音乐用歌曲为祖国服务!”
“谁会知道施光南将来就不能成为中国的贝多芬?!”团小组长极为理解和支持施
光南的理想和志向,他对同学们说,“我们应该支持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学们自己凑钱帮助施光南油印出版了一本歌曲集《圆明园之歌》;并为他举办了
他一生的第一个个人音乐会……
光南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感动了并不懂得也不甚喜欢音乐的妈妈;此时他已决
定要去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因此,必须尽快去进修学习钢琴这一课。妈妈急急带着儿子
赶到无量大人胡同的一位钢琴教师林太太那里拜师。
林老师被眼前的难题难住了,中国的年轻钢琴家刘诗昆17岁时就在国际比赛上获奖
了,可施光南已经16岁了,还从来没有摸过钢琴!
“我教的都是三四岁或五六岁的孩子们。你的孩子都已经这么大了……”林老师无
可奈何地摇摇头,“这孩子学钢琴,实在太迟了。”
“能不能例外……”光南的妈妈求情道,“我们是×××介绍来的……”
“这个——”
“妈,咱们走。”倔强的光南,拉着妈妈的手,退出钢琴教师的家门,“妈,我要
自学。”
那时,施光南他们家住在圆恩寺一带。自己家里没有钢琴,光南便想办法到朋友资
华筠(资耀华的女儿,后来成为我国著名舞蹈家)的家里去学弹钢琴。他自编练习曲,
自己摸索弹奏方法;他还买了一本《拜尔初级钢琴教程》,请学校的钢琴教师帮助教他
指法。
中央音乐学院当时设在天津市。当年在北京的招生考场设在什刹海边的一处清代留
下的庞大华丽的古建筑庭院——恭王府(今天的中国音乐学院)。
主考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江定仙。
因为光南的钢琴基础太差,而且其他的音乐艺术的系统教育也基本上是个空白;有
的只是自己揣摩,凭借天赋和勤奋练出来的本领。因此,在正规课程的考试面前,他几
乎是一筹莫展了……
和声课和视唱练耳课的考试成绩,实在叫光南自己脸红,基本上交了“白卷”。只
有基本乐理一课,考得还算像样些。他的直感告诉他,他已经在“落榜”之列了。
最后一堂课的考试是“面试”。这似乎给了光南一点点转机,可事实上,也已无济
于事了。但是,他觉得自己还必须尽力而为,把自己应有的才华和学识表现出来……
首先弹奏钢琴。规定弹奏三支曲子:奏鸣曲,《莫扎特G大调小奏鸣曲》;复调乐
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还有一支自选乐曲。
第一支“小奏鸣曲”,是最基本的练习曲,只要有少儿钢琴班的水平便可弹奏。但
施光南却被难住了,只弹了一小部分,便弹不下去了……
他的紧张与痛苦是难以言状的,他恨不得立即逃出考场,立即避开考场上那些刺眼
的目光和低声的窃窃私议……可不知怎么回事,一种对音乐艺术的苦苦执著追求的无形
力量支撑着他!他挺住了。他挺下去了……
《牧童短笛》是一曲光南极为喜爱而且熟识的作品。此时,他再也不管什么科学弹
奏方法了。而是用他自己创造的“土”指法,流畅地弹奏了下来。考官们脸上的表情开
始和缓,转而有了一些些喜色了。他们稍稍点一点头,尽管他的弹奏方法出格了。
“请继续弹下去。”主考官江教授和蔼地对光南说,“你的自选乐曲是什么?”
“《流水》。”光南回答。
“谁的作者?”考官们都没有听过这个曲名,“《流水》?”
“我自己写的。”
“……”考官们的目光不禁亮了一下。
这支乐曲的考试大约是光南得分最多的作品。他得心应手充满激情地弹奏着,他把
他的情感和想象、追求,全都倾注进乐曲中去了……
他演唱了京剧《斩黄袍》中的一个片段。接着,又是唱粤剧和河南坠子的片段。他
的多才多艺,令考官们开始刮目相看了。
“还会唱什么吗?”考官问。
“会。”光南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他一口气又唱出了川剧、越剧、评剧等七八种南疆北国的地方戏曲,博得了在场人
们的热烈掌声,好评……
然而,榜上无名那是“铁板钉钉子”——硬碰硬的事了。公布的名单上,果然没有
施光南。施光南闷闷不乐地窝在家里,他受到的打击太大了,他不知怎么办?
“先准备考普通大学吧。”父母不时安慰道。
“可我爱的只是音乐呀!”儿子眼眶里噙满泪水。
“等以后再找机会吧。”
过了几天,喜从天降。施光南突然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发来的一封信。
施光南同学:
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
考虑到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
知你意见如何?
江定仙
ⅩⅩ年Ⅹ月Ⅹ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天有眼,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施光南来到天
津,跨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在众多具有系统培训的音乐知识的同学中,施光南时常显得甚为“寒碜”无知。从
而常被人瞧不起。
“这个土包子弹琴的指法都不对,像是在砸琴!”
“据说,他连五线谱都没学过?”
“他连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杜那也夫斯基都没听说过,还上什么音
乐学院呀!”
讥笑、讽刺和睥睨的目光,使施光南如坐针毡一样难过……他想念他的101中的同
学和他那些愉快的日子,他想念他的亲人们,他想念北京的家……
难过,寂寞,憋气,甚至愤慨,使他忍受不住了。他糊里糊涂身不由己地奔到火车
站,在那里漫无目的地徘徊踌躇着。他的心已经飞回了北京……
学校的领导发现施光南失踪了,立即派人出去四处寻找,同学们把他找回了学校。
老师、同学们的安慰,帮助;他对音乐艺术本有炽热追求的勇气,使他重新振作了
起来,他发愤追赶……
他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连着欣赏西方乐曲;
他独自一个人坐在钢琴前,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练习弹奏;
他坐在图书馆里,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欣赏西方音乐名作;
他没有午睡,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
他忘了吃饭,忘了饥渴;
毕业班时,他不但追上超过同班同学的水平,而且还当了科代表。
他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大学本科。
大学时代,他加紧了前进的步伐。他到处参加民间音乐会,观摩地方戏曲演出。他
搜集全国各地的民歌。他在学院晚会上演唱了被某些“学院派”瞧不上的通俗歌曲和各
种民歌。在后来他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亲自深入到云南边疆的村村寨寨,去考查搜集各
族民歌。他到处听唱基诺族、傣族、彝族、苗族、撒尼族等民歌。他即兴同少数民族歌
手对唱。他抱着芦笙,同大家一起围着篝火,笨手笨脚地跳“大三弦”……他吸收了各
民族的乐魂灵感,他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在大学中,他搜集研究的苏联民歌和世
界各族民歌之多,是任何一个同学都比不上的。
“我们这一代人中,在民族音乐的底子方面,谁也比不上施光南!”他的同学同辈
音乐家都这样赞扬道,“因此,他在推陈出新方面,成就比谁都大!”
施光南对西方音乐的研究是下了苦功夫的。他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西洋音乐的创作
技巧,而且能够较完美地把它的特长与东方音乐的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出创新之
路……
光南明白,知识是触类旁通的。要在音乐艺术上的台阶一步步走向更高峰,必须在
其他学科知识方面有所涉猎,汲取,丰富。因此,他对文学、戏剧、诗歌和美术等等也
都倾注了一定的心力和时间。的确,这些门类的知识,本来就是他所喜爱的……也许,
人们根本想象不到,作曲家施光南早在学生时代便是一个十足的足球迷……
他的内心世界是那样地广阔,那样地明亮,那样地丰富多彩……
音乐学院七年的心血汗水,为他后来的人生事业铺设了一条通往辉煌的音乐艺术殿
堂的闪光大道……
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正在对重庆进行狂轰烂炸的时候,一个
新生命降临了,这是1940年8月22日。在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孕妇躺卧在病床上,
痛苦地等待着那个令人喜悦的时刻。不巧得很,当医生前去用餐时,不想胎儿连着衣包
从母体里突然一起自动滚了出来……粘糊糊的“羊水”,糊住了胎儿的眼睛、鼻子和小
嘴。婴儿被窒息着,生命垂危……
婴儿的父亲飞快地跑去把医生请来。医生及时抢救,解开了衣包……婴儿终于发出
了第一声极亮的啼哭……
婴儿的父亲叫施复亮,母亲叫钟复光。孩子又正好出生在重庆的南山脚下。因此父
母决定为孩子起名叫施光南。
光南的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出生的,大他十三
四岁。晚来得子,复亮夫妇极为欣喜。但当时的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恶劣,什么育儿条
件都没有。复光只好一边工作,一边自己给孩子喂奶。奶水不够,便用米粉煮米糊喂孩
子。光南在妈妈的怀抱里,在不时得蹲防空洞逃避敌机的空袭轰炸和饥饿中,开始了他
艰辛苦难的人生历程。
钟复光在重庆任中兴信托公司子弟学校校长时,四岁的光南便跟着进学校上小学一
年级。
他机灵,聪明,极有音乐天赋。
儿子拿着纸和笔出门去玩。
“你在外头干什么呀?”儿子回家时,妈妈问道。
“我写歌曲哩。”儿子回答,一边嘟嘟哒哒地哼着,他手里的纸上,记满了音乐简
谱……
“谁教你的?”
“自己编的。”
有一天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唱一支法国民歌《三只老虎》:“三只老虎,三只老
虎……”
不想,小光南在座位上接着老师唱道:“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
这一唱,把小同学们闹得哄堂大笑……
三年级时,他跟着妈妈去参加当时的进步组织妇女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举办的一次儿
童歌咏比赛。
“你也来唱支歌,好吗?”知道小光南有音乐天才的学校教导主任对小光南说。
“好的。”五岁的光南爽快地答应了。
小光南沉思了一会儿,大胆熟练地唱出了一首他自己编写的儿歌:
花儿小,花儿好,花儿好美丽……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鸟儿叫了……
“不好,不好。”小光南唱了一半,停住了,“‘了’字太多了……”他即兴进行
了修改:
春天来了,
桃花开开,
黄莺在树上叫。
……
“完了吗?”妈妈问。
“还有。”儿子回答。
它们快活,
我也快活,
大家都快活……
小光南居然获得了二等奖。
奖品是一只漂亮的小木马。
五岁的光南十分喜爱这只小木马,天天晚上抱着它睡觉……
他做起梦来……他坐着长出翅膀的小木马起飞了……
他骑着他心爱的“小木马”,跟着父母亲“飞”到上海。因为担心孩子出去门外乱
跑会惹麻烦,会暴露地下工作目标,父亲把他锁在小小的房间里。他只好安心地在家里
读书,看画报,自编自唱歌曲……
他跟随父母“飞”到爸爸的故乡金华……
他跟随父母“飞”到北京。
解放了。他骑着那只会飞的“小木马”,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他独自一个人跑
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去,毛遂自荐,请求扮演“三毛”的角色;
他开始自己编写“”,还自己为“”画插图;
他在学校里的美术小组中十分活跃,他的石膏像写生画,颇受同学们赞赏;
他是小合唱团演员,还不时去参加演出,甚至还到电台去演唱过;
他在家属院子里组织了一个“小剧团”,自己编写“剧本”,给小朋友们分配各种
角色,在自己家里的客厅里“正式演出”,有时还表演变魔术:
强烈的音乐爱好,一直伴着施光南成长的年月。父亲施复亮是个京剧迷,时不时爱
哼几句京腔。受其影响,儿子也开始对京剧入迷了。他还爱学河北梆子,北京大鼓等地
方戏曲。到步入中学时代,他便把其他的那些广泛的爱好通通收藏了起来,把精力放到
了音乐上去……他满脑子里都是旋律……他到外面马路上或公园里游玩,抬头凝望着蓝
天白云,便是一首歌,一支曲子;他凝望着电线上停歇着的几只小鸟,脑子里便出现了
一串五线谱,随口就哼出一支歌来……
他到处搜集唱片,搬来了电唱机,反复地听……
他到书店里、到图书馆、到同学朋友家里,见歌本就买,就借,就要……
他从诗歌选集中、民谣选集中挑选各种诗歌作为歌词,自己谱曲,配曲……他开始
大量创作各种各样的歌曲……
施光南在北京圆明园旧址的北京第101中学读书。学生会发现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
便把一个油印的学生歌刊《圆明园歌声》交给他负责编辑出版。这个歌刊上时常刊登一
些在社会上听不到的不知名的“中外歌曲新作”。例如:
《翻身之歌》(哈萨克民歌),巴哈尔、李斌丞译词;孙兰记谱。
《西北风》(维吾尔民歌),哈克拉曲。
《孤独的手风琴》(苏联歌曲),伊萨柯夫斯基词;聂尔洛夫斯基曲。
《草原的鸭》(摩尔达维亚民歌),阿查多力亚曲。
……
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十分喜爱而且到处传唱的这些中外民歌新作的作者“伊凡诺
夫”、“扎西·旺堆”等许多名字,竟会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施光南的化名。
施光南创作的胆量越来越大。他居然想得出来把他创作的许多歌曲中的精华,编辑
成一本《中外民歌选》的手抄本,在北京的大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行传抄。立时,他的
不少得意之作竟然为许多大中学生四处传唱,流传多年。
有一回,暑假。复亮带着儿子光南到青岛疗养。一天,光南在疗养院俱乐部门前的
广告栏上,看到了舞会广告的节目单上写着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曲子的曲名和作者明
明就是他的作品和“笔名”。他兴奋之极,心儿剧跳不止,便想办法钻进人家的“排练
厅”,亲眼看到了那首曲子的曲谱,排除了生怕是“同姓同名”之误的疑惑。这是名副
其实的,正是他的作品。没有想到,他的化名之作,竟会从首都流传到了远方的海滨城
市青岛!那么,有没有可能他的作品也会流传到上海、广州或其他城市呢?
他想,他必须参加这个舞会,去亲眼亲耳欣赏他的作品为人演奏时的滋味是什么样
子?
傍晚,他跟随父亲去参加舞会。
“喂,那个小孩子,干什么的?”施光南穿着短裤,装束有些儿不整,被收门票的
同志拦在了门口,“不准乱闯!”
“这是我的孩子。”父亲出示证件,解释道。
小光南平生第一次观看了正规的半专业性的乐队的演奏会。他做梦也万万想不到他
一个小小中学生的无名之作居然能够跻身于“世界名曲”之列,而被乐队公开演出……
在舞会上,在回疗养院住处的路上,他的心儿一直无法平静下来!那天夜里,他躺
在床上,朦朦胧胧,久久未能入眠。他满耳响着海浪的波涛之声,满脑子飘飞着优美的
旋律……他又骑上他的那只会飞的“小木马”,在蓝色的海天上翱翔,在音乐的海洋上
翱翔……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春日的温馨令人迷醉。施光南意外地在一张报纸的广告栏上
又看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北京市少年歌咏比赛获奖作品晚会在某某剧场举行。节
目单上有一首歌曲《懒惰的冬尼亚》的曲作者,又正是施光南的化名。他飞快赶进城里,
奔到剧场门口。可这场演出根本不售票。他一下子弄不到入场券,只好在那呆站着发愣。
面前来了个教师模样的中年人,他鼓起勇气,向那位教师倾诉了他的隐秘和激奋,求他
帮助。对方为之感动,立即送给他一张入场券。
“当一个穿绿背带裙的小姑娘从幕后走出来,演唱我的那支歌的时候,我忘记了自
己在哪里了。我好像和歌声一起飞起来了,飘远了……”他后来激动地回忆道,“这支
歌曲和我在青岛听到那支曲子都是我的作品公开为社会接受、承认和肯定的开始。我更
相信自己的音乐创作才华了……那些日子以后,我好长时间一直处于极端兴奋,甚至处
在有些儿忘乎所以的心态之中……”
读高中后,光南不但功课成绩优秀,而且音乐创作的步伐也越跨越大了、越来越公
开了,再也不须搞“地下”,搞“化名”了:同学们也时常为自己学校中有如此的音乐
天才——少年作曲家而感到骄傲,同学们和团支部极为支持施光南的业余爱好。
“有的人用体力劳动为祖国服务,有的人用知识为祖国服务。”光南对团小组长说,
“我的志向是用音乐用歌曲为祖国服务!”
“谁会知道施光南将来就不能成为中国的贝多芬?!”团小组长极为理解和支持施
光南的理想和志向,他对同学们说,“我们应该支持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学们自己凑钱帮助施光南油印出版了一本歌曲集《圆明园之歌》;并为他举办了
他一生的第一个个人音乐会……
光南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感动了并不懂得也不甚喜欢音乐的妈妈;此时他已决
定要去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因此,必须尽快去进修学习钢琴这一课。妈妈急急带着儿子
赶到无量大人胡同的一位钢琴教师林太太那里拜师。
林老师被眼前的难题难住了,中国的年轻钢琴家刘诗昆17岁时就在国际比赛上获奖
了,可施光南已经16岁了,还从来没有摸过钢琴!
“我教的都是三四岁或五六岁的孩子们。你的孩子都已经这么大了……”林老师无
可奈何地摇摇头,“这孩子学钢琴,实在太迟了。”
“能不能例外……”光南的妈妈求情道,“我们是×××介绍来的……”
“这个——”
“妈,咱们走。”倔强的光南,拉着妈妈的手,退出钢琴教师的家门,“妈,我要
自学。”
那时,施光南他们家住在圆恩寺一带。自己家里没有钢琴,光南便想办法到朋友资
华筠(资耀华的女儿,后来成为我国著名舞蹈家)的家里去学弹钢琴。他自编练习曲,
自己摸索弹奏方法;他还买了一本《拜尔初级钢琴教程》,请学校的钢琴教师帮助教他
指法。
中央音乐学院当时设在天津市。当年在北京的招生考场设在什刹海边的一处清代留
下的庞大华丽的古建筑庭院——恭王府(今天的中国音乐学院)。
主考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江定仙。
因为光南的钢琴基础太差,而且其他的音乐艺术的系统教育也基本上是个空白;有
的只是自己揣摩,凭借天赋和勤奋练出来的本领。因此,在正规课程的考试面前,他几
乎是一筹莫展了……
和声课和视唱练耳课的考试成绩,实在叫光南自己脸红,基本上交了“白卷”。只
有基本乐理一课,考得还算像样些。他的直感告诉他,他已经在“落榜”之列了。
最后一堂课的考试是“面试”。这似乎给了光南一点点转机,可事实上,也已无济
于事了。但是,他觉得自己还必须尽力而为,把自己应有的才华和学识表现出来……
首先弹奏钢琴。规定弹奏三支曲子:奏鸣曲,《莫扎特G大调小奏鸣曲》;复调乐
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还有一支自选乐曲。
第一支“小奏鸣曲”,是最基本的练习曲,只要有少儿钢琴班的水平便可弹奏。但
施光南却被难住了,只弹了一小部分,便弹不下去了……
他的紧张与痛苦是难以言状的,他恨不得立即逃出考场,立即避开考场上那些刺眼
的目光和低声的窃窃私议……可不知怎么回事,一种对音乐艺术的苦苦执著追求的无形
力量支撑着他!他挺住了。他挺下去了……
《牧童短笛》是一曲光南极为喜爱而且熟识的作品。此时,他再也不管什么科学弹
奏方法了。而是用他自己创造的“土”指法,流畅地弹奏了下来。考官们脸上的表情开
始和缓,转而有了一些些喜色了。他们稍稍点一点头,尽管他的弹奏方法出格了。
“请继续弹下去。”主考官江教授和蔼地对光南说,“你的自选乐曲是什么?”
“《流水》。”光南回答。
“谁的作者?”考官们都没有听过这个曲名,“《流水》?”
“我自己写的。”
“……”考官们的目光不禁亮了一下。
这支乐曲的考试大约是光南得分最多的作品。他得心应手充满激情地弹奏着,他把
他的情感和想象、追求,全都倾注进乐曲中去了……
他演唱了京剧《斩黄袍》中的一个片段。接着,又是唱粤剧和河南坠子的片段。他
的多才多艺,令考官们开始刮目相看了。
“还会唱什么吗?”考官问。
“会。”光南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他一口气又唱出了川剧、越剧、评剧等七八种南疆北国的地方戏曲,博得了在场人
们的热烈掌声,好评……
然而,榜上无名那是“铁板钉钉子”——硬碰硬的事了。公布的名单上,果然没有
施光南。施光南闷闷不乐地窝在家里,他受到的打击太大了,他不知怎么办?
“先准备考普通大学吧。”父母不时安慰道。
“可我爱的只是音乐呀!”儿子眼眶里噙满泪水。
“等以后再找机会吧。”
过了几天,喜从天降。施光南突然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发来的一封信。
施光南同学:
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
考虑到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
知你意见如何?
江定仙
ⅩⅩ年Ⅹ月Ⅹ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天有眼,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施光南来到天
津,跨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在众多具有系统培训的音乐知识的同学中,施光南时常显得甚为“寒碜”无知。从
而常被人瞧不起。
“这个土包子弹琴的指法都不对,像是在砸琴!”
“据说,他连五线谱都没学过?”
“他连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杜那也夫斯基都没听说过,还上什么音
乐学院呀!”
讥笑、讽刺和睥睨的目光,使施光南如坐针毡一样难过……他想念他的101中的同
学和他那些愉快的日子,他想念他的亲人们,他想念北京的家……
难过,寂寞,憋气,甚至愤慨,使他忍受不住了。他糊里糊涂身不由己地奔到火车
站,在那里漫无目的地徘徊踌躇着。他的心已经飞回了北京……
学校的领导发现施光南失踪了,立即派人出去四处寻找,同学们把他找回了学校。
老师、同学们的安慰,帮助;他对音乐艺术本有炽热追求的勇气,使他重新振作了
起来,他发愤追赶……
他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连着欣赏西方乐曲;
他独自一个人坐在钢琴前,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练习弹奏;
他坐在图书馆里,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欣赏西方音乐名作;
他没有午睡,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
他忘了吃饭,忘了饥渴;
毕业班时,他不但追上超过同班同学的水平,而且还当了科代表。
他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大学本科。
大学时代,他加紧了前进的步伐。他到处参加民间音乐会,观摩地方戏曲演出。他
搜集全国各地的民歌。他在学院晚会上演唱了被某些“学院派”瞧不上的通俗歌曲和各
种民歌。在后来他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亲自深入到云南边疆的村村寨寨,去考查搜集各
族民歌。他到处听唱基诺族、傣族、彝族、苗族、撒尼族等民歌。他即兴同少数民族歌
手对唱。他抱着芦笙,同大家一起围着篝火,笨手笨脚地跳“大三弦”……他吸收了各
民族的乐魂灵感,他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在大学中,他搜集研究的苏联民歌和世
界各族民歌之多,是任何一个同学都比不上的。
“我们这一代人中,在民族音乐的底子方面,谁也比不上施光南!”他的同学同辈
音乐家都这样赞扬道,“因此,他在推陈出新方面,成就比谁都大!”
施光南对西方音乐的研究是下了苦功夫的。他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西洋音乐的创作
技巧,而且能够较完美地把它的特长与东方音乐的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出创新之
路……
光南明白,知识是触类旁通的。要在音乐艺术上的台阶一步步走向更高峰,必须在
其他学科知识方面有所涉猎,汲取,丰富。因此,他对文学、戏剧、诗歌和美术等等也
都倾注了一定的心力和时间。的确,这些门类的知识,本来就是他所喜爱的……也许,
人们根本想象不到,作曲家施光南早在学生时代便是一个十足的足球迷……
他的内心世界是那样地广阔,那样地明亮,那样地丰富多彩……
音乐学院七年的心血汗水,为他后来的人生事业铺设了一条通往辉煌的音乐艺术殿
堂的闪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