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羽讲完了,不由得他这一组的组员都给他鼓掌,周围组的人也纷纷往这边相望。邵丽晶这个时候不由爱慕地望着沈羽,微笑道:沈羽,你说的道理真的是清晰而又深刻。这样吧,唐朝李世民为何能够统一天下,从众多的起义军之中夺颖而出,这个原因你也讲讲吧,然后大家有思路的继续表达,没思路的就针对他所说的观点进行提问。沈羽微笑道:好的。那我开始说了。首先我讲一下背景。当时的情况下是天下大乱,各地盗贼纷起,引起这个天下大乱的是隋朝平陈功臣上国柱,尚书右仆射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杨玄感这个人很奇怪啊,他是杨素的儿子,继承了爵袭。为何他要造反呢?他当时的身份是上国柱,要名有名,要钱有钱。几乎所有的都有了,那为何他还造反呢?因为他的父亲的死在他心里打下的念头。杨素如何死的?是不吃药死的。杨素是立隋炀帝的最大功臣,杨素如何被隋炀帝收买的呢?是隋炀帝靠赌博输给杨素的弟弟,然后通过杨素的弟弟说服杨素的。他当时的理由就是杨广有功于隋,并且问杨素想不想继承荣华富贵,如果想只能立杨广而不能立杨勇。杨广当时曾跟杨素一起去平过陈,所以也是有一定交情的。这样杨素就一个劲地在杨坚面前说杨广的好话,而说杨勇的坏话,加上杨广又把独孤皇后给骗了,结果在两个人的攻势下,杨勇失宠被废,杨广立为太子袭承皇位。杨广这个人有一大特点就是恃才傲人,并且吝于赏赐。为何这样,是因为他觉得没人值得奖赏,同样他也希望把更多的钱留给自己去糟蹋。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因此他容不得比他强的人,杨素立了很大的功,而且荣耀无比,所以他就忍受不了,并且杨素知道他的太多内幕,他怕别人起兵反他,因此他早就盼着杨素死了。有的时候他竟然当着别人的面说到:这个老家伙,怎麽还不死啊?这个时候杨素害怕了,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死的话,那麽杨广早晚会杀自己,并且为了斩草除根,一杀就是灭族。所以当杨素得了病后他根本就不肯吃药。杨玄感自然知道他的原因。所以他心里恨疯了隋炀帝,早就想起兵造反了。只是苦无机会。正好隋炀帝建造龙舟,攻打高丽,劳民伤财,弄得民不聊生,结果他就趁机起兵造反,这一造反天下云集响应。当时他是如何失败的呢?当时他手下有一个谋事,叫做李密,给他出了三个计策。第一个计策,叫做攻取长安,凭三秦传檄天下,收天下之兵,示诸侯郡守天下大势。第二计,是趁着隋炀帝攻打高丽之际,去攻打北京去攻打山海关那块地方,截断隋炀帝的归路,然后收隋炀帝的文武百官,然后挥师东下或西进以收天下,最后一个是攻打洛阳,因为跟随隋炀帝的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洛阳,一旦打下天下震动,隋炀帝的文武百官就会闻风而来,降了自己。这三个计到底有何优劣,区别在于什麽呢?首先说攻打长安,长安为秦朝都城,他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他的地理位置上来说,他是面山带河,阻挡三面东下可以收取天下,而且它上边少数民族可以接兵,下边有巴蜀富饶的物产,得到了长安,他也就得到了天下一半的有利地势,这很关键,别的地方都将受到他的威胁。这是长安的优势。东困隋炀帝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加速隋朝的灭亡,但是他失去了关中长安洛阳这些有利的地形。因此他灭了隋炀帝后要想争天下就困难些。但是如果杀了隋炀帝,天下就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不会有被群起而攻之的危险了。毕竟有些受到隋炀帝残害不大的地方,而且别有目的的人也还是会受隋炀帝的诏书的。洛阳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文武百官的家属,最快速度收取天下人才精英。但是他的缺点在于,洛阳属于四战之地,各路诸侯人马都会很快赶到,如果他实力不足够大的话,那麽他很难坚守,虽然这里地形也相当有利。但是他无法阻挡天下的救兵纷至。而且他离洛阳很远,洛阳的郡守有时间准备。结果杨玄感为了收取文武百官,选择了攻打洛阳,结果他打了很多天也没打下来,而这时救兵已来,他便仓促赶往长安,去收那个战略要地,在他赶往长安的路途中,有一个隋朝的将领意识到杨玄感的目的,便挑衅他,辱骂他。结果杨玄感被激怒,发誓要打下这个城来。然后耽误了行军时间,被隋兵包围,被部下杀害去邀赏。他的这个谋士李密就跑到了瓦岗寨然后煽动着翟让起义,结果李密给翟让出了不少策他们发展起来,然后又因为政见不同,就给李密一些兵让他自己去攻城略地,结果李密一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随后翟让又以兵归顺了他。李密这个时候跟杨玄感一样也去打洛阳,同时打下了附近的粮仓,招收天下之兵。他的势力越滚越大,然后他传檄天下,河南间的郡守都归顺他了,为的是他看似天下归主,有一统天下的气势,而且那些地方的人自问不能挡住李密的兵,而且又受到李密的军事威胁,结果就投降了。这个时候李密如果挥师西进攻取长安也能打下来,但是他贪恋洛阳附近的粮食,因为打仗也就是打粮草有时候,所以就没有当机立断。这个时候李渊起兵了。他的起兵很戏剧性,他本来是不想起兵的,但是他有一个属下叫做裴寂。这个人给他是了个计,让他酒醉之后睡了隋炀帝的嫔妃。这个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这个也是被人唆使的,裴寂也有责任,所以裴寂就力劝李渊起兵。而这个时候李渊犹豫不定的时候,隋炀帝的诏书来了,责难李渊讨贼不利,让他去讨贼。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劝李渊,天下已乱,当顺应民心,起兵顺迎天下大事,并且现在贼多得数不尽,杀也杀不完,早晚要被隋炀帝以罪名杀掉,不如现在起兵顺应民心。开始李渊不肯并且吓唬李世民要给他交给隋炀帝。可是第二天李渊就想通了,于是起兵开始打天下。他们的第一战打的是河西,由于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他们没有按时到达地点,丧失了最佳战机,这个时候李渊打了退堂鼓,想回到太原了。李世民就极力劝阻,李渊不听,李世民就在外边哭,李渊终于忍受不了,把他召了进来问原因。李世民告诉李渊,现在天下都遭受隋朝暴政,天下的人民都希望能够起来推翻隋朝,如果这个时候退兵还太原,那麽必然是天下之心,这些士兵也会逃光。那个时候背负着叛国之罪,又面临着隋朝旧势力的讨伐之危,而自己兵散解体,只怕灾祸就不远了。这个时候李渊想明白了,就立刻坚定决心,把已经走了的部队给叫了回来,继续攻打河西,打完河西挥师长安。这个时候李密正忙着攻打洛阳,李渊传檄天下,也传到了李密手里,李密竟然不急,只是不肯作为李渊的部下,然后跟李渊同盟共讨天下。这个时候李密就帮着李渊阻挡了东面来的大军,李渊得以放心西进,攻克了长安。李渊攻克长安之后,天下震动,首先离着长安最近的几个郡守立刻降服,李渊委任他们为原太守,为了安抚民心。好接收天下之地。但是李渊为了自己进军外边时他们不再反叛,便命令他们去讨伐周围的郡县,这样他们共打下来的郡县李渊再安排郡守,等于形成监视之势,并且有不同的降服的太守来互相牵制,一旦有人叛变,便立刻下诏攻打。这样李渊就用了别人的力量来牵制别人,然后自己腾出力量去攻打西边,然后逼迫更多的郡守来降服。很快李渊就打下来周围的地区,他的势力在关中附近又一次扩大,这个时候天下最大的势力就是李密和李渊。两个人都处在天下最有利的位置,这个时候决定降服与否的就是个人的魅力,气度以及战略眼光和大势所趋。在李密军事力量威胁下的很多地方降服了李密,剩下的很多地方都降服了李渊。这个时候西边的薛举北边的刘周武,南边的萧瑀开始称帝,成为了新的隐患。很快李密和洛阳的王世冲的较量中由于疏忽而遭到失败,全军溃败,这个时候李密走投无路投奔了李渊。李渊很是器重李密,但是他手下的人对李密不当回事。李密很不满,就结构去削平窦建德请了令去招收旧部准备东山再起。但是由于他在争洛阳的时期跟翟让发生了很大的矛盾,把翟让给杀了,结果他的部下很多人都寒心了,那是为他服务只是碍与他的权势,现在分崩离析,谁也再不肯把自己的兵士白白送给李密了。结果李密在收取就不得中途被部下所杀,送到唐朝将领手里来邀功。随后李世民把洛阳打下,又挥师南进逼迫萧瑀投降,攻破窦建德,灭了刘周武。因为这个收天下最有利的地形都被他们占去了。所以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又加上李世民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结果天下纷纷降服,结果最后就成了李家的了。可以说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李世民的成功有几点,首先他懂兵要,懂得天下大势所趋,知道如何抢占有利的战略要地。他把握住了天下的中枢,结果天下纷纷降服。第二点,他的英明神武,使得跟他接触的人都不得不敬佩他,然后所有的人都降服他。第三点就是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才能,使得他在关键战役上再不占优的情况下能够打下来。说到底最关键的还是一句话,他能够把握天下大势,做到以示天下形势。用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主导了所有的情况变化,几乎他就属于顺势。从头到尾,在战略上他一直占优。若非如此,他的不到天下。我的观点也就是这些,我觉得李世民最伟大的就是他的气度,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是他让别人降服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那些降服他的人都是绝顶的聪明人,如果他没有超人一头的气魄以及见识,别人是不会服他的。然后就是他的战略眼光,不从全局考虑,最终就是失败。可是李世民在战略上没有翻过一次错误,这就是他最大的成功。就像我们人生一样,如果你的总方向找不对,你就算是有战役性阶段性的成功,也最终成就有限。这就跟他是一样的,也就使我佩服的原因。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这个时候邵丽晶深深地望着沈羽,她被沈羽的才华再一次打动,只是他此时无法表达出什麽,只有眼里透露着深深的爱慕。这个时候有一个男生提问道:对了,我想问一个问题,以前三国时也是黄金之乱,也是这样,可是为何没有得洛阳而传檄天下呢,你说这是何原因呢?结果最后群雄纷起,最后弄得成了三国,而不是靠传檄天下而取得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