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书库 历史军事 回到明朝当王爷 正文 第三百五十六章 风满京城

正文 第三百五十六章 风满京城

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 作者:月关| 类别:历史军事

    百官为求一跪,闹得君臣失和,国家大事都陷于停顿。而性情日渐成熟沉稳的朱厚照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犟驴脾气:我不认为自已错的,天塌下来也休想我认输。

    其实低级官僚这么折腾,他们的上司、领袖,这些高级官员并非不能利用自已的影响和派系势力进行阻止,只不过让这些小弟出头,本来就是高级官员惯用的手法,这样才能及时根据风向调整自已的战略,从过早暴露自已的目的,才能进退自如。

    现如今此事已告一段落,朝廷重心也放在了即将开始的科道整顿上,而闹事的本来就是以科道官为主,这一来颇有点玩火自焚的感觉,大家都安份下来,开始准备应付整肃,自然就没人闹事了。

    刘瑾和张彩、刘宇等人紧急磋商了一番,现在杨凌是攻,他们是守,阵地就是科道,弹药就是科道官们是否有把柄,所以他们也趁这机会开始加紧张罗,叫手下的科道官们小心戒备,千万不要有什么把柄落在杨凌手中。

    然而,杨凌作战,一向讲究欲做筹谋、胸有成竹了才公开宣战,查证官员的事情早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因为一开始的大意,轻视了下野之后杨凌的能量,刘瑾的亡祟补牢之举有多少用处,殊未可料。

    目下第一件事自然是先安葬太皇太后,出葬时用辒辌车载奉灵柩,周围陈列着銮辂、九旒、黄屋、左X、羽葆、鼓吹、班剑、虎贲等各种仪仗,送丧的人数多达上万。公卿百官与嫔御六宫都排班执引,素服举哀,排队跟在灵柩后面。

    灵车所过之处,皆设有路祭。皇亲驸马、公侯伯卿、文武大臣及命妇各设祭坛。杨凌的夫人们也全身缟素,设坛拜祭。宪宗纯皇帝朱见深与于昌青茂陵,大明帝后是要合葬的,所以皇帝要带领亲信百官送灵至昌平。

    御林军、御马监等负责皇宫警卫地禁卫军护侍,皇亲国戚、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再加上外国驻节使臣,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绵延三十里,一路哀钟不绝,直趋昌平。

    下葬、掩扩、迎灵轿至享堂,在陵墓前的葬礼广场再举行最后的追悼仪式。正德皇帝在司礼监和礼部官员的指引下。在灵前哭拜、磕头,然后焚香祷告,至此葬礼才算结束。

    正德还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一路上扮孝子贤孙还挺象那么回事,结果丧礼办完就故态复萌,听刘瑾说昌平有银山塔林、沟崖、虎峪、白虎涧、碓臼峪等风景名胜,马上就兴冲冲地去找杨凌,要带着这几位亲信微服去访游一番。

    杨凌满脑门都是事。正紧着张罗呢,见皇上突然跑来找他,不知道有什么要紧大事。结果一听这个吃亏没够地惹祸精又出妖蛾子,鼻子都快气歪了,也顾不得君臣大礼,瞪了他一眼愣是没吱声儿。

    正德皇上一见杨凌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连忙灰溜溜地逃走了,半道上又碰上永淳和湘儿,二人听了气愤不已,追在屁股后边直到他的行宫。

    永淳可不管他是不是君,叉着小蛮腰指着大哥的鼻子好一通数落。朱湘儿不敢骂他,却不在乎刘瑾,杏眼圆睁地骂刘瑾也臭骂了一通,这下正德算是安份了,老老实实按照礼部安排的行程,料理完全部丧礼过程,然后摆驾回京,总算没弈出一件百官再次发疯的大事来。

    直接对皇帝负责,无须经过通政司、司礼监上奏的‘皇家廉政公署’成立了。它的名字就叫”皇家廉政公署’,杨凌取这个名字,一则是想不出什么更气派威风的名字,二则是他知道正德的脾气,带上皇家二字,会让正德产生一种亲近感,把它视为自已地力量,就象他收了外四家军总兵官为门生,于是对这支部队就特别亲近照顾一样。

    这个衙门权力虽重,却不是常设机构,只有在皇帝认为有需要查考时才临时成立,而且也没有任何薪水、俸禄,全是从皇亲国戚、勋臣功卿中抽调的人马,所以连个办公地点也没有。

    正好诸王馆现在闲着没用,杨凌为永福公主择选驸马时见那里宽敞空闲,便请?把这里当成了临时办公地点,并认真挑选了一批王侯世家,要他们派人参与查考。杨凌挑选这些人并不考虑他们的办事能力,实际上每个王侯世家都是子孙众多,他也不能硬性指定派谁来,他考虑地是这一家的社会关系、人脉势力,要的就是世家这块招牌。

    真正查证科道官员的,全是杨凌手下精干的情治人员,也就是柳、杨两位千户一直精心培训地那些内厂精干特务,这些人原本就游离附属于内厂设立于各地的衙门,一个明一个暗,互相配合,不过这些人的花名册都是单独设立地,是内厂真正的精英。

    内厂一交出,这支力量立即脱离出来,他们负责的本来就是暗中查证,然后交给公开设立的内厂机构抓人、调查,所以没有了内厂这个公开的旗号,并不影响他们的行动能力。

    一大早,杨凌就赶到诸王馆,今天是各路公卿世家派人成立廉政公署之期,一到诸王馆,就见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比上次公主招驸马还热闹。

    上一次人数虽多,驱赶一下自已还进得去。这一回不是马就是轿,杨大官人眼巴巴地等在外边,直到五城兵马司巡城御使亲自带人赶来指挥交通,又经过杨凌指点。设立了路卡,前后左右四道门、四条街道实行单向行驶,这才解决了交通问题。

    杨凌心里也纳闷儿:一共才招了八十人,怎么拥挤成这副模样?

    等进了诸王馆他更是一奇:今儿是成立廉政公署,又不是再次招驸马这……这些小朋友都是干吗来的?

    只见厅堂中足有六七十个锦袍玉带、油头粉面的小伙子,或坐或站,嘻嘻哈哈,旁边几案上茶水点心、果脯肉干一应俱全,这些人大的不超过十八岁。小地也就十三四,一个个细皮嫩肉,一看就是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儿。

    这是要组织效游吗?杨凌看的两眼发直。脑子停顿了那么一刹那的功夫,才反应过来:王侯世家家大业大,子孙众多,谁没点私心?谁不为自已地将来打算?杨凌得罪不得,可是眼下看。刘瑾那是更加的得罪不得,两人的朝争谁输谁赢还说不定呢。

    派些孙子辈的毛褪ト恕?br/>

    一桩桩罪过详细确凿,令人无可辩驳,顾长亭的恶名顷刻间传遍京师,小人比恶人还招人嫌,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连刘瑾派的人都唾骂不已,顾长亭被抓,还真是众望所归。

    此人其实和刘瑾还真没什么瓜葛,但他和湖北镇守太监程枫相交莫逆,程枫为他做了许多事,他做为巡察御使,也为程枫隐瞒了许多横行不法地罪行,瞒而不报,为虎作怅。

    杨凌治他的罪,只是先落实他的罪名,把这个人证掌握在自已手中,真实地目的,自然是通过这个知情人,牵出镇守太监程枫,从程枫,再把线索指向刘瑾。

    随着都察院、翰林院、六科、十三道御使不断有人落马,刘瑾坐不住了。这都是趁着杨凌巡视大江南北的这段日子,辛辛苦苦费尽心机在科道中安插的耳目喉舌啊!

    有他们在那儿捣乱,李东阳和杨廷和才没了皮调,根本没有办法利用科道对皇帝施加影响,任由自已一家独大,现在杨凌搞政坛大屠杀,排着队的往下砍人呐,自已地绝对优势岂可就此消失殆尽?

    刘瑾手下,全是整人专家,可是杨凌领着一帮子少爷,愣没一个在朝为官的,简直没有破绽可攻,你参他什么呀?祸害完了科道人家拍拍屁股就走,你能拿人家怎么办?

    政绩?他不是朝官,谈什么政绩。渎职?现在杨凌干的热火朝天,大明一共不到三百个监察官员。放在地方地一半,留在京里的一半,京里这一半,快让杨凌干掉一半了。你能说人家干地不好?

    刘瑾愁的把下巴揉呀揉的,都快揉吐噜皮了,卢大才子从工地上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卢士杰来了就给老乡出了个主意:“马上还手,抄家伙上,他整人,咱也整人。科道里不是还剩下几个咱们的人吗?锦衣卫、东厂不是也有些人被公公您招揽过来了吗?让东厂搜集科道官们地过失,然后让咱们的人具折上奏,弹劾告状,把水搅浑”。

    张彩双眼一亮。说道:“妙计,卢公子这是以火灭火呀”。

    刘瑾眨巴眨巴眼,问道:“什么意思?”

    张彩笑道:“卢公子的意思是。找清流地毛病,然后弹劾告状,让整个科道陷于瘫痪,到那时一些有远见的官员就会担心局势失控、查考已经变成一场大乱,再查下去就会两败俱伤。整个科道完全受到破坏,他们就会上折请皇上停止查考。”

    张文冕看着卢士杰自矜的笑意,缓缓道:“恐怕………还不止吧?”

    “当然不止”。卢士杰微微笑道:“做天子的,关心的是天下,追求的是太平,而不是嫉恶如仇的快意。想有所做为地皇帝,都希望变法、改革,可是如果变革已经到了影响他的江山稳固的地步,那天子就宁可杀掉自已一直支持地那个人,那个替他变法改革的人来稳定江山、平息民怨、平衡政局。

    这种事,自古有之。惩贪亦如是。皇上倒不会杀了杨凌,但是如果都察院、翰林院、六科十三道全都陷入混战之中,皇上就得息事宁人,放弃查抄,以求政局稳定。随后,公公您就可以具折上奏,弹劾杨凌考察中营私舞弊,专横跋扈,把他的气焰打下去,这一次若败了,他一个不涉政的在野国公,势必军心溃散,从此难成威胁”。

    刘瑾的眼睛亮起来,咬牙切齿地道:“好!还是卢公子高见啊!杨凌、杨凌!咱家一直不想和你正面交锋,你倒自鸣得意、得寸进尺了。现如今可不是你把持着内厂、凌驾于咱家之上地时候了,满朝上下都是我的人,我不整得你灰头土脸,我就不姓刘!”

    随着贪官一一落马,手下那帮纨绔子弟敬业精神极度高惩,平时也不再谈论什么风花雪月,张口就是朝政、就是肃贪,一个个都变成了热血沸腾、关心国事的少年读书郎,父辈祖辈再三嘱咐低调、混日子,莫当出头鸟地话,早扔到了九宵云外,一个个很早就赶来上班,讯犯人、整理材料,这些人要说文化素质能力还是有的,一正经起来,还真没几个不堪用的废物。

    可是杨凌却极是无聊,这样迂回作战,稳扎稳打,虽然妥当,却没有太大的激情,所以当刘瑾残余的一些科道官员开始反击,对清流派大作文章的时候,杨凌不觉精神一振:小弟出马了,老大也就不会远了,很快刘瑾就要和自已正面作战了。

    焦芳坐在他的书房里,微蹙眉头,捻着胡须道:“刘瑾的人弹劾齐御使瞒丧科考,齐御使为官清廉,是佥都御使的得力干将,瞒丧科考,有亏德行,如果属实,这官是做不得了’。

    杨凌微笑道:“阁老不必担心,刘瑾是黔驴技穷了,这位齐御使做官十三年了,查他十三年前瞒丧参加科考?够他查一阵子了。再说杨廷和并不简单,他地人还能不舍力去保,就算他不行,杨慎这小子诡计多端,也会帮着老爹出出主意的。”

    焦芳摇头道:“光他一个也还罢了,刘瑾的人弹劾的可不在少数啊,其中有些墙头草,还有一些是清流派,门下以为,这是刘瑾有意把声势造大,让皇上心中不安,从而中止查考”。

    杨凌道:“不能一直是我冲锋陷阵,杨廷和坐享其成嘛。刘瑾在科道里已经没剩多少人了,他应付得了,让他们打嘴仗去,剩下几条小鱼小虾,留给杨廷和收拾吧。阁老不必操心这些事,要注意新科的进士们,挑选些德才兼备者候着,科道之乱,必须尽快平息,那时就需要这些人补充进去。”

    他慢慢坐直了身子,缓缓地道:“从现在起,我不再查考新的官员,只专心把这些被捕官员的案卷整理好,把涉及刘瑾的罪状准备齐,如果我所料不差,马上就要和刘瑾正面交锋了!”

    杨凌一语中的,刘瑾和杨廷和在杨凌的兵马还未撤尽的战场上,杀气腾腾地展开口水大战,比着赛地往正德那儿扔了三天奏折之后,户部给事中黄景早朝时具折上奏,于战火硝烟的百万军中直取三军主帅,弹劾杨凌庸横无能,有亏圣意,考察科道株连无数,以致科道衙门全面瘫痪,帝国监察无人可用。

    面目微黑的黄景掷地有声地道:“请皇帝速速罢斥杨凌的差使,以清政本、明法典!”

    很巧,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几日焦阁老安排的站殿值班给事中一直都是杨慎,这一对儿在开‘揖会’时演过全武行的冤家在金殿上又掐起来了,黄景话音刚落,杨慎就挺身而出,参劾刘瑾,说是科道贪腐官员多出刘瑾门下,还拿出了吏部官员任命卷薄中许多刘瑾予以干涉的手迹。

    两大巨头同时遭人弹劾,满朝文武顿时精神一振,就在此时,李东阳从南门,成绮韵从东门,也进了北京城……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