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蒙元,非指大汉所理解的"蒙古人的元朝",而是一个规范的历史名称,即大蒙古国与元朝这两个一脉相承的国家的合称。
在纪元12-1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争执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蒙古元朝。赞美者有之,诟病者更多,上至文豪巨擘,下至贩夫走卒,莫不言之、论之、思之、辩之。然,人心之难,莫过"公道"二字,总会因为某些情感、倾向、立场等等因素而左右其观点,故而百论杂出,莫衷一是。今作此文,虽不敢言"正视听",且就方今流行之言论佐以志史之证,一探真伪。
论之一 屠西夏论之辨伪
后世诟病蒙古者,多极言其残暴不仁,杀人无算,尤其屠灭西夏,毁弃一朝文化。然则,此言何据而得之?尝问于持论者,未得其答。今驳之如下:
这里所言之西夏人,并非特指建立该国之主体民族党项人,而是函概了生活于西夏国境之内的各个民族。他们通过两百年的同休戚,共命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蒙古对西夏之征服,始于纪元1205年,之后于1207年与1209年通过两次战争迫使西夏降伏,成为藩属。真正引发灭亡西夏之战的因由起于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前夕,成吉思汗命西夏履行藩属之责,共同出兵,遭权臣沙阿敢不大言拒绝,遂深恨其言而无信,故于西征回师后的1226年发动征讨之战。至1227年成吉思汗病故后数日,西夏主李睍开城投降,该国之政权实体遂告消失。
然而,《元史.太祖本纪》之中并无屠灭西夏之语,惟有成吉思汗临终遗言"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其意思是说,自1226年起,成吉思汗已经下令不得随意杀掠,当时忘记下诏书说明,如今补完,令所有人都知道。可见,他的遗诏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停止杀戮。既已停止,何言复屠毁西夏呢?
再举一证,见《蒙古秘史》第268节,其文中确有成吉思汗遗言将西夏人"轸灭无遗"之语,但是后面还有另外一句"(成吉思汗)升天后,与也遂妃以极多唐兀惕(Tankqūt,另有"唐古惕",Tangout,"合申,Qa"之称,皆为西夏之蒙古别称)百姓矣"。也遂,成吉思汗五大妃之一,征西夏时随行侍奉。她分到了极多的西夏。极多是多少呢?书中虽然没说具体数字,但是既然能够记入史书,其数目当非小可。
唯一提及屠灭西夏的文字,见于《多桑书》,"待唐兀主及期出城来谒时,执杀之,并屠其城民。后诸将果如命而行"(第一卷,第九章,冯承钧译)。然而,冯承钧在其后所作注释里也提及《元史》里没有西夏主之生死记载,《通鉴纲目》则只说逮捕了西夏末代国王李睍。可见为孤证。即使真的发生了屠城,也只是屠灭了西夏的首都兴庆府而已,西夏的城市不止这一座,其文化即使有损失,也不至因此毁灭。其种族更不可能是这一次屠杀就灭绝了。
再者,多桑本是欧洲人,其书相对于《元史》、《秘史》、《拉施特书》等文献相比,成书晚(19世纪初),内容多取前人之作为资料,因此也难免有许多以讹传讹,道听途说之嫌。尤其是采取了略古详今的写法,关于成吉思汗的篇幅甚短,难免混淆。
那么,西夏人在成为大蒙古国和元朝的百姓之后,其下落究竟如何呢?在《拉施特书.部落.唐兀惕》之中有"出自唐兀惕部落的异密很多"一句,后面还有具体人物事迹简述:例如在蒙古的兀察罕、不劣都曾经担任过千户那颜(这个职务在大蒙古国时代是高官)的职务,"是成吉思汗从唐兀惕带来的"。拉施特还说到,在波斯也有西夏人出任伊尔汗国的官职,就是阿术素古尔赤父子。
可见,也有许多西夏人散落在四大汗国之中,只是没有详细的统计。我们只能在《元史氏族表》以及《新元史》、《蒙兀儿史》等书之中的氏族表内去寻求中国境内西夏人的踪迹。根据修史的原则,惟有大族才会被专门列出氏族表,由此可见,西夏人不但没有被屠杀,还在元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系。当代史学家汤开建先生根据以上诸史书之中的氏族表,经过考证增减,著有《元代西夏人物表》(《甘肃民族研究》,1986,第一期),内中收录元代知名西夏人物多达700余人,这其中还不包括著名的女性,如元文宗的生母"文献召圣皇后唐兀氏",南台侍御使笃鲁迷失之妻"李氏"。这些元代西夏著名人物,其身份有皇妃、官员(多有官至行中书省事,相当于如今的省长一级)、著名学者僧侣等等。可见,西夏人在元代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根据《元史》记载,与色目人受到同等待遇。至于那些未曾在历史上留名的平民又何止数倍?而且,既然与元朝宫廷内甚至可以纳西夏人为妃子,那么民间通婚的数量就更为可观了。
那么,西夏人究竟是怎样消亡的呢?其答案应该是民族融合。正如纪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的鲜卑等族的消失,做为少数民族,他们最终通过迁移分散、通婚、被皇帝赏赐蒙古籍以及明朝建立后对境内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改土归流政策所吸纳入汉族之中。至今,在安徽合肥、河南濮阳还留有西夏遗民(见史金波、吴峰云《西夏后裔在安徽》,安徽大学学报,1983,第一期)和西夏后代(任崇岳、穆朝庆《略探河南省的西夏遗民》,宁夏社会科学,1986,第二期)就是很典型的力证。
综合以上之论,足见屠灭西夏之说纯属子虚乌有之言,不足采信。西夏民族及其文化的消亡,完全是民族融合与文化自然淘汰的结果,属于自然消亡,而非机械消亡,从而在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历史民族变迁的规律。
在纪元12-1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争执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蒙古元朝。赞美者有之,诟病者更多,上至文豪巨擘,下至贩夫走卒,莫不言之、论之、思之、辩之。然,人心之难,莫过"公道"二字,总会因为某些情感、倾向、立场等等因素而左右其观点,故而百论杂出,莫衷一是。今作此文,虽不敢言"正视听",且就方今流行之言论佐以志史之证,一探真伪。
论之一 屠西夏论之辨伪
后世诟病蒙古者,多极言其残暴不仁,杀人无算,尤其屠灭西夏,毁弃一朝文化。然则,此言何据而得之?尝问于持论者,未得其答。今驳之如下:
这里所言之西夏人,并非特指建立该国之主体民族党项人,而是函概了生活于西夏国境之内的各个民族。他们通过两百年的同休戚,共命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蒙古对西夏之征服,始于纪元1205年,之后于1207年与1209年通过两次战争迫使西夏降伏,成为藩属。真正引发灭亡西夏之战的因由起于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前夕,成吉思汗命西夏履行藩属之责,共同出兵,遭权臣沙阿敢不大言拒绝,遂深恨其言而无信,故于西征回师后的1226年发动征讨之战。至1227年成吉思汗病故后数日,西夏主李睍开城投降,该国之政权实体遂告消失。
然而,《元史.太祖本纪》之中并无屠灭西夏之语,惟有成吉思汗临终遗言"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其意思是说,自1226年起,成吉思汗已经下令不得随意杀掠,当时忘记下诏书说明,如今补完,令所有人都知道。可见,他的遗诏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停止杀戮。既已停止,何言复屠毁西夏呢?
再举一证,见《蒙古秘史》第268节,其文中确有成吉思汗遗言将西夏人"轸灭无遗"之语,但是后面还有另外一句"(成吉思汗)升天后,与也遂妃以极多唐兀惕(Tankqūt,另有"唐古惕",Tangout,"合申,Qa"之称,皆为西夏之蒙古别称)百姓矣"。也遂,成吉思汗五大妃之一,征西夏时随行侍奉。她分到了极多的西夏。极多是多少呢?书中虽然没说具体数字,但是既然能够记入史书,其数目当非小可。
唯一提及屠灭西夏的文字,见于《多桑书》,"待唐兀主及期出城来谒时,执杀之,并屠其城民。后诸将果如命而行"(第一卷,第九章,冯承钧译)。然而,冯承钧在其后所作注释里也提及《元史》里没有西夏主之生死记载,《通鉴纲目》则只说逮捕了西夏末代国王李睍。可见为孤证。即使真的发生了屠城,也只是屠灭了西夏的首都兴庆府而已,西夏的城市不止这一座,其文化即使有损失,也不至因此毁灭。其种族更不可能是这一次屠杀就灭绝了。
再者,多桑本是欧洲人,其书相对于《元史》、《秘史》、《拉施特书》等文献相比,成书晚(19世纪初),内容多取前人之作为资料,因此也难免有许多以讹传讹,道听途说之嫌。尤其是采取了略古详今的写法,关于成吉思汗的篇幅甚短,难免混淆。
那么,西夏人在成为大蒙古国和元朝的百姓之后,其下落究竟如何呢?在《拉施特书.部落.唐兀惕》之中有"出自唐兀惕部落的异密很多"一句,后面还有具体人物事迹简述:例如在蒙古的兀察罕、不劣都曾经担任过千户那颜(这个职务在大蒙古国时代是高官)的职务,"是成吉思汗从唐兀惕带来的"。拉施特还说到,在波斯也有西夏人出任伊尔汗国的官职,就是阿术素古尔赤父子。
可见,也有许多西夏人散落在四大汗国之中,只是没有详细的统计。我们只能在《元史氏族表》以及《新元史》、《蒙兀儿史》等书之中的氏族表内去寻求中国境内西夏人的踪迹。根据修史的原则,惟有大族才会被专门列出氏族表,由此可见,西夏人不但没有被屠杀,还在元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系。当代史学家汤开建先生根据以上诸史书之中的氏族表,经过考证增减,著有《元代西夏人物表》(《甘肃民族研究》,1986,第一期),内中收录元代知名西夏人物多达700余人,这其中还不包括著名的女性,如元文宗的生母"文献召圣皇后唐兀氏",南台侍御使笃鲁迷失之妻"李氏"。这些元代西夏著名人物,其身份有皇妃、官员(多有官至行中书省事,相当于如今的省长一级)、著名学者僧侣等等。可见,西夏人在元代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根据《元史》记载,与色目人受到同等待遇。至于那些未曾在历史上留名的平民又何止数倍?而且,既然与元朝宫廷内甚至可以纳西夏人为妃子,那么民间通婚的数量就更为可观了。
那么,西夏人究竟是怎样消亡的呢?其答案应该是民族融合。正如纪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的鲜卑等族的消失,做为少数民族,他们最终通过迁移分散、通婚、被皇帝赏赐蒙古籍以及明朝建立后对境内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改土归流政策所吸纳入汉族之中。至今,在安徽合肥、河南濮阳还留有西夏遗民(见史金波、吴峰云《西夏后裔在安徽》,安徽大学学报,1983,第一期)和西夏后代(任崇岳、穆朝庆《略探河南省的西夏遗民》,宁夏社会科学,1986,第二期)就是很典型的力证。
综合以上之论,足见屠灭西夏之说纯属子虚乌有之言,不足采信。西夏民族及其文化的消亡,完全是民族融合与文化自然淘汰的结果,属于自然消亡,而非机械消亡,从而在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历史民族变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