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书库 历史军事 苍狼与白鹿 正文 第四篇 愤怒的烈风 第七十四章 河中烈火

正文 第四篇 愤怒的烈风 第七十四章 河中烈火

小说:苍狼与白鹿| 作者:月之暗面| 类别:历史军事

    红砂区,即今天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之中最为荒凉的地区之一。

    这是河中地区诸沙漠之中幅员最大的一片,其范围从乌浒河(锡尔河)岸起向西一直延伸至药杀水(阿姆河)之东,不花剌绿洲的面前。由于其中所含矿物质与太阳射线的交互作用,呈现出异样的殷红之色。吹来干涸的涩风卷起沙尘,飞扬盘旋于半空,远远望去,仿佛是烈火在燃烧,极尽华丽、妖异与绝望的魔幻风致。

    所谓魔幻,并非特指地理风茂而言,更是形容其气候之一日多变,鬼神莫测。故此,往来的行商客旅皆视之为魔鬼地带,宁可迂回千里,也要绕过片块据说会给人带来厄运的魔域。自古以来,只有象帖木儿灭里这样被形势迫而走投无路的人才会铤而走险,冒险闯入。然则,他所不知道的是,就在与他相距百余里之处,正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同样在艰难地穿越着这片死亡禁地。

    淡薄的红烟扑入鼻翼,呛得者别连连咳嗽,胸口翻腾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要倾出。他急忙用手掩住了口。

    坐下的大骆驼,似乎是受到乘主的传染,也开始不停地打着响鼻。即使正午尚远,头顶上的烈日已经开始肆虐发威,将炽热毫不留情地向世界倾倒下来。满目皆是迷朦的红,全身浸着滚烫的气流,真有置身于烈火之中的感觉。

    "没事吧你?"

    夹杂着驼铃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是速不台。

    "还好,就是有点喘不上气来。毕竟上了几岁年纪。"

    "喂,还是少说这样的话吧!和咱们的大汗相比,你还小着呐。"

    速不台大声叫着,然哟喝着骆驼向队伍的最前方快步跑去。

    "真有活力啊。"

    者别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着,同时悄然张开手,将上面的血迹在自己的身上的丝袍衬里上擦拭干净。动作之隐蔽,即使是帖身的亲兵也不曾发现。

    穿越红砂区,是成吉思汗出其不意闪击不花剌策略的重要一环。这样可以避免与沿途城市的纠缠,达到直插敌心脏的目的。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行动,除将近十万的作战部队之外,还有大量的各民族技工与强征的本地苦役。无计其数的骆驼运输着众多被拆成零件的攻城器具,这是针对传说中的千古名城不花剌所准备的。同时,新组成的火炮部队也将在这次战斗中大显身手。

    全军经过三个月的沙漠跋涉,终于在翌年(即纪元1220年)春二月末(1)突入了不花剌绿洲的边缘地带。这也是成吉思汗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沙漠中度过了龙年的新春。

    红砂区地域终结于药杀水(阿姆河,Amou-darya)的主要支流塞拉夫香河(Z-raf)谷,这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令这些被枯燥艰辛折磨的身心俱疲的旅人们顿感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

    大家都在以快活的心情沿河行军。即使是必须为统筹全盘战局而殚精竭虑的成吉思汗,也会不时观赏一下这久违的人间美景。而随行的耶律楚材则诗兴大发,拈着他那部漂亮胡子,朗声诵读着即兴而成的新作:

    寂寞河中府,暇荒僻一隅。

    葡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

    酿酒无输课,耕田不纳租。

    西行数万里,谁谓乃良图。

    这诗的最后两句,将其身为最强烈的反战派的立场表露无疑。然则,一旦不得不投身于战火之中,他还是秉承臣子辅佐之道,积极地为战争的进程而出谋划策。这一点,也是成吉思汗最为欣赏之处。一个敢于说话,又勇于任事的人,才是真正的国之良才。

    他的诗很长,周围的人们虽然听不懂他的汉语,但是他那抑扬顿挫的声调与悦耳的韵律却也引得众人侧耳倾听。

    成吉思汗猜到他是在诵读诗句,觉得很有趣,正要开口询问一下内容,却听到前方传来了一阵喧哗之声。

    "阿巴该,你看看发生了什么。"

    "诺。"

    阿巴该应声飞马而去,不久后便将肇事者——一名伊斯兰农夫以及他的耕牛一同带到了成吉思汗的马前。

    "不要害怕。"

    成吉思汗的安慰使这名农夫的身体终于不再颤抖了。旁观的楚材发现,大汗的突厥语虽然依旧不甚流利,但口气之中却仿佛有着某种镇定心智的药剂,能于瞬间使激动或恐惧的人平静下来。当然,反之亦如是。

    "拜见大汗。"

    看来,阿巴该或者别的人什么人已经对农民进行了一番"教育"了。他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行礼时做出弯腰的动作时也相当吃力。

    成吉思汗注意到了这一点,挥手示意他免礼。然后,他通过向导官兼翻译马合木.牙老瓦赤(2)向农民咨询着本地的问题。

    "最近的城市距这里有多远?不花剌还有多远?"

    "回禀大汗,这一带的城市是匝儿讷黑(3),我们的村子叫塔剌卜(4),距离不花剌还有七、八天的路程。"

    "你牵着牛要去哪里呢?"

    "草民正打算去匝儿讷黑,用牛驮回几天前送去修理的水车轴。"

    "水车轴?那是做什么的?"

    见成吉思汗对这个新鲜名词比较感兴趣,牙瓦赤老便解释了一番,说水车是当地人从水渠龋寒灌溉农田的一种机械,轴则是保持这种机械正常运转的重要零件。而水车的动力则来自牛。

    "若是这么说来,你们如果没有了水车,就会挨饿了吗?你们养牛是为了耕田,而不是宰杀做粮食?"

    "英明的大汗,我们这里不适合放牧,种田是我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当然,我们也养一点羊,但是不能多养,因为没有多余的牧场。"

    成吉思汗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这还是他第一次近距离的与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作如此认真的沟通。虽然只是短短的交谈,却对他的思想有着深深的触动。这种触动如同白蚁在堤坝上蛀出的小孔,即使现在还显得微不足道,却是一场伟大变革的开端。

    耶律楚材从大汗的脸色变化上推测出其心情的波动。他与牙瓦赤老交换了一个眼色。两个人虽然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圈,但是却都有着对于文化的无限热爱与良好的政治思想。因此可以保有高知性层面上的交流与默契。

    "谢谢你,我诚实的朋友。当我成为不花剌的主人后,我将下令,在无水的季节和水车失修的时候,免除你们所有的贡赋,并免征劳役。但也希望你先暂时不要去匝儿讷黑,那里要发生一些事情,可以答应我吗?"

    "当然,小民的一切都属于英明的大汗。小民代全村人感谢大汗的慷慨赐与。"

    农民伏地叩首道。

    成吉思汗命令他起身,同时命怯薛歹取过一袋沙金赠给农民。

    "我想,这些足以抵偿你失去水车的损失了吧。"

    若非沉甸甸的沙金入手,农民几乎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即使全村人今年什么也不做,这些沙金也足够维持他们生活到下一个播种季节。何况,按照成吉思汗的许诺,他们今年根本不必缴纳贡赋了(5)。

    当阿巴该带着欣喜若狂的农民离去后,成吉思汗的目光与楚材相汇,后者的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成吉思汗自己也不由得笑了起来。今天,他才发现,原来使别人欢喜这种事情,对于自己来说,也同样很开心。

    "乌托合撒儿啊,你以前所说的那些话,真的很有道理。"

    面对大汗所回报的赞赏话语,楚材深深施礼。

    "愿大汗的仁德之光,普照四方。"

    "好啦,乌托合撒儿,说说你刚才念的那些美丽词句的意思吧。"

    成吉思汗的兴趣又转向了诗歌。

    ※※※                            ※※※                          ※※※

    翌日黎明时分,做为前锋的者别与速不台假扮商队,一举袭取了匝儿讷黑。

    成吉思汗命令不得随意杀害一人,破坏一处耕地。但是,按照蒙古的习俗,他还是命令将全城的居民都带出城,但是允许他们随身携带必要的衣物与耕具、牲畜。然后是照例的全城洗劫与拆除城墙行动。

    "乌托合撒儿,城市是我们的啦,你想要什么就自己去取吧,不必上缴。"

    "多谢大汗的赏赐。"楚材微微躬身,"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整个城市内的全部书籍与档案。请将所有带有字迹的纸请全部赏赐予我吧。"

    此言一出,旁听的众人都表现出极端诧异的表情。前面说到过,蒙古人所缴获的战利品都上悉数上缴,然后再根据功勋由大汗恩赏,被特许自留战利品是非常实惠而又体面的大赏。即使放眼整个蒙古国中,得此殊荣者也是屈指可数。现在,这个古怪的大胡子居然要那些在大家看来一钱不值的纸张,真不知他是中了什么邪。

    成吉思汗在一怔之后,已经了解了楚材的心思。

    "今后凡所下之城,一切文件书籍都要经乌托合撒儿先过目,不得自行损毁!此命将记入札撒与青册!"

    "诺!"

    在众人的应声中,成吉思汗对楚材道:"我会让阿海和阿巴该虽你一同办理。"

    被点名的二人连忙上前受命。阿海就是耶律阿海。

    大掠三日后,成吉思汗大军开拔。临行前,他接受了牙老瓦赤的建议,任命了一名恭顺的穆斯林为本地的达鲁花赤,在此行使札撒,维护地方安静。至于税收,则依旧保持了原花剌子模的征收率——每年一千五百第纳尔。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许诺,特意关照了对塔剌卜村的加恩。

    接下来,蒙古大军终于要面对此次西征路上第一个重要城市——不花剌!

    在清晨的时候,当行星之王在东方天际升起旌旗,他突然兵临城下——这是后世波斯史家志费尼在其著作《世界征服者史》中对此次战役序幕的描述。这一时间,正是回历617年(纪元1219-1220)穆哈兰月(三月)。

    作为河中地区与撒麻儿罕齐名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不花剌获得了足以傲世的种种美誉与赞评。与志费尼同代的著名阿剌伯地理学家牙忽惕在他的著作《穆札麻不儿丹》中如是说:"在呼罗珊有条叫做乌浒水的河流以东,将有一座城池被征服;该城名叫不花剌。主之慈恩把它抚育,主的天使把它拥抱;其白姓得到天助;谁要在其中安歇,谁就将成为拔刀卫主之道者。"志费尼则将不花剌比喻为东方的巴格达,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亚地区的学术之都,融汇了波斯、伊兰以及古印欧文明的精华,历来是各种宗教和学派的汇集之地。它由中亚最早的定居者,操粟特语的印欧人所创建,那时的名字叫做"不迷只客忒"(6),而现在所使用的"不花剌"一名则来自袄教信徒对此地的称谓"不花儿"(7)。

    同时,不花剌也是当时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巨型城市之一。全城包括三个部分:城堡(周长一公里半),不花剌本城(狭义上的不花剌,即内城)和郊区(外城)。同其他多数城市相反,这个城市的城堡不是建在内城以内,而是建在内城以外。本城建在城中心的一个台地上,周围有城墙,有集市门,香料商门,铁门等七个城门,每个城门的名字都足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一些著名的清真寺吸引着信徒们:大礼拜寺建于公元1121年。星期五清真寺当时也已有约一百年的历史。还有一个叙利亚人清真寺。外城周围也有城墙,十一个城门。市内主要的街道都是石板铺路,这在伊斯兰教土地上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内城和外城渠道四通八达,渠水引自泽拉夫香河。干渠名日"输金河",这个渠名在这个干旱的地区是意味深长的。不花刺城拥有的这个水渠网,布局十分巧妙,有水闸,也有蓄水池,足以保证全市用水的分配和供应。郊区有灌溉网,灌溉着无数的公园。公园里亭台楼阁,处处可见,充分显示出这个绿洲的富庶和繁荣的景象。这种富庶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繁荣的工业,特别是应当归功于著名的"不花剌地毯业"。在城堡和内城之间星期五清真寺附近,有一个巨大的纺织,其产品远销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不花刺的商店集市上,铜制品遐尔闻名,特别是美观精致的灯具更是蜚声世界。

    当成吉思汗的大军还在红砂区时,前线接二连三传来的凶报以及玉龙杰赤方面的冷漠,终于令摩诃末算端的精神线完全崩环,陷入一种全面崩溃状态。他失去了与成吉思汗正面对决的勇气,采纳了阿默德临行前的建议,弃城向西逃入撒麻儿罕。留下了以大总管怯失力汗(8)为首,由哈迷的不儿(9)、舍云治汗(10)、阔克汗(11)等人为副将,统率两万突厥士兵镇守此城。

    连日来,年近六旬的怯失力汗每天都要在外城的城壁上观望许久,他看到象永不枯竭的阿姆河水般源源而至的蒙古军各队逐次扎营,有条不紊的将整个城市从三个方向严密地包围起来,摆出长期困城的态势。对于这支行动如风,军纪森严的部队,他除了赞佩之外,还有着深深的无力之感。对方这种围师必缺的战法故然令人称道,但比之其战略,他又不得不承认对方更加高明。不花剌地处旧都玉龙杰赤之南,新都撒麻儿罕之北,一旦被攻占,那无异于将花剌子模拦腰斩断。新旧领地辙底分隔,整个国家的崩溃也就指日可待了。

    久经沙场的他特别注意蒙古军的装备情况。早在蒙古军展开侵攻之初,他便请前线的城主们仔细收集这方面的情报。不久,他就收到了几套前线送来的从战死的蒙古士兵身上剥下的全副装备。看过实物,他发现这些传说中的野蛮人与通常武士不同,不喜穿着沉重的链甲与锁甲,而是以经过加固处理的皮甲为主,同时在外面罩上一层生丝织就,质地密实的袍子。如此轻便的装备自然是为了减轻战马的负重,最大限度的提升部队的机动性。很快,他通过一些试验,发现这种配置对防御弓箭最为有效。只要不是一箭毙命,就只会连箭带丝布一同插入伤口,那么救治时只需将丝布拉出,箭也就随之脱出伤口,不会增大创面,造成更多的失血。

    至于武器方面,他们则明显表现出具备高超战技的职业军人素养。每一名蒙古军随身至少携带六种兵器:

    镔铁点钢的长枪枪头形似剑体,中有脊棱,棱上铸一列倒钩,脊旁开有血槽,两侧为刃,首部锋锐;枪杆长约一丈六、七尺,圆形的断面利于手的持握挥舞。战斗中既可直线突刺,又可横向切割,抽出伤口时,脊棱上的倒钩撕掳血肉,扩大伤口,难以通过包扎而弥合。

    短弯刀是近战武器,其型式完全借鉴了阿剌伯半月刀的特性,只是在长度与重量方面进行了消减,更便于在马上近身肉搏时施展灵巧的武艺。呈现出一定弧度的锐得刀锋切入肉体,就会加深伤口,造成严重的出血,且难以缝合。

    狼牙棒长约二尺半,以硬木削成锥形,粗大的头部上覆有一层厚厚的、带有狼牙倒刺的铁叶;圆型的握柄上有铁制护手,以为防护之用。这是短兵器中最具威力的一种,挥动起来的巨大贯性足以敲碎任何一颗用金属头盔保护的脑袋;而轻于战斧的份量,又使得它十分便携。

    套索的长度约在五丈右左,为浸过油的牛筋所制,强韧而柔软,不畏刀剑砍削;在这些惯于套马的游牧人手中挥舞抛出,擒敌易如反掌。

    标枪长约三尺,型似短矛;当骑兵冲锋时,于即将接触敌人之前一齐投出,可造成有力的杀伤。以上近战兵器随身携带,或置于马上。

    弓箭是蒙古军最主要的做战兵器。漠北不产竹,因此均使用木质弓脊的强弓,其张力可达三石(合七十五公斤),有效射程可及百步之外。箭分两种,一种较轻,箭簇小而尖利,适于远射;另一种则较重,箭簇宽大,利于近战。精于骑射的蒙古军无论是在前冲还是在后退中,都可进行有效的攻击来杀伤敌人。

    从行商们的口中,怯失力汗早已听说,蒙古人的一生都是在马背上渡过,几岁的顽童就能拥有百步穿杨的骑射绝技。尤其是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这些天生的战士被严格的纪律、无比的勇气和旺盛的战意所维系,形成了一支无艰不摧的钢铁雄师。一想到将与这样的敌手作战,怯失力汗的全身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无力之感。

    今天,他又看到许多本国俘虏们在士兵的严密保护与监视下,卸下驼马背上的各种大小不等,金属或木质的零件。接下来,由工匠们对其进行安装拼合之后,一具具型式各异,凛凛有威的攻城器具。有一些他识得,有一些他也是只闻其名,今日初次得见。

    被汉人称为"回回炮"的大型投石机他是识得的。这种穆斯林的发明如今又将被使用在发明者的头上,除了讽刺的意味之外,怯失力汗还感到全身阵阵发冷。当那些巨大的石头在机械的发动下,夹着势不可当的劲风袭来时,这座城壁能抵挡多久呢?他的心中着实无数。

    其它如轒轀车、带有掩护木幔的云梯、烧毁城门用的火车和猛油火柜、打击城壁的冲车与钩车、发射粗如长矛的巨型弩炮等等来自东方桃花石的犀利武器,每一件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屠戮同类的绝妙讽刺。有知有识的人却要被无知无识的工具所凌虐、贯穿、撕裂的闹剧每天都在上演,这不谛于另类的悲怆辞章。

    倏的,怯失力汗瞳孔收缩,全身汗毛竖起。他看到一辆辆黑色的车子被驼马牵引着,滚滚而来。车上,那些圆形筒子披着死亡的黑衣,将同样如死亡般深不可测的黑色洞口转向了城壁的方向。

    "火炮!"

    怯失力汗心中最为畏惧的未知魔鬼终于出现了。这种可以发射出霹雳雷火的神奇武器现在已经成为了花剌子模人的梦魇。在石破天惊的巨想中,人的肉体瞬间被分解成横飞的残片,繁华的城市被化为齑粉,没有人能抵挡,只能乞求真主保佑自己免遭击中。

    "这是魔鬼的发明,是从安拉手中窃来的圣火或是引自炼狱的魔火!是用以屠杀正教徒的罪恶工具!真主啊,请你发发慈悲吧!难道哈里发的诅咒真的生效了吗?"

    所谓哈里发的诅咒,源于数年前摩诃末算端向巴格达的一次炫耀武威。当年,阿拔斯朝第三十四代哈里发为了摆脱塞儿柱克(12)算端的挟制,与正在迅速膨胀的花剌子模联合行动,瓦解了塞儿柱克在伊朗的势力。然而,合作的双方在伊剌克-阿只迷⒁地区的归属问题上发生冲突,摩诃末遂以武力一举夺取该地,召至了哈里发的怨恨,并宣布花剌子模为真主的敌人,必将受到"愤怒之风"的惩罚。如今,蒙古人的到来,仿佛在预示着这诅咒即将得到应验——

    (1)按《涅维塞书》(霍达斯译本)载,成吉思汗是于攻占讹答剌后才进军不花剌的。伊本额梯儿和朱思札尼则认为抵达不花剌是在二月,《志费尼书》记为三月,但巴尔托德在《突厥斯坦》一书中认为志费尼的记述有误。

    (2)马合木.牙老瓦赤(Mahmud Yavach)在蒙古征服河中后成为该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窝阔台即位后被调往中国北部总管行政。原职由其子麻速忽必(Mas‘ud Beg)接任。志费尼说,"因他们公正的治理,恢复了该地的损毁"。

    (3)匝儿讷黑(Zarnūq),巴儿托德《突厥斯坦》一书中说,"在帖木儿最后一次远征的记载中,提到它是从撒麻儿罕,经吉剌奴塔(Jinuta)峡道,至兀提剌儿(Utrār或Otrar),锡儿河岸前最后一站。"(《突厥斯坦》,407)

    (4)塔剌卜(Tarab),这个村名是在《志费尼书》中寻找到的,隶属于不花剌管辖范围之内。在此后的回历636年(纪元1238-1239年),村中的人造反,被牙老瓦赤.马合木以和平手段安抚了下来。此当成吉思汗归天后11年的事情了。

    (5)此事非杜撰,见邱处机(K‘iou Ch‘u-ki)著《长春真人西游记》(A.韦利译,93页)。

    (6)不迷只客忒(Bumich-Kath),这是古粟特(Sogdien)语,其意为"陆地城"、"都城"。参见马迦特,《妫娜与阿朗》。

    (7)不花儿(Bukhar),波斯语,意为"学术中心"。又类同于佛教梵文的"vihāra",佛寺。

    (8)怯失力,全名为奕赫抵雅儿丁.怯失力(Ikhtiyār-ad-Din Keshli)或屈失律(K-shl-),此时官拜大总管(amīr-ākhur)之位。见《拉施特书》(斯米儿诺娃译本,191,205页),同见巴尔托德著《突厥斯坦》一书,409页。

    (9)哈迷的不儿(Khamid-Bur),疑为哈迷的普儿(Hamīd-Pūr),哈剌契丹人,屈出律之乱时逃入花剌子模。

    (10)舍云治汗(Sevinch-Khan),具体不明。

    (11)阔克汗(K?k-Khan),这个人比较有意思。根据巴尔托德在《突厥史》一书中的论点,此人很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老对手,大名鼎鼎札木合,诸位读者们所认识的一位已经故去的老朋友。巴氏的根据应该是来自《志费尼书》的C抄本上将阔克汗写成了"菊儿罕"(KWR XAN)。当然,名位都知道,札木合大人已经在第二十六章中归天了。这真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了,有些英雄史诗的味道。不过,所有的《志费尼书》的抄本里都有这样一句话,"据说阔克汗是蒙古人,从成吉思汗那里投奔算端(这话得由说的人证明),从此他的事业大大兴旺。"可见,志费尼本人也是在哈剌和林时听来的,或许来自某个草原游吟诗人的发明创造吧。也许就此挥动想象的羽翼,会有令人期待的新英雄史诗堂堂登场吧。

    (12)塞儿柱克(Seljuk或Saljuk),突厥之一支,以其族著名英雄塞儿柱克而命名。在皈依于伊期兰教(他们原先可能信奉聂斯托利安教派)后,由于帮助伊朗的萨曼王朝(Samanids)抵抗河中的哈剌汗朝(Qarakhanides、Karakhandis或其自称?l-i-Afrasiyab,即"额佛剌昔亚卜王族")而扩大了领地。在萨曼王朝灭亡以后,乘哈拉汗朝和伽色尼王朝之间正在为继承萨曼王朝的遗产而争吵之时,塞尔柱克人稳步发展,乱中获利,扎营于河中腹地。纪元985年,他们的帐篷遍及布哈拉地区(Bukharia),族长始称叶护(yabghu[as title],这个称号始见于西突厥,似乎是古贵霜国[Kuei-shuang]的印度-塞人[Indo-Scythians]在中亚的遗产,贵霜王卡德菲斯一世[KadphisesⅠ]时代的铸币上可见此称号[参见富歇《健陀罗的希腊佛教艺术》、马迦特《伊兰考》])。至1038年抢占你沙不儿后其势大张,于是1040年丹丹坎战役后将伽色尼王朝势力逐出呼罗珊(Khurasan),完全据有东伊朗。1060年,西进击败西伊朗布威王朝(Buyids),拥立哈里发,取得了伊斯兰世界正统权威的承认。此后继续西进,从拜占庭帝国(Byzantine-Empire)手中夺取了小亚细亚,成为阿剌伯世界的霸主。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