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归乡的军队,沿途受到了规模空前的欢迎。每路过一个营地,就会引发近乎狂欢的情景。欢迎的百姓如果在队伍中发现自己的亲人或熟识的朋友,那么这种狂欢之中又会添加进许多热泪与倾诉。是啊,又是一个三年——将军百战死,壮士三载归。
置身于这种热烈氛围之中的成吉思汗却从中发现了另外一个新现象:草原变样了。第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部落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几年前,往往要走上数日才会看到零星散布的小小营地,帐幕破旧,羊群稀疏,民众面有菜色,衣衫破旧,与今日相比,实有天渊之别。那些笑容以波澜起伏的簇新帐幕为背景,是如此动人,如此靓丽。
"汗兄,你快看那边啊!我们的理想实现啦!"
别勒古台兴冲冲地拍马追上成吉思汗,手指远方兴奋地大叫道。成吉思汗循着他的手指望去,但见远处起伏平缓的小丘上,雪白的绵羊如云群行,一片又一片,从这个山丘漫上另一个山丘,悠然自得地随意游走着。在从山丘之间,隐隐显露出众多白色的毡帐,比面前的营地更为壮观美丽。
这,正是当年前往翁吉剌部完婚的途中,两兄弟共同描绘的蒙古的未来。时隔三十余载,当他们都已逼进老境的时候,梦想终于化为了现实。望着激动万分的别勒古台,成吉思汗自己也受到了感染,脸上泛起了烁烁红光。
部队每天都穿行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仿佛整个草原都在为他们喝彩,驿道则化作了奔流的大河。他们没有走返回不儿罕山的旧路,而是在接近克鲁涟流域之前转而西行,向杭爱山与薛灵格河流域进发。
"我的大胡子朋友,我要给你一个惊喜。"成吉思汗向耶律楚材笑道,"我们这次不回不儿罕山啦,我们要去哈剌和林。"
"哈剌和林?那是什么地方?"楚材问道。
"那里是蒙古的中心!我们蒙古人的第一座城市将出现在那里!(1)"
"城市?什么样的城市?"
楚材大为好奇。在他想来,能使蒙古人不破坏城市已是一个相当的进步了,还能指望他们去建立城市吗?这个疑问在不久后就从眼前的情景之中得到了解答。
那真的是一座城市!即使它尚未完全落成,然而无论是外围土木结构的城墙,还是其中木石结构的房屋,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都足以证明它完全具备了一座城市的全部特征。
此后数日,楚材独自在城市内外进行了细致的勘查。就其整体规模而言,完全无法与中都、开封、大定和大同这样的都会相媲美,然而依旧不减其背后所蕴藏的重大意义。
哈剌和林的城壁为黏土沙石结构的长方形,南北二公里,东西一公里,周长七公里多。有东西南北四门,西北有高台,地基为六十四根石柱,上面是大汗所居的殿堂,已经完工。远在城外就可以看到用红绿两色彩釉瓦铺就的,有着华丽飞檐的殿顶,殿堂的地面上铺着碧绿色釉砖,使人于不经意间发生错觉,仿佛自己仍旧行走于草原之中(2)。这宫殿目前还未竣工,据说还邀请了来自极西之地的画师于壁上作画,而做为未来主人的成吉思汗目前仍旧居于城外的大宫帐中。
楚材正自陶醉在这座集中原与异域风格为一体,寓新颖于精致之内,融恢宏于简约之中的建筑物中之时,忽听背后有人在呼唤他:
"乌图合撒儿大人。"
回头看时,见是一名大汗身边的怯薛歹。那人行至近前,又道:
"大汗召开紧急军议,请你速去。"
楚材心中一动,暗想:要对古出鲁克用兵了吗?
他的猜测果然不错。就在他探访新城的时候,高昌畏兀儿的亦都护巴而术所派出的第二位告急使者则在向成吉思汗控诉着那位那位窃居哈剌契丹王位的前乃蛮王子的诸般暴行。从他那充满悲愤的陈述中,可以感到西北方向正在经历着毁灭性的动荡与不安。古出鲁克正在纠集起所有仇视成吉思汗的旧残余势力,并结联花拉子模算端国,磨刀霍霍、蠢蠢欲动。同时,他还肆意践踏当地的所有故有风俗与宗教习惯,带领骑兵践踏农田,破坏灌溉,强迫那些土著们抛弃信奉了几百年的伊斯兰教义,改宗他所信奉的景教,甚至于将虔诚的老教长活活钉死在国都八剌撒浑(3)的城门之上。在将国内搞得一团糟的同时,古出鲁克还继续向成吉思汗的帝国发起了挑衅,以突袭的手段杀害了从属于蒙古的阿力麻里王布札儿并围攻其国都,还不断派出军队骚扰高昌国的边境,进行掠夺与屠杀。凡此种种暴行,桩桩件件令人发指,以至于回鹘使者在陈述时往往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使听闻此事的众将群情激愤,纷纷向成吉思汗请战。
对此,成吉思汗却并未迅速做出任何答复,更未发布备战号令,只是通过塔塔统阿温的翻译,以温言安抚使者。如此暖昧不明的行动不免令众将深感愕然,却没有人敢于当面向大汗提出置疑。楚材正是在此时悄然进入宫帐,隐身于角落之中一言不发。
成吉思汗本人似乎也无意向任何人提出咨询,这一常葫谓的紧急军议在不久后,便函随着畏兀儿使者的退场而不了了之。楚材随着迷惑的人群不声不响地向前走,没行出数步,便被从背后赶上来的郭宝玉追上了。他也没说别的,只是邀请楚材前往自己的帐幕之中饮酒。楚材欣然应邀,与之对坐饮酒,谈论的话题也就不由自主得转向成吉思汗对西方的态度之上。
郭宝玉感慨道:"晋卿兄,大汗这次伐金归来,莫非累了不成?"
楚材微微一笑,反问道:"郭兄这话是从何说起?"
"若非如此,因何对古出鲁克的种种公然敌对行径不闻不问呢?"
"郭兄是聪明人,却也不能看透大汗的心思啊。"
"晋卿兄请赐教。"
"大汗一代雄主,志在四海,征服一个小小的金国是不能满足他的。大汗此时所采取的正是以静制动的手段,大是高明啊。"
"晋卿兄,你的意思是……"
"是的,大汗在等。"
"等什么?"郭宝玉追问道。
"当然是成熟的机会。"楚材悠然地呷了一口酒,方道,"首先,他在等那些分散的敌人汇合起来,以便聚而歼之,永绝后患;其次,他更要等到古出鲁克在哈剌契丹国内人心丧尽、恶贯满营,到那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然后兴师往讨,以吊民伐罪之王师对残民以逞之暴君,则将无往不利,事半功倍啊。"
"哈哈!好一个乌图合撒儿!大汗果然没看错人!"
朗笑声中,帐幕门开,大将速不台阔步而入。跟在他背后同来的还有大王子术赤与另一大将者别。
帐内二人连忙起身相迎。
速不台道:"大汗刚刚向我们传将令的时候就说,他这些安排能瞒过我们,却决计瞒不过晋卿先生,这不就一说便中了么?"
楚材笑道:"在下愚钝得紧,只是随意猜测,凑巧而已。"
速不台道:"先生就不必客气了。大汗刚才命我准备出兵,与术赤王子分兵两路进讨阿勒坛山中的乃蛮与蔑儿乞惕残寇,命者别将军进击哈剌契丹,追歼古出鲁克。"
"大汗终于要行动了!"郭宝玉神色凛然道。
"郭先生,大汗命你以副将的身份辅佐于我。"者别不喜笑谈,以平淡的声音向郭宝玉转述了成吉思汗分派下来的任务。
"太好了!"郭宝玉大喜道,"请问将军准备何时出发?"
"就在这一两天内!"者别道。
郭宝玉兴奋得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叹道:"大汗平定西方的大计就在你我手中展开了!"
※※※ ※※※ ※※※
所谓中亚之地,从现代地理来看,泛指中国的新缰地区以及前苏联中亚五国西部——即巴尔喀什湖以东、阿尔泰山之西、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以北的一片广袤土地。中国古代的典籍称这里为西域。是一片以沙漠、内陆河湖、高山及绿洲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土地。根据纪元前二世纪的中国探险英雄张骞的描述,这里已经是全球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北部靠近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的沙砾和盐碱粘土荒漠完全是蒙古戈壁的延伸,中部则是该地区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时隐时现的塔里木河懒洋洋地从东向西贯横而过,注入同样半死不活,时隐时现的罗布泊沼泽。再向南就是与西藏地区的自然分界线——昆仑山脉和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在这些险峻的山脉和荒芜的沙漠之间,星散着多片绿洲,其中以北部的吐鲁番、和硕、库车和阿克苏,南部的车尔臣、克里雅、和田和叶尔羌为最大,它们得益于高山融雪所形成的季节性河流的哺育,而居民们则利用这天赐的生命之源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灌溉系统,带动了种植业的兴旺,使之犹如一座座神奇的花园般长青不败于沙漠边缘,呈现出两弯新月之状,交汇于喀什噶尔(Kachgar)绿洲以西。
这些农业绿洲也同样是商业绿洲,其首要意义完全是不容置疑的。这条由张骞所开通的起于关中平原的长安,终于东南欧伊斯坦堡的丝绸之路穿过荒凉的中亚地区时,正是在沙漠的边缘处产生南北两条分支,同样交汇于喀什噶尔之后复又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溯柯孜勒河进入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帖着白色帕米尔的边缘一路向西,在穿越阿赖山脉和外阿赖山脉之间的山口后入穆斯林世界;北线则越过天山的寒带针叶森林,进入伊塞克湖区。这个高寒山地湖泊的四周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唯有湖的本身因地热的原因,始终保持着流动,故而又有"热湖"之称。商路在楚河注入伊塞克湖口处转向西北,横穿富庶的伏龙芝平原后,就进入最为艰难的路段——人称"白色沙漠"的西伯利亚,只有体魄最为强健,意志最为坚定者才能到达终点站:欧洲。这些路线,犹如一根金线般将这些绿洲串联起来,形成两条带着优雅弧线的,传播文明、拓展财富的珍珠钏,维系着汉民族的中原同波斯、伊斯兰世界和欧洲之间的交流。
当这条伟大的商路开通之初,中亚的原住民还是那些与波斯人有着近亲系,操印欧语言的粟特人,而他们的文化又明显受到健陀罗、波斯、印度以及中国等各文化源地的影响,因而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开朗时代。或许这个时代曾经绝无仅有,或者这个时代的愉悦已经深入人心,或许……太多的或许使得人们因之而产生出誓死捍卫之心,以至于他们凭借微弱之力,倔犟地抵御着来自周边强势的试图控制他们的各种图谋与行动。然则,正如宝剑有双锋,一切的富足来源于丝绸之路,随财富流入的自然是人类趋利之心所引发的诸般纷争。做为沟通东西方的路桥,却始终无法淡出政治的视线。终于,在各个草原或农耕帝国的轮番武力或文化冲击下,粟特原住民们的抵抗终告土崩瓦解,烟消云散。此后,回鹘占据了东部的别失八里(即吉木萨尔)、吐鲁番、和硕和库车等绿洲。关于回鹘人是怎样来到这里的,本书的第一章里已经有所介绍,在此不多赘述。至于西部,则落入了接受伊兰文化的突厥人手中。这便是哈剌契丹立国之前的中亚之形势。
哈剌契丹一词,源自欧洲与阿拉伯典籍,意为"黑契丹",而中国古籍则称之为西辽。故名思意,建立这个国家的是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契丹贵胄,他于辽帝国行将灭亡前(即纪元1122年)率领一支二百人的小部队北走,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沿途收集契丹残部及康里、葛逻禄、回鹘诸部,在进入今日新疆境内时,部下已有四万帐之多。先后使高昌等国纳表归降,又西征喀什噶儿和河中地区,先后将东西哈剌汗国及花剌子模置于自己的配下,构筑了东临咸海,西及吐鲁番,南至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北达垂河(楚河)流域,合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版图,成为中亚地区近百年中的绝对霸主。他依照当地习俗,自称"古儿汗",又依中原习惯,建尊号为"天佑皇帝",俨然成为辽帝国继承人,他于五十六岁上病故后,上庙号德宗。
德宗之后,哈剌契丹历三代传至大石之孙直鲁古手中,迎来了灾难性的末日动荡。先是直鲁古本人一反父祖时代轻徭薄赋的善政,擅作威福,需索无度,引发了国人的骚乱并激怒了各个属国。高昌回鹘的巴儿术、东哈剌汗阿儿思兰和阿力麻里王布札儿正是从这时起先后脱离了西辽的控制,转而投向成吉思汗的怀抱。而另一主要属国——建立于河中地区的花拉子模此时则国力日盛,向南击败大塞儿柱突厥,取得了对伊朗地区的控制权,建立起庞大的回教帝国。眼见西辽衰弱,便也起而反抗,并虎视其国土。当这些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之际,那位流亡王子古出鲁克的到来,完成了对这幢摇摇欲坠的危楼的最后一击,使之最终轰然倒塌。
纪元1208年,古出鲁克流亡至此,向直鲁古请求庇护。直鲁古不但收容了这个落魄王子,而且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但是,古出鲁克却早已看出西辽的颓势,遂于公元1211年挑起叛旗,囚禁了这位昏庸的岳父并篡夺了王位。这一年正当成吉思汗首次兴兵伐金之时,故而无暇西顾。如今,他的帝国已经向南扩张到了黄河流域,在采纳了耶律楚材和郭宝玉等谋士所提出的"结好南宋、平定吐蕃、经营西域、徐图中原"之策后,其兵锋所指便转向了这条最后的漏网之鱼。
正如耶律楚材所指出的那样,古出鲁克的残暴与短视断送了他最后的机会。设想一下,如果他能够在篡位之初就利用人民对固有暴政的憎恨而将其革除,那么动荡的国政将会平息;再试想,假若他能够暂时搁置下与盟友花剌子模因几个边境城镇而发生的无谓争吵,而与之合力进攻蒙古倾国南征后空虚的后方,即使不能击败成吉思汗,却也足以改变整个历史时空的走向。这种二流政治家都可以轻易做到事情,对于古出鲁克而言,却显得太过艰难。这位来自西蒙古的突厥牧人,根本无法理解,也无意去理解这些绿洲近亲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定居和农耕在他眼中显得那样毫无意义。
正所谓前门拒虎,后门迎狼,百姓们满心以为在打倒了旧昏君后会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迎来的新君竟是这样一只倒行逆施的野兽!于是,人们开始暗暗得将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于东方威名赫赫的成吉思汗#蝴的狭隘、拙劣、傲慢、偏见恰恰与成吉思汗的宽容、精明、谦逊、睿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成吉思汗是幸运的,如果换做札木合、脱黑脱阿甚至塔阳不花来扮演这个角色,都很可能打乱他的全盘布署。而历史偏偏选择了古出鲁克,使得成吉思汗的征服行动事半功倍。
惩罚之日的来临是如此之迅速,这是屈出律所始料不及的。当他还在西方边境上与花拉子模算端摩诃末进行剑拔弩张的对峙之时,者别的两万五千蒙古军已经如疾风暴雨般席卷而至#蝴果然不负"箭"之命名,迅捷无伦的穿越回鹘地面,击溃了正在进攻那里的古出鲁克的部队,然后在回鹘人的引导下不费吹灰之力地横越天山,进入哈剌契丹的北部。与此同时,脱忽察儿与速不台的部队则翻越了阿勒坛山,兵分两路,包抄合围,一举歼灭了以蔑儿乞惕残部为首的敌军,削去了古出鲁克的一条臂膀。
者别军在控制了阿力麻里地区后,在那里扶植了一位亲蒙古的贵族为王,经过稍事休息,便直取西辽国都八剌撒浑。他们溯伊犁河谷西行,穿过这片由草原、芦苇丛、榆树林和小沙丘所构成的平坦而略有起伏的平原后,进入了天堂画境般的七河流域。在这片被众多河流所抚育的土地上,绿浪汹涌的农田一望无尽,被密如蛛网的灌渠剪裁得修短合度,其间点缀着如红宝石般娇艳欲滴的果园。这里的玉米、谷物、水果、蔬菜、亚麻等作物都有着惊人的产量,堪称中亚的粮库。蒙古军的突然出现,并未引发住民的骚动与逃亡,反而自发地形成了欢迎的集会,他们主动拿出存粮来款待这些远道而来,为他们驱暴除恶的士兵,将他们当成了真主派来的救星。对此,者别采取了相当明智的回应。他严禁手下的士兵们进行任何掠夺和杀戮,不得践踏农田,焚烧房屋。成吉思汗所精心打造的铁样军规立见成效,士兵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秋毫无犯地通过了这里,直趋八剌撒浑城。饱受欺压的市民们发动了起义,打开城门,使得蒙古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此地。然而,他们并未在这里找到古出鲁克的行迹。原来,这座跨楚河而建的繁华都市对于惯居毡帐的他而言,实在是格格不入。因此迁往了昔日古儿诸汗们避夏之地——喀什噶尔。因为那附近的草原使他感到很舒适。
如果将丝绸之路比作华丽的珠钏,那么喀什噶尔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一颗明珠。塔里木河的支流喀什噶尔河在进入沙漠之前,展现出强劲生动的活力,欢腾的浪花冲击着大地,开辟出这片肥沃的河谷。据说,上古传说之中的旅行家周穆王就是在这里会见了西王母。河谷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其上分布着人工开凿的密如蛛网的灌溉渠道,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割着五光十色的果园、牧场、农田、森林以及山丘,而古老的城市就掩映于青山、绿树和红花之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纪元前的时代出现在中国史书之中记载的疏勒古城。这一记载的原始资料也同样来自张骞的地理发现报告。控扼丝路的优越地理位置曾使得这个土著城邦国家于纪元后七世纪进入全盛期,领土面积一度扩张为"环五千余里"。毋庸置疑,这是典型的雅典模式。这种繁荣的城市文化并未因疏勒的灭亡而成为殉葬品,反而接下来年伊兰-突厥时代继续再放异彩,直到天下降下名为古出鲁克的大灾星前,这里一直保持着相当优雅愉悦的生活方式。
喀什噶尔地区在直鲁古末年是反抗暴政的大本营,曾经为古出鲁克的篡位行动提供过大量的帮助,然而,他们却成为受害最深的地区之一。在古出鲁克定都于之后的八年间,发达的农业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因为新国王认为使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信奉自己的宗教才是最大的奖励。蒙古军的迅速到来和沿途的优异表现使人们感到八年来第一次看到了希望,于是立刻抛弃了恨之入骨的古出鲁克,非但不助他守城,反而箪食壶浆响应蒙古军。
四面楚歌的古出鲁克眼见大势已去,当即弃城而走,打算西逃花剌子模边境,与在那里的主力部队汇合。可是,者别事先早已料到了这一点,派兵截断了通道,迫使他仅带着少数卫队向南逃入帕米尔群山之中,企图凭借崇山峻岭来阻挡复仇之箭的追逐。在他想来,蒙古军的掠夺习俗会使得他们在这个富庶的地区产生一定的迟滞,追击的速度将会放慢。
大约是觉得心中有底,同时又考虑到此后还要在高山地带做长途行军,在入山不久后,古出鲁克就命令部下们放慢速度,节约马力。
这一小队人马踏着厚厚的积雪,寻觅着倏隐倏现的羊肠山道,向着慕士塔格峰的巨大冰川地带走去。做为西域最为荒凉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崖壁呈现出接近垂直的陡峭之姿,包夹着仅容单人独骑通过的狭窄山谷。抬首仰望,头顶的天空压缩为一条细细的线,再炽烈的阳光也难以穿透这千载难融的雪山。幽暗的空谷之中,惟有轻轻的马蹄声扣打着坚硬的山岩。熟知雪山习性者皆知,在此绝不能发出过高的声音,哪怕是一声咳嗽,就很可能招致一场雪崩,将所有的人彻底掩埋。
古出鲁克一行就这样默默前行,花费了数日才终于走出了这条死亡山谷。在看到晴朗的蓝天后,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可是,脚下的山路却愈发坎坷难行了。
"前面是什么所在?"
古出鲁克遥指前方的群山问道。
"陛下,翻过那道山岭后,就是撒里黑山口啦。"
一名本地出身的侍卫连忙回答道。
"又是山谷吗?"
古出鲁克微微皱眉,看来这三天以来的艰辛经历已经在他的心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陛下请放心,那里虽然也是山谷,但是幅面很宽,还有一大片树林。"
"树林?"
古出鲁克的眼睛一亮。有树林就意味着有动物,有食物。此次仓惶出逃,随身携带的口粮本已不多,经过这几日消耗下来,更是所剩无几。
"很好!到了撒里黑,咱们就开始狩猎,多积存些口粮。"
"陛下英明。"
众人一叠声的回答道。在山谷中的这几天,除了有些发霉的干肉之外,他们就再也没吃过熟食,连带着肠胃都有些发霉了。此时精神复振,便随着主君一路疾驰向那片希望之地。但是,包括古出鲁克本人在内,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靠近死亡的陷阱。
"啊——啊——"当此起彼伏的惨叫声不断在身边响起的时候,古出鲁克才意识到危机的绞索已经垂在了自己的头上。
"不能死在这里!"
心念电转之间,他迅速抽刀在手,一道闪电般的弧线划过之处,两支激射而至的箭簇已经被劈落。随之,他飞马向前,将一柄腰刀舞成一团雪花,上护自身,下护战马,意图凭借勇武逃出生天。
"哪里走!"
这声呐喊相当清晰地落入了古出鲁克的耳中,他立刻辨认出这是蒙古语,心下愈发惊惧起来。随之,两条绳影晃动,向他袭来。
"不好!是套索!"
对于任何一名牧民出身的人来说,套索都是一件相当可亲又可怕的东西。可亲,是因为它做为放牧工具,时常伴随于身边;可怕,是因为它同样也是战场上活捉敌手的必要武器。浸满了油脂的绳索十分柔韧,再快的刀也无法一刀将其斩断,一旦被套中,就会紧紧勒住对方,凭借叫妙的绳扣结法,越是挣扎越难以摆脱。一个好的套索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广泛的敬畏与欢迎。现在,古出鲁克所面对的正是这种可怕的武器。他不敢用刀去碰,只是凭借灵活的动作进行闪避。然则,耳中听到对方的喊声,却使他心头大震。
"抓祝蝴,他就是古出鲁克!"
声音未落,又是数根套索飞来,封锁了他身边的全部空间。古出鲁克无奈之下,只得甩蹬离鞍,打算将身体藏到马腹下来躲避。然则,他的那只脚刚刚脱出马镫,但觉倏然一紧,随即便有一股力道将他向旁边扯去。
他情知不妙,急忙挥刀斩落,企图迅速斩断绳索。可是,他的刀还未来得及斩落,手腕处又被套住了。连续中招后,他的心情愈发慌乱,肢体灵活度大减,稍一迟滞,相继又有数道套索落在了他的身上。套索手们一齐用力之下,他再也做不稳鞍鞒,撒手扔刀,扑通一声,摔落尘埃。
得手的蒙古军发出一阵欢呼后,当即拖曳着古出鲁克疾驰起来。坚硬锋利的山石如同片片利刃,不断切割着他的身体。不一时,闪亮的金甲和华丽的战袍相继支离破碎,头脸手足被擦得鲜血淋漓。
此时,古出鲁克的心中万念俱灰,只求速死。他知道,一旦落入蒙古人的手中,只怕想死也难。当下,他心一横,将自己的舌头伸到上下牙膛之间,正要奋力咬下去,突然脑袋撞上了一块突出的石头,登时在剧痛之中昏了过去——
(1)关于哈剌和林(Qaraqoroun)的建成年代,说法不一。《元史.地理志》载,太祖十五年(纪元1220年),定都和林。伯希和同意这种说法。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亚金夫则将该城的历史前推至克列亦惕时代。《拉施特书》则认为该城为二代窝阔台大汗于太宗七年(纪元1235年)名汉人刘敏(德柔)主持修建的(参阅元好问《刘德柔先茔神道碑》,《遗山集》卷二十八)。
(2)此段描写的根据来源于《卢布鲁克东行记》。
(3)《元史》依蒙语音,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
置身于这种热烈氛围之中的成吉思汗却从中发现了另外一个新现象:草原变样了。第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部落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几年前,往往要走上数日才会看到零星散布的小小营地,帐幕破旧,羊群稀疏,民众面有菜色,衣衫破旧,与今日相比,实有天渊之别。那些笑容以波澜起伏的簇新帐幕为背景,是如此动人,如此靓丽。
"汗兄,你快看那边啊!我们的理想实现啦!"
别勒古台兴冲冲地拍马追上成吉思汗,手指远方兴奋地大叫道。成吉思汗循着他的手指望去,但见远处起伏平缓的小丘上,雪白的绵羊如云群行,一片又一片,从这个山丘漫上另一个山丘,悠然自得地随意游走着。在从山丘之间,隐隐显露出众多白色的毡帐,比面前的营地更为壮观美丽。
这,正是当年前往翁吉剌部完婚的途中,两兄弟共同描绘的蒙古的未来。时隔三十余载,当他们都已逼进老境的时候,梦想终于化为了现实。望着激动万分的别勒古台,成吉思汗自己也受到了感染,脸上泛起了烁烁红光。
部队每天都穿行在欢乐的海洋之中,仿佛整个草原都在为他们喝彩,驿道则化作了奔流的大河。他们没有走返回不儿罕山的旧路,而是在接近克鲁涟流域之前转而西行,向杭爱山与薛灵格河流域进发。
"我的大胡子朋友,我要给你一个惊喜。"成吉思汗向耶律楚材笑道,"我们这次不回不儿罕山啦,我们要去哈剌和林。"
"哈剌和林?那是什么地方?"楚材问道。
"那里是蒙古的中心!我们蒙古人的第一座城市将出现在那里!(1)"
"城市?什么样的城市?"
楚材大为好奇。在他想来,能使蒙古人不破坏城市已是一个相当的进步了,还能指望他们去建立城市吗?这个疑问在不久后就从眼前的情景之中得到了解答。
那真的是一座城市!即使它尚未完全落成,然而无论是外围土木结构的城墙,还是其中木石结构的房屋,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都足以证明它完全具备了一座城市的全部特征。
此后数日,楚材独自在城市内外进行了细致的勘查。就其整体规模而言,完全无法与中都、开封、大定和大同这样的都会相媲美,然而依旧不减其背后所蕴藏的重大意义。
哈剌和林的城壁为黏土沙石结构的长方形,南北二公里,东西一公里,周长七公里多。有东西南北四门,西北有高台,地基为六十四根石柱,上面是大汗所居的殿堂,已经完工。远在城外就可以看到用红绿两色彩釉瓦铺就的,有着华丽飞檐的殿顶,殿堂的地面上铺着碧绿色釉砖,使人于不经意间发生错觉,仿佛自己仍旧行走于草原之中(2)。这宫殿目前还未竣工,据说还邀请了来自极西之地的画师于壁上作画,而做为未来主人的成吉思汗目前仍旧居于城外的大宫帐中。
楚材正自陶醉在这座集中原与异域风格为一体,寓新颖于精致之内,融恢宏于简约之中的建筑物中之时,忽听背后有人在呼唤他:
"乌图合撒儿大人。"
回头看时,见是一名大汗身边的怯薛歹。那人行至近前,又道:
"大汗召开紧急军议,请你速去。"
楚材心中一动,暗想:要对古出鲁克用兵了吗?
他的猜测果然不错。就在他探访新城的时候,高昌畏兀儿的亦都护巴而术所派出的第二位告急使者则在向成吉思汗控诉着那位那位窃居哈剌契丹王位的前乃蛮王子的诸般暴行。从他那充满悲愤的陈述中,可以感到西北方向正在经历着毁灭性的动荡与不安。古出鲁克正在纠集起所有仇视成吉思汗的旧残余势力,并结联花拉子模算端国,磨刀霍霍、蠢蠢欲动。同时,他还肆意践踏当地的所有故有风俗与宗教习惯,带领骑兵践踏农田,破坏灌溉,强迫那些土著们抛弃信奉了几百年的伊斯兰教义,改宗他所信奉的景教,甚至于将虔诚的老教长活活钉死在国都八剌撒浑(3)的城门之上。在将国内搞得一团糟的同时,古出鲁克还继续向成吉思汗的帝国发起了挑衅,以突袭的手段杀害了从属于蒙古的阿力麻里王布札儿并围攻其国都,还不断派出军队骚扰高昌国的边境,进行掠夺与屠杀。凡此种种暴行,桩桩件件令人发指,以至于回鹘使者在陈述时往往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使听闻此事的众将群情激愤,纷纷向成吉思汗请战。
对此,成吉思汗却并未迅速做出任何答复,更未发布备战号令,只是通过塔塔统阿温的翻译,以温言安抚使者。如此暖昧不明的行动不免令众将深感愕然,却没有人敢于当面向大汗提出置疑。楚材正是在此时悄然进入宫帐,隐身于角落之中一言不发。
成吉思汗本人似乎也无意向任何人提出咨询,这一常葫谓的紧急军议在不久后,便函随着畏兀儿使者的退场而不了了之。楚材随着迷惑的人群不声不响地向前走,没行出数步,便被从背后赶上来的郭宝玉追上了。他也没说别的,只是邀请楚材前往自己的帐幕之中饮酒。楚材欣然应邀,与之对坐饮酒,谈论的话题也就不由自主得转向成吉思汗对西方的态度之上。
郭宝玉感慨道:"晋卿兄,大汗这次伐金归来,莫非累了不成?"
楚材微微一笑,反问道:"郭兄这话是从何说起?"
"若非如此,因何对古出鲁克的种种公然敌对行径不闻不问呢?"
"郭兄是聪明人,却也不能看透大汗的心思啊。"
"晋卿兄请赐教。"
"大汗一代雄主,志在四海,征服一个小小的金国是不能满足他的。大汗此时所采取的正是以静制动的手段,大是高明啊。"
"晋卿兄,你的意思是……"
"是的,大汗在等。"
"等什么?"郭宝玉追问道。
"当然是成熟的机会。"楚材悠然地呷了一口酒,方道,"首先,他在等那些分散的敌人汇合起来,以便聚而歼之,永绝后患;其次,他更要等到古出鲁克在哈剌契丹国内人心丧尽、恶贯满营,到那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然后兴师往讨,以吊民伐罪之王师对残民以逞之暴君,则将无往不利,事半功倍啊。"
"哈哈!好一个乌图合撒儿!大汗果然没看错人!"
朗笑声中,帐幕门开,大将速不台阔步而入。跟在他背后同来的还有大王子术赤与另一大将者别。
帐内二人连忙起身相迎。
速不台道:"大汗刚刚向我们传将令的时候就说,他这些安排能瞒过我们,却决计瞒不过晋卿先生,这不就一说便中了么?"
楚材笑道:"在下愚钝得紧,只是随意猜测,凑巧而已。"
速不台道:"先生就不必客气了。大汗刚才命我准备出兵,与术赤王子分兵两路进讨阿勒坛山中的乃蛮与蔑儿乞惕残寇,命者别将军进击哈剌契丹,追歼古出鲁克。"
"大汗终于要行动了!"郭宝玉神色凛然道。
"郭先生,大汗命你以副将的身份辅佐于我。"者别不喜笑谈,以平淡的声音向郭宝玉转述了成吉思汗分派下来的任务。
"太好了!"郭宝玉大喜道,"请问将军准备何时出发?"
"就在这一两天内!"者别道。
郭宝玉兴奋得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叹道:"大汗平定西方的大计就在你我手中展开了!"
※※※ ※※※ ※※※
所谓中亚之地,从现代地理来看,泛指中国的新缰地区以及前苏联中亚五国西部——即巴尔喀什湖以东、阿尔泰山之西、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以北的一片广袤土地。中国古代的典籍称这里为西域。是一片以沙漠、内陆河湖、高山及绿洲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土地。根据纪元前二世纪的中国探险英雄张骞的描述,这里已经是全球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北部靠近天山和阿尔泰山一带的沙砾和盐碱粘土荒漠完全是蒙古戈壁的延伸,中部则是该地区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时隐时现的塔里木河懒洋洋地从东向西贯横而过,注入同样半死不活,时隐时现的罗布泊沼泽。再向南就是与西藏地区的自然分界线——昆仑山脉和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在这些险峻的山脉和荒芜的沙漠之间,星散着多片绿洲,其中以北部的吐鲁番、和硕、库车和阿克苏,南部的车尔臣、克里雅、和田和叶尔羌为最大,它们得益于高山融雪所形成的季节性河流的哺育,而居民们则利用这天赐的生命之源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灌溉系统,带动了种植业的兴旺,使之犹如一座座神奇的花园般长青不败于沙漠边缘,呈现出两弯新月之状,交汇于喀什噶尔(Kachgar)绿洲以西。
这些农业绿洲也同样是商业绿洲,其首要意义完全是不容置疑的。这条由张骞所开通的起于关中平原的长安,终于东南欧伊斯坦堡的丝绸之路穿过荒凉的中亚地区时,正是在沙漠的边缘处产生南北两条分支,同样交汇于喀什噶尔之后复又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溯柯孜勒河进入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帖着白色帕米尔的边缘一路向西,在穿越阿赖山脉和外阿赖山脉之间的山口后入穆斯林世界;北线则越过天山的寒带针叶森林,进入伊塞克湖区。这个高寒山地湖泊的四周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唯有湖的本身因地热的原因,始终保持着流动,故而又有"热湖"之称。商路在楚河注入伊塞克湖口处转向西北,横穿富庶的伏龙芝平原后,就进入最为艰难的路段——人称"白色沙漠"的西伯利亚,只有体魄最为强健,意志最为坚定者才能到达终点站:欧洲。这些路线,犹如一根金线般将这些绿洲串联起来,形成两条带着优雅弧线的,传播文明、拓展财富的珍珠钏,维系着汉民族的中原同波斯、伊斯兰世界和欧洲之间的交流。
当这条伟大的商路开通之初,中亚的原住民还是那些与波斯人有着近亲系,操印欧语言的粟特人,而他们的文化又明显受到健陀罗、波斯、印度以及中国等各文化源地的影响,因而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开朗时代。或许这个时代曾经绝无仅有,或者这个时代的愉悦已经深入人心,或许……太多的或许使得人们因之而产生出誓死捍卫之心,以至于他们凭借微弱之力,倔犟地抵御着来自周边强势的试图控制他们的各种图谋与行动。然则,正如宝剑有双锋,一切的富足来源于丝绸之路,随财富流入的自然是人类趋利之心所引发的诸般纷争。做为沟通东西方的路桥,却始终无法淡出政治的视线。终于,在各个草原或农耕帝国的轮番武力或文化冲击下,粟特原住民们的抵抗终告土崩瓦解,烟消云散。此后,回鹘占据了东部的别失八里(即吉木萨尔)、吐鲁番、和硕和库车等绿洲。关于回鹘人是怎样来到这里的,本书的第一章里已经有所介绍,在此不多赘述。至于西部,则落入了接受伊兰文化的突厥人手中。这便是哈剌契丹立国之前的中亚之形势。
哈剌契丹一词,源自欧洲与阿拉伯典籍,意为"黑契丹",而中国古籍则称之为西辽。故名思意,建立这个国家的是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契丹贵胄,他于辽帝国行将灭亡前(即纪元1122年)率领一支二百人的小部队北走,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沿途收集契丹残部及康里、葛逻禄、回鹘诸部,在进入今日新疆境内时,部下已有四万帐之多。先后使高昌等国纳表归降,又西征喀什噶儿和河中地区,先后将东西哈剌汗国及花剌子模置于自己的配下,构筑了东临咸海,西及吐鲁番,南至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北达垂河(楚河)流域,合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版图,成为中亚地区近百年中的绝对霸主。他依照当地习俗,自称"古儿汗",又依中原习惯,建尊号为"天佑皇帝",俨然成为辽帝国继承人,他于五十六岁上病故后,上庙号德宗。
德宗之后,哈剌契丹历三代传至大石之孙直鲁古手中,迎来了灾难性的末日动荡。先是直鲁古本人一反父祖时代轻徭薄赋的善政,擅作威福,需索无度,引发了国人的骚乱并激怒了各个属国。高昌回鹘的巴儿术、东哈剌汗阿儿思兰和阿力麻里王布札儿正是从这时起先后脱离了西辽的控制,转而投向成吉思汗的怀抱。而另一主要属国——建立于河中地区的花拉子模此时则国力日盛,向南击败大塞儿柱突厥,取得了对伊朗地区的控制权,建立起庞大的回教帝国。眼见西辽衰弱,便也起而反抗,并虎视其国土。当这些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之际,那位流亡王子古出鲁克的到来,完成了对这幢摇摇欲坠的危楼的最后一击,使之最终轰然倒塌。
纪元1208年,古出鲁克流亡至此,向直鲁古请求庇护。直鲁古不但收容了这个落魄王子,而且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但是,古出鲁克却早已看出西辽的颓势,遂于公元1211年挑起叛旗,囚禁了这位昏庸的岳父并篡夺了王位。这一年正当成吉思汗首次兴兵伐金之时,故而无暇西顾。如今,他的帝国已经向南扩张到了黄河流域,在采纳了耶律楚材和郭宝玉等谋士所提出的"结好南宋、平定吐蕃、经营西域、徐图中原"之策后,其兵锋所指便转向了这条最后的漏网之鱼。
正如耶律楚材所指出的那样,古出鲁克的残暴与短视断送了他最后的机会。设想一下,如果他能够在篡位之初就利用人民对固有暴政的憎恨而将其革除,那么动荡的国政将会平息;再试想,假若他能够暂时搁置下与盟友花剌子模因几个边境城镇而发生的无谓争吵,而与之合力进攻蒙古倾国南征后空虚的后方,即使不能击败成吉思汗,却也足以改变整个历史时空的走向。这种二流政治家都可以轻易做到事情,对于古出鲁克而言,却显得太过艰难。这位来自西蒙古的突厥牧人,根本无法理解,也无意去理解这些绿洲近亲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定居和农耕在他眼中显得那样毫无意义。
正所谓前门拒虎,后门迎狼,百姓们满心以为在打倒了旧昏君后会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迎来的新君竟是这样一只倒行逆施的野兽!于是,人们开始暗暗得将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于东方威名赫赫的成吉思汗#蝴的狭隘、拙劣、傲慢、偏见恰恰与成吉思汗的宽容、精明、谦逊、睿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成吉思汗是幸运的,如果换做札木合、脱黑脱阿甚至塔阳不花来扮演这个角色,都很可能打乱他的全盘布署。而历史偏偏选择了古出鲁克,使得成吉思汗的征服行动事半功倍。
惩罚之日的来临是如此之迅速,这是屈出律所始料不及的。当他还在西方边境上与花拉子模算端摩诃末进行剑拔弩张的对峙之时,者别的两万五千蒙古军已经如疾风暴雨般席卷而至#蝴果然不负"箭"之命名,迅捷无伦的穿越回鹘地面,击溃了正在进攻那里的古出鲁克的部队,然后在回鹘人的引导下不费吹灰之力地横越天山,进入哈剌契丹的北部。与此同时,脱忽察儿与速不台的部队则翻越了阿勒坛山,兵分两路,包抄合围,一举歼灭了以蔑儿乞惕残部为首的敌军,削去了古出鲁克的一条臂膀。
者别军在控制了阿力麻里地区后,在那里扶植了一位亲蒙古的贵族为王,经过稍事休息,便直取西辽国都八剌撒浑。他们溯伊犁河谷西行,穿过这片由草原、芦苇丛、榆树林和小沙丘所构成的平坦而略有起伏的平原后,进入了天堂画境般的七河流域。在这片被众多河流所抚育的土地上,绿浪汹涌的农田一望无尽,被密如蛛网的灌渠剪裁得修短合度,其间点缀着如红宝石般娇艳欲滴的果园。这里的玉米、谷物、水果、蔬菜、亚麻等作物都有着惊人的产量,堪称中亚的粮库。蒙古军的突然出现,并未引发住民的骚动与逃亡,反而自发地形成了欢迎的集会,他们主动拿出存粮来款待这些远道而来,为他们驱暴除恶的士兵,将他们当成了真主派来的救星。对此,者别采取了相当明智的回应。他严禁手下的士兵们进行任何掠夺和杀戮,不得践踏农田,焚烧房屋。成吉思汗所精心打造的铁样军规立见成效,士兵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秋毫无犯地通过了这里,直趋八剌撒浑城。饱受欺压的市民们发动了起义,打开城门,使得蒙古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此地。然而,他们并未在这里找到古出鲁克的行迹。原来,这座跨楚河而建的繁华都市对于惯居毡帐的他而言,实在是格格不入。因此迁往了昔日古儿诸汗们避夏之地——喀什噶尔。因为那附近的草原使他感到很舒适。
如果将丝绸之路比作华丽的珠钏,那么喀什噶尔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一颗明珠。塔里木河的支流喀什噶尔河在进入沙漠之前,展现出强劲生动的活力,欢腾的浪花冲击着大地,开辟出这片肥沃的河谷。据说,上古传说之中的旅行家周穆王就是在这里会见了西王母。河谷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其上分布着人工开凿的密如蛛网的灌溉渠道,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割着五光十色的果园、牧场、农田、森林以及山丘,而古老的城市就掩映于青山、绿树和红花之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纪元前的时代出现在中国史书之中记载的疏勒古城。这一记载的原始资料也同样来自张骞的地理发现报告。控扼丝路的优越地理位置曾使得这个土著城邦国家于纪元后七世纪进入全盛期,领土面积一度扩张为"环五千余里"。毋庸置疑,这是典型的雅典模式。这种繁荣的城市文化并未因疏勒的灭亡而成为殉葬品,反而接下来年伊兰-突厥时代继续再放异彩,直到天下降下名为古出鲁克的大灾星前,这里一直保持着相当优雅愉悦的生活方式。
喀什噶尔地区在直鲁古末年是反抗暴政的大本营,曾经为古出鲁克的篡位行动提供过大量的帮助,然而,他们却成为受害最深的地区之一。在古出鲁克定都于之后的八年间,发达的农业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因为新国王认为使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信奉自己的宗教才是最大的奖励。蒙古军的迅速到来和沿途的优异表现使人们感到八年来第一次看到了希望,于是立刻抛弃了恨之入骨的古出鲁克,非但不助他守城,反而箪食壶浆响应蒙古军。
四面楚歌的古出鲁克眼见大势已去,当即弃城而走,打算西逃花剌子模边境,与在那里的主力部队汇合。可是,者别事先早已料到了这一点,派兵截断了通道,迫使他仅带着少数卫队向南逃入帕米尔群山之中,企图凭借崇山峻岭来阻挡复仇之箭的追逐。在他想来,蒙古军的掠夺习俗会使得他们在这个富庶的地区产生一定的迟滞,追击的速度将会放慢。
大约是觉得心中有底,同时又考虑到此后还要在高山地带做长途行军,在入山不久后,古出鲁克就命令部下们放慢速度,节约马力。
这一小队人马踏着厚厚的积雪,寻觅着倏隐倏现的羊肠山道,向着慕士塔格峰的巨大冰川地带走去。做为西域最为荒凉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崖壁呈现出接近垂直的陡峭之姿,包夹着仅容单人独骑通过的狭窄山谷。抬首仰望,头顶的天空压缩为一条细细的线,再炽烈的阳光也难以穿透这千载难融的雪山。幽暗的空谷之中,惟有轻轻的马蹄声扣打着坚硬的山岩。熟知雪山习性者皆知,在此绝不能发出过高的声音,哪怕是一声咳嗽,就很可能招致一场雪崩,将所有的人彻底掩埋。
古出鲁克一行就这样默默前行,花费了数日才终于走出了这条死亡山谷。在看到晴朗的蓝天后,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可是,脚下的山路却愈发坎坷难行了。
"前面是什么所在?"
古出鲁克遥指前方的群山问道。
"陛下,翻过那道山岭后,就是撒里黑山口啦。"
一名本地出身的侍卫连忙回答道。
"又是山谷吗?"
古出鲁克微微皱眉,看来这三天以来的艰辛经历已经在他的心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陛下请放心,那里虽然也是山谷,但是幅面很宽,还有一大片树林。"
"树林?"
古出鲁克的眼睛一亮。有树林就意味着有动物,有食物。此次仓惶出逃,随身携带的口粮本已不多,经过这几日消耗下来,更是所剩无几。
"很好!到了撒里黑,咱们就开始狩猎,多积存些口粮。"
"陛下英明。"
众人一叠声的回答道。在山谷中的这几天,除了有些发霉的干肉之外,他们就再也没吃过熟食,连带着肠胃都有些发霉了。此时精神复振,便随着主君一路疾驰向那片希望之地。但是,包括古出鲁克本人在内,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靠近死亡的陷阱。
"啊——啊——"当此起彼伏的惨叫声不断在身边响起的时候,古出鲁克才意识到危机的绞索已经垂在了自己的头上。
"不能死在这里!"
心念电转之间,他迅速抽刀在手,一道闪电般的弧线划过之处,两支激射而至的箭簇已经被劈落。随之,他飞马向前,将一柄腰刀舞成一团雪花,上护自身,下护战马,意图凭借勇武逃出生天。
"哪里走!"
这声呐喊相当清晰地落入了古出鲁克的耳中,他立刻辨认出这是蒙古语,心下愈发惊惧起来。随之,两条绳影晃动,向他袭来。
"不好!是套索!"
对于任何一名牧民出身的人来说,套索都是一件相当可亲又可怕的东西。可亲,是因为它做为放牧工具,时常伴随于身边;可怕,是因为它同样也是战场上活捉敌手的必要武器。浸满了油脂的绳索十分柔韧,再快的刀也无法一刀将其斩断,一旦被套中,就会紧紧勒住对方,凭借叫妙的绳扣结法,越是挣扎越难以摆脱。一个好的套索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广泛的敬畏与欢迎。现在,古出鲁克所面对的正是这种可怕的武器。他不敢用刀去碰,只是凭借灵活的动作进行闪避。然则,耳中听到对方的喊声,却使他心头大震。
"抓祝蝴,他就是古出鲁克!"
声音未落,又是数根套索飞来,封锁了他身边的全部空间。古出鲁克无奈之下,只得甩蹬离鞍,打算将身体藏到马腹下来躲避。然则,他的那只脚刚刚脱出马镫,但觉倏然一紧,随即便有一股力道将他向旁边扯去。
他情知不妙,急忙挥刀斩落,企图迅速斩断绳索。可是,他的刀还未来得及斩落,手腕处又被套住了。连续中招后,他的心情愈发慌乱,肢体灵活度大减,稍一迟滞,相继又有数道套索落在了他的身上。套索手们一齐用力之下,他再也做不稳鞍鞒,撒手扔刀,扑通一声,摔落尘埃。
得手的蒙古军发出一阵欢呼后,当即拖曳着古出鲁克疾驰起来。坚硬锋利的山石如同片片利刃,不断切割着他的身体。不一时,闪亮的金甲和华丽的战袍相继支离破碎,头脸手足被擦得鲜血淋漓。
此时,古出鲁克的心中万念俱灰,只求速死。他知道,一旦落入蒙古人的手中,只怕想死也难。当下,他心一横,将自己的舌头伸到上下牙膛之间,正要奋力咬下去,突然脑袋撞上了一块突出的石头,登时在剧痛之中昏了过去——
(1)关于哈剌和林(Qaraqoroun)的建成年代,说法不一。《元史.地理志》载,太祖十五年(纪元1220年),定都和林。伯希和同意这种说法。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亚金夫则将该城的历史前推至克列亦惕时代。《拉施特书》则认为该城为二代窝阔台大汗于太宗七年(纪元1235年)名汉人刘敏(德柔)主持修建的(参阅元好问《刘德柔先茔神道碑》,《遗山集》卷二十八)。
(2)此段描写的根据来源于《卢布鲁克东行记》。
(3)《元史》依蒙语音,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