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书库 都市言情 现代病 正文 第三章

正文 第三章

小说:现代病| 作者:赫洪| 类别:都市言情

    回到家里,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拼命地学习医学知识。我把其他一切事情搁置一旁,抢时间,争速度,补上我过去对医学知识馈乏这一课。可不管谁说我临急抱佛脚,急病乱投医。

    我一下子买了很多本医学之类的书,包括什么养生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甚至人体解剖学等等。我从来没有如此大方地买书,我把这几年的所有积蓄都搭进去了。如今书店里医学养生方面的书籍琳琅满目,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我已经多年没进书店啦,感觉到仿佛一夜之间,把以前放在显要位置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等类的书箱挤到一个非常遥远的角落里。这些医学养生书籍涉及面广,本本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整整齐齐地摆在畅销书位置上。如今最显眼的要数那一本名叫《治病与养生宝鉴》的书,醒目地摆放在一进书店就可以看到的畅销书架上,书架前面有一张书桌,上面整齐地放满了这本书,一叠一叠地垒起一米高,书店门外的宣传栏里,还张贴着这本书的彩页广告,赫然标榜这本书的作者为“健康教父”、“再世华佗”、“救世主”、“横空出世”,一个个所谓的名人为书的封底上为他的“丰功伟绩”立言树碑,称他的研究成果拯救了人类,标志着人类的医学保健将进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医学保健领域的探索从此迈进一个全新里程。由于这是将要来找我的北京学者写的,我认认真真地翻阅了几页,便如获至宝似地买回来聚精会神地拜读。按照道理,对于这种过分吹捧打造的做法,是我一生中最讨厌不过的事情。我过去曾在“空军一号”身上已经多次领教过,以后这种逾演逾烈的风气中迅速成为社会一股理所当然似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和趋势中多次见识,人们对此可谓司空见惯,以致麻木不仁,见怪不怪了。对此,我不是一点警惕性也没有,我也明白吹捧是绚丽的肥皂泡的道理。不过,我承认在这方面也有一时头脑发热的时候。当然,原因是由多方面的促成的,但是仔细分析,其中最重要一条是我从小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由于自己所受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对有文化有知识的学者们的特别尊敬。一直以来,我觉得他们都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我显然一下子还没转过弯来,没想到这种江湖骗术竟然大张旗鼓地渗透到知识分子领域。岂知,他们这类打着科学知识旗号的人,更容易使人们上当受骗,甚至更加祸害无穷啊。事实上,我真的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期待这位“健康教父”学者到来的。同时,也许由于关乎自己的病情,这阶段期间我还特别留意报纸杂志上任何关于这种怪病的报道。有一次,我偶然在小街的报刊亭上看到一份地方小报,用不短的篇幅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我曾经入院治疗的那家医院的情况。报道在没有披露姓名情况下提及把我的病治好了的事例,大肆宣传这家医院输液的特殊功效和医疗技术如何高明,服务质量如何周到。当然,我没有在意这篇报道为什么并没有提到我擅自拔针的情形。

    不管怎么样,我仍然要感谢自己一贯对科学知识的尊重。这段期间,我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要知道,在没有什么基础的情况下,我理解这些书的难度有多大。但是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深,我只管拼命地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这些书摆满我睡房的书非曲直桌、椅子和床头。我不分白天黑夜,一本一本地看,一页一页地做笔记,试图从中查找、理顺或揭示我的病症根源,寻求预防措施和对症下药良方。同样,我从来没有在如此短时间内如此投入地看了那么多书,那怕当年高考复习前也不曾如此用功过。虽然邻居保姆目不识丁,不管她是否理解,但我还是经常带着一些问题和她认真交淡。她显然被我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她也耐心地倾听,微笑地应付。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她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这个老太太已经有一把年纪,别看她的年龄已经高达七十五岁,但依然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说起来,我认识她不到一年时间,聘请当保姆帮助守候家园的屋主生活在国外,一年也不回来一趟,她有的是空闲。我跟她的认识很简单,在一次她主人家的水管破裂时得到了我的及时修理,仅这一小小的帮忙,我们就认识了。她经得主人同意开垦了一块菜地,时常拧着胶桶在我这里取井水淋菜。慢慢地,我们就熟悉起来了。她每天来我家里帮我收拾东西,打扫清洁。我清楚地还记得自己小别墅打井时的的零乱模样,说实在的,打井结束后,我的生活状况也好不了多少。现在有了她的帮忙,我的家已经整个儿变得十分干净和整洁。此外,她还给我处理家务。例如给我洗衣、做饭等等,我从中得到人世间的温暖……话说回来,许多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学习力不从心,仅仅是那些专用的名词术语已够把我弄得昏头转向的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的念头。啊,一个人如果带着拯救自己生命的想法去看书,去寻求真理,去解决问题,那怕那本书多么难啃,知识有多深奥,他也应该以十分虔诚的态度耐心钻研下去的。可以说,看了这么多的书,使我懂得了很多,许多知识的确对我终生受益,但也同时有时也感到越来越糊涂,我在书本里找到了很多模棱两可的疑难问题。对此,我抱着虚心和虔诚的态度,我把它们一一记在笔记本子上,希望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弄清楚它们。有时候,我还希望那位北京学者能尽快前来,好让我有机会当面向他请教,共同探讨有关问题——我看得最多的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我简直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翻来覆去地专门研究,从此至今仍然,这本书是我睡前必看的枕边书——虽然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也就是说对我专门了解这一病情的帮助而言不是直接的,但是我的确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现在,邻居保姆是我现在唯一值得信赖的人,我有什么事情都会跟她说。除了保姆,大概整个别墅小区没有人知道我在干什么,甚至没有人知道我患了这种莫明其妙的怪病。或者人们根本对此漠不关心。当然,因为这种病不似当年“**”一样广为流行,而且没有传染性,也就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恐慌情绪,甚至也没有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照旧如常地工作和生活,疲于奔命于生计,或者寻求每天诱惑着他们的各种赚钱机会,这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天底下最紧要的事情,因而对身边发生的这些事情觉得十分遥远,无暇关注诸如此类的事情。人们脑海里仿佛只有一个信念:前进,勇往直前,胜利,去争取更大的胜利。总而言之,人们在激烈的角逐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对此类事情的心态渐渐显得很平静。当然,我不能说他们对此置若罔闻,但人们往往习惯于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当然,虽说这种病症尚未有大规模扩散的迹象,虽说仍然是小范围的个别现象——不幸被我撞上了——但至少没有因此而得到有效的控制。难道我们就应该因此而无动于衷、高枕无忧吗?那一天邻居保姆告诉我,就在昨天晚上,我们对面那位中年人不明不白地猝死在自己家里。这是我们眼前又一个活生生的人悄然离去了啊。这一天他的亲友都来了,屋里屋外聚集了不少人,但是一切显得那么平静自然。没有紧张气氛、没有悲伤情绪,更没有恐惧场面。如果不是昨晚听到那辆救护车顶上那种“乌鸦乌鸦”的声音,人们根本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事,倒让人觉得他们正在搞什么派对似的。现在,他们有些人正在谈论市场高企不下的物价房价,有些人在谈论股票升跌行程,有些人正在热烈地谈论最近一位电影明星的奇闻怪事,有些人还在手机里玩电子游戏或发微信,几个亲人在讨论今天大家应该在那里聚餐,由谁做东付款……我回想起童年时代每天背着书包往返学校,路过那片乱葬岗时的心境,我每次都处在一种阴沉、沉寂、紧缩的,或无法解释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大概和我一样年纪的每一个同伴都经历过。我曾经历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后来我看到或听闻类此的以及更惊奇的不幸,但是当初它给我留下了强烈的、最初的、不可磨灭的、对许多后来的印象起决定性作用的印象。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山上玩耍时,有一位同伴不小心从山岗滚下山谷,他被大人抬回家里的路上已经断气死去。我们从事故发生之时连续几天都吓得面如土色。我当时的确还不甚懂事,在邻居同伴父母及亲人守灵呼天喊地的悲痛日子里,我几天几夜慌乱不安的没有合上一眼。这一次,让我第一次明白生死是怎么一回事。那个时候,如果村子里有一个人不幸去逝,立即惊动全村人。那怕是一位寿终正寝的老人;倘若有人死于非命,更是一件惊动四邻八俚的大事,阴郁的氛围在相当长的日子里浓罩不散。一想到这些情形,现在仍然觉得有点恐惧。当然,这不代表我推崇过去的那种哀掉方式,让人沉缅于伤痛而不能自拔。但是,我们在非正常死亡的事件中对逝者的淡然或无动于衷,没有像过去一样一段时间的沉缅伤痛,这究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吗?可我总觉得现在人们对死难者未免过于草率,未免过于麻木。正因为有那么多活着的人对死者视而不见的淡漠与随意,现在才会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产生严重偏离。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知一天有多少生命嗷嗷诞生,又有多少人冥冥消失,别说诸如发生地震、洪涝、海啸之类的天灾,仅是**——如矿难、包括频频发生的车祸,每天已经不知戮杀了多少无辜的生灵。这些灾难事件所造成的死亡数量难道不是比一场战争来得更惨烈吗?我们像一台推土机,把着机械的方向盘,操纵着整部机械的整体运作,注视前方推倒的泥土,忽视零碎部件的运行,我们眼睛一味盯着前面,并不懂得如何一个个地认真保养好这些零部件,使其自然而顺畅地运行,直到忽然有一天某个零部件发生故障,才回过头来检查修理一番。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现实。更有一些人,一些活得已经不耐烦的人,他们视别人的生命于不顾,唯恐天下不乱,甚至觉得动乱、战争、死人是一件最好玩、最刺激不过的事情。那么,当他们神志恢复过来,精神状态正常的时候,还有勇气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吗?难道也要让他们像我一样面对死亡的威胁之后才会大彻大悟吗?现在,我在自己的家里仍然感到毛骨悚然。虽然在医院刚刚住了三天,我却像出了一趟远门一样,眼前熟悉的一切给我特别亲切的感觉,好像一位在外飘泊多年、历尽磨难的老人回到家里再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安乐窝的感觉。这种宁静、温馨、舒坦的环境抚慰着我破裂的心灵。我如同获得了新生,重新返回这个现实生活的世界里来。想一想,如果把社会当作一部机械,那么我就是整部机械的零部件;如果把我本人当作一部机械,那么我身上的五脏六腑以及各种器官就是零部件。不是吗?

    现在我的零部件出了问题,不知出了什么问题。这是一件万万不可马虎的事情,需要我逐一细致地检查。因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项任务:记录自己的起居饮食和身体、心境状况。这方面并非完全由于受女护士给我作记录的启发,而是我觉得必须这样做,而且必须比她记录得更详细、更准确。我是当事人,无论怎么说,出现在我身上的事情自己最清楚。我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每时每刻、每分每钞地作认真记录。具体来说,我想些什么,我做了什么事,吃了些什么,感觉身体有什么变化都记录得详详细细,没有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没有漏掉任何一种可能,没有漏掉任何一番假设。我坚信,我的记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至少可以作为这种病例的研究资料——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病例具有如此详细的记录和说明的,即使世界上最伟大人物的病历也不可能有——我如今时常回顾过去,时常翻开当时的资料,在我这厚厚的五个记录本子里,发现自己当时的态度是多么认真负责,而且心境是多么平静自信,心胸是多么豁达宽广。我越写内容越广泛,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字越来越优美,一点儿也看不出我是一个生死未卜的病人。我想,在这洋洋洒洒一百万字的记录里,许多情况都可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或医学人士或文学家难得的研究参考资料;有些段落可以说是一篇有价值的精美文章。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一份流水帐。我不能空口无凭,为了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现在我不妨把某一天的纪录摘要如下:今天星期一,我早上六时准时起床,打开门窗,外面大雾弥漫,涌入一股烟雾和一阵猪场的粪味。我的邻居保姆已经做好早餐。吃了一只鸡蛋,一碗鱼片粥,一条蕃薯。一切感觉正常。早餐后到花园走了一圈,摘了树上两只杨桃果,拿到房间和邻居保姆一人一个。她继续帮我打扫卫生。因为有她的帮我处理家务,我的家已经变得整整有条,让我腾出许多时间看了很多书。到十一时,认真学习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方面的知识。中午吃饭,菜式是头菜蒸鹌鹑,白菜清汤。饭后,我和保姆各人又照样吃了一只酸溜溜的杨桃。整个上午平安无事,状态保持非常良好。一时午睡。二时半醒来,继续翻阅《黄帝内经》。六时晚饭,菜式是姜葱鼓油王蒸鲩鱼、炒芥菜、罗卜苗清汤。饭后吃了花园里种植的生蕃茄作水果。晚上完全放松自己,首先来到别墅花园散步,接着适当锻炼,在花园榆树下做了一段广播体操。然后看看自己亲手种植的水果,观赏鱼池里的锦鲤。然后和保姆一边淋菜、除草、施肥,一边聊天(这段期间,我看书看累了,我都到花园里走一走,散散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晚上十点,准备上床睡觉,度过平静的一天。这就是我一天足不出户的基本生活状况。应该说明,我这一段文字就像当年语文老师教我们缩写作文一样,已经删除了大约一万字的细枝末梢,精彩之处荡然无存。不过,虽然看起来枯燥乏味,却基本显示了我当时每天所关注的重点内容。透过这一段简短的概括性的文字,人们不难看出我已经从困惑、困苦中解脱出来,既把生命看作至高无尚又把生死置之度外。我的记录已经由最初企图通过这种办法达到寻求解决病因、作好预防的目的上升到一个人如何活着的精神境界。我刚才说过,我越写内容越广泛,越写越精神,写着写着,有时我会闭着眼睛漫想开来,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眼前出现一片美好的景色,一幅无限向往的美好生活画面,甚至一段甜蜜、执着而又失意而又充满希望的爱情,我从中感受到焦虑与惆怅、混沌与迷茫、幽静与安宁、思念与遐想、快乐和幸福……写着写着,我时常觉得意犹未尽,一写就是大半天。在我书柜里整齐摆放着的五大本记录本中,有时候是整页整页地写出类此精确而富有文采的文章。现在,我从记录本里一字不改地抽出一小段落,记得那一天我从花园鱼池回到房间有感而发的一段文字纪录作为见证。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只需略加思索地附加《月夜》这一标题,就可以作为一篇完整可供自我欣赏精短美文,一首扣人心弦的梦幻爱情随想曲:

    路灯蓦然闪亮,夜色便邀请而来了。天空没有一点杂质,蓝钢般非常的蓝。月亮出来了,挂在远处山峦的高塔上,是一个偌大的圆,洁净、丰满、清丽,没有一点儿晕辉,嫩黄嫩黄的能捏出水来。此刻,月亮正披着一件烟雾似的长袍,凝视着,微笑着,长了腿儿似的朝着我所在的花园缓缓地走过来。

    在这颇有巴厘岛风情的花园里,参差的树木被月色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色,在轻微的凉风中摇晃着,油亮地闪烁着。这时,我静静地坐在鱼池边的藤椅上,默默地望着榆树下一丛不知名的花草,一朵亭亭而立的花在月光下盛放着,露出迷人的酒窝。然而,有谁知道,我今天却有一番黯然惆怅的烦恼感受呢?

    我剪断了纷乱的思绪,注视着一片蓝钢般的天。我觉得有点奇怪,蓝得可爱的天空竟没有一颗星,没有一片云。在这茫茫的天空里,月亮独自辉煌,成了耀眼夺目的明星,没有谁跟她争辉斗艳。我感慨了:星星那儿去啦?彩云那儿去啦?莫非今天有意隐蔽躲藏去了么!

    鱼池里,清澈的水荡着一层层细幼如丝的波纹。不知名的花的影子在水面上如影如幻,像一位熟睡了的美人,均匀地呼吸着,腰肢楚楚动人地起伏着。这景象一下子把我带入梦中去了。梦中的她仿佛从天而降,款款地来到我的身边。啊,她柔情似水,轻声细语,我感受到她全身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忽然,鱼池里一阵响声让我从甜蜜的梦中醒来,眼前的一切又使我回到冷冷的现实之中。是什么事缘由把我们分隔了呢?这时,我看见池里有一群小鱼浮上了水面,在淡淡的月光下亮晶晶的,倏的散开一片,又聚集一堆,又湮没水中,使整个水面生动活泼。渐渐地,水面又恢复了原来恬静、委婉的面貌。这时,我感到那水是有情趣的,是有生命的。

    我凝视着月亮,竭力想把那烦恼抹掉。这时,月亮倏忽间变得更加明亮,银白色的透亮;花园也瞬间光亮起来,树木如同换了一身薄薄的轻纱。那棵榆树显得更精神了,更富裕了。他们岸然地立着,热情地撑开了翅膀,朝着月亮频频招手,仿佛要把月亮拥抱在怀里;而月亮也诚意接受他的邀请,不一会儿便盈盈的来到了他的身边。一时间,榆树从密集的叶片间放射出一道道淡淡的银亮,簇拥在他们的身边棕榈、葵树、桂花、罗汉松等望着他,又望着月亮,投射着敬羡的目光。这个时候的月亮是缠绵的,有着一丝不挂的透明,有着坦坦荡荡万种风情。我感受到榆树聚集了无限的激情,勃动了旺盛的生命力。我看见他们有一股血液顺着无数枝杆,像人体经络一样循环流动,经久不息——他在无声无息地生长,在默默地吐发新芽哩……这时,我才留意在鱼池的一片地带里,榆树的影子浮在水面上,银色的月亮枕在他的身上了,紧紧地贴在他宽厚的怀里。

    我闭起眼睛,品味着那月亮温馨的气息,感受着大地抚慰我受伤的心灵。啊,一切尽在不言中。我终于又有了勇气,慢慢地睁开眼来,我又获得了新的希望,一段时间潜伏下来的激情又在不安的内心里涌动着。

    不知不觉间,月亮从睡梦中醒来,然后在秋的静谧中悄然离去,又渐行渐远。此时,榆树在微风中不安地抖动着身子。他担心了?怅然若失了?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要对着月亮拼命呼喊!或许他弄不明白:月亮逾亮,却要离他逾远?但我这时萌生了一丝同情之感,却又窃笑他茫然生出不必要的焦虑。他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他为什么不想一想:在生机盎然的天地生物里,月缺月圆,秋后有春,春后有秋,说不定在那天晚上,月亮又专程而来,想看他那日复一日健壮的身躯,又让他抚摸她洁净的肌肤,让他回味她身上充满激情的体温哩!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回书页]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