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给大姑端了一碗儿茶,大姑脸上不自在,问:“大姑,您跟谁生气了?上了年纪有多少看不惯的,也该忍住性子。”三官媳妇苦笑着说:“菊花过一天搬家,跟你说一声,你要有工夫,陪我给她上上香。”玉兰一愣,问:“过得好好的,往哪儿搬?”
三官媳妇默默看了玉兰一眼,说:“菊花的心比磨盘还大呢。今儿跟钟元进城上货,说是在城里看上了一家铺面儿,租金又不贵,没打含糊,一口就应了人家。”玉兰听明白了,心里直赞叹菊花有见识,怕说多了大姑不高兴,只好说:“随她吧,这些年菊花没少孝敬您,乍一离开,您不舍得是真的。”
三官媳妇眼圈儿一红,说:“钟秀有个好身子,钟元走到天边我也不怕。孬好兄弟俩在跟前,凡事儿有个帮衬,钟元一走,你姑夫上了年纪,钟秀动不了,你让我指望谁去!”玉兰劝解说:“大姑,您沉住气儿,我说句不该说的话儿,这几年地里没啥指望,粮食不值钱,有本事的,谁还在地里死受?菊花年纪不大,出去弯弯腰就比在家里强,将来在城里站住脚了,菊花也不是没良心的。”
三官媳妇说:“我也这么想,菊花心大,也亮堂,兴许混个样儿出来。就当为孙子想吧,菊花站住脚跟了,孙子的户口跟着办出去,往后就是城里人了。”三官媳妇挂牵菊花的事儿,也是坐不住,说了几句话,要走。玉兰把大姑送出门去,三官媳妇问道:“你婆婆还在你二姐哪里?上了年纪,不宜出门儿,有个不好,你二姐跟着作难。”玉兰说:“过一天,我把她接回来。”
三官媳妇进了家门,钟元在家里坐着等她过去吃饭,三官媳妇的脸立时就冷下来了,生气地说:“钟元,跟娘说实话,是你的主意儿,还是你媳妇的主意?你们躲得远远的,好没良心的种子!”钟元嗫嚅了一阵子,说:“娘,是我的主意儿,菊花说了不算。”
三官媳妇冷笑着一声,说:“钟元,你媳妇还能把你吃了?你媳妇一句话,比圣旨还好使!”钟元嘟囔着说:“种几亩地没啥赚头,苦撑苦熬一年,手里剩不下几个钱。菊花说,出去混几年,要是好呢,置套房子,把您和爹搬过去享福,再不,回来建套宅院,咱也风光风光。”
三官媳妇没打算难为钟元,少不得忍下一口气,说:“钟元,往后你不在爹娘跟前了,多跟菊花商量着,不能啥事儿都由着她吧。”见娘脸上舒开了,钟元松了一口气。三官媳妇翻箱倒柜,翻出一沓儿钱,说:“这些年来省吃俭用,你嫂子贴补我两个,没舍得用,几年下来,积攒了这么多。你别嫌少,派不上大用场,能添补点啥就添补点啥。”
钟元横竖儿不接,说:“嫂子给了两千,菊花娘家凑合了几百块钱,您和爹别操心了。”三官媳妇心疼儿子,说:“元儿,不多,我和你爹的意思儿。俗话说,破家值万贯,一搬十年穷。乍一搬家,缺这少那,样样儿不方便。”钟元还是不接,三官媳妇冷笑道:“我知道我儿子的本事儿,是让娘递到菊花手上吧?”钟元咧着嘴巴笑着说:“一出一进归菊花管,大事儿我当家。”
家里人口少,钟秀又不方便,一家人上了炕,小饭桌不大,七碟子八碗一摆,就满满的了。菊花把着壶儿,给爹娘满了酒,钟秀不喝酒,菊花也不敢让,钟元原本有些酒量,在爹娘跟前,不敢放肆,少不得收敛了,捂着酒盅儿推说不喝,菊花怕爹觉得冷清,笑着说:“别酸文假醋的了,今儿赔着爹喝一盅儿,明儿再把嘴吊起来。一会儿给爹娘敬酒。”
一家人坐下,菊花端了端盅儿,眼圈儿先红了,说:“爹,娘,我先给您老人家赔个不是,不是媳妇迈您这道槛儿,事先没跟您老商量,您别跟媳妇儿生气。”三官没言语,三官媳妇也没笑脸,水英怕冷了菊花的心,忙说:“菊花,你多心了!爹娘盼着儿女过好日子,你乍一走,别说爹娘冷清,我还舍不得呢。”
钟秀说:“国家政策开放,是该出去闯闯。上海的股市放开了,国家慢慢进入了资本经济时代。六十年代后期城市人口膨胀,国家为了削减城市人口,采取了不少措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好些城里人跟着出来了,现在国家经济有了好转,农村人口开始往城里走,说起来是件好事儿。”
钟秀说啥,三官听不懂,他也不是榆木脑袋,明知农村日子不好过,日子到底比前些年强多了,万一国家政策有变动,进城未必是件儿好事,一步路走不顺,把家底儿折腾光了,将来咋办?五八年五九年多少城里人,饿得眼珠子发绿,跑到乡下过日子。明和招谁惹谁了,挣了几个钱,被打成了资本家,受了多少年管制?
钟秀说:“爹,您老别想多了,时代在变,您老的思想也得变变。咱农村这一块儿,国家给了半个政策,土地放开了,市场没放开,眼看着走下坡路,连续三年大丰收,粮食没行市,价钱一天比一天低,老百姓的积极性出溜下去了。”
三官说:“越来越看不懂了,土地下放,肚子吃饱了,粮食堆成了山,哪儿也不缺粮食,卖给谁去?粮食丰收了,老百姓还是不富裕,粮食换不成钱,种地越来越潦草,这么下去,不跌跟头才怪。”
三官媳妇默默看了玉兰一眼,说:“菊花的心比磨盘还大呢。今儿跟钟元进城上货,说是在城里看上了一家铺面儿,租金又不贵,没打含糊,一口就应了人家。”玉兰听明白了,心里直赞叹菊花有见识,怕说多了大姑不高兴,只好说:“随她吧,这些年菊花没少孝敬您,乍一离开,您不舍得是真的。”
三官媳妇眼圈儿一红,说:“钟秀有个好身子,钟元走到天边我也不怕。孬好兄弟俩在跟前,凡事儿有个帮衬,钟元一走,你姑夫上了年纪,钟秀动不了,你让我指望谁去!”玉兰劝解说:“大姑,您沉住气儿,我说句不该说的话儿,这几年地里没啥指望,粮食不值钱,有本事的,谁还在地里死受?菊花年纪不大,出去弯弯腰就比在家里强,将来在城里站住脚了,菊花也不是没良心的。”
三官媳妇说:“我也这么想,菊花心大,也亮堂,兴许混个样儿出来。就当为孙子想吧,菊花站住脚跟了,孙子的户口跟着办出去,往后就是城里人了。”三官媳妇挂牵菊花的事儿,也是坐不住,说了几句话,要走。玉兰把大姑送出门去,三官媳妇问道:“你婆婆还在你二姐哪里?上了年纪,不宜出门儿,有个不好,你二姐跟着作难。”玉兰说:“过一天,我把她接回来。”
三官媳妇进了家门,钟元在家里坐着等她过去吃饭,三官媳妇的脸立时就冷下来了,生气地说:“钟元,跟娘说实话,是你的主意儿,还是你媳妇的主意?你们躲得远远的,好没良心的种子!”钟元嗫嚅了一阵子,说:“娘,是我的主意儿,菊花说了不算。”
三官媳妇冷笑着一声,说:“钟元,你媳妇还能把你吃了?你媳妇一句话,比圣旨还好使!”钟元嘟囔着说:“种几亩地没啥赚头,苦撑苦熬一年,手里剩不下几个钱。菊花说,出去混几年,要是好呢,置套房子,把您和爹搬过去享福,再不,回来建套宅院,咱也风光风光。”
三官媳妇没打算难为钟元,少不得忍下一口气,说:“钟元,往后你不在爹娘跟前了,多跟菊花商量着,不能啥事儿都由着她吧。”见娘脸上舒开了,钟元松了一口气。三官媳妇翻箱倒柜,翻出一沓儿钱,说:“这些年来省吃俭用,你嫂子贴补我两个,没舍得用,几年下来,积攒了这么多。你别嫌少,派不上大用场,能添补点啥就添补点啥。”
钟元横竖儿不接,说:“嫂子给了两千,菊花娘家凑合了几百块钱,您和爹别操心了。”三官媳妇心疼儿子,说:“元儿,不多,我和你爹的意思儿。俗话说,破家值万贯,一搬十年穷。乍一搬家,缺这少那,样样儿不方便。”钟元还是不接,三官媳妇冷笑道:“我知道我儿子的本事儿,是让娘递到菊花手上吧?”钟元咧着嘴巴笑着说:“一出一进归菊花管,大事儿我当家。”
家里人口少,钟秀又不方便,一家人上了炕,小饭桌不大,七碟子八碗一摆,就满满的了。菊花把着壶儿,给爹娘满了酒,钟秀不喝酒,菊花也不敢让,钟元原本有些酒量,在爹娘跟前,不敢放肆,少不得收敛了,捂着酒盅儿推说不喝,菊花怕爹觉得冷清,笑着说:“别酸文假醋的了,今儿赔着爹喝一盅儿,明儿再把嘴吊起来。一会儿给爹娘敬酒。”
一家人坐下,菊花端了端盅儿,眼圈儿先红了,说:“爹,娘,我先给您老人家赔个不是,不是媳妇迈您这道槛儿,事先没跟您老商量,您别跟媳妇儿生气。”三官没言语,三官媳妇也没笑脸,水英怕冷了菊花的心,忙说:“菊花,你多心了!爹娘盼着儿女过好日子,你乍一走,别说爹娘冷清,我还舍不得呢。”
钟秀说:“国家政策开放,是该出去闯闯。上海的股市放开了,国家慢慢进入了资本经济时代。六十年代后期城市人口膨胀,国家为了削减城市人口,采取了不少措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好些城里人跟着出来了,现在国家经济有了好转,农村人口开始往城里走,说起来是件好事儿。”
钟秀说啥,三官听不懂,他也不是榆木脑袋,明知农村日子不好过,日子到底比前些年强多了,万一国家政策有变动,进城未必是件儿好事,一步路走不顺,把家底儿折腾光了,将来咋办?五八年五九年多少城里人,饿得眼珠子发绿,跑到乡下过日子。明和招谁惹谁了,挣了几个钱,被打成了资本家,受了多少年管制?
钟秀说:“爹,您老别想多了,时代在变,您老的思想也得变变。咱农村这一块儿,国家给了半个政策,土地放开了,市场没放开,眼看着走下坡路,连续三年大丰收,粮食没行市,价钱一天比一天低,老百姓的积极性出溜下去了。”
三官说:“越来越看不懂了,土地下放,肚子吃饱了,粮食堆成了山,哪儿也不缺粮食,卖给谁去?粮食丰收了,老百姓还是不富裕,粮食换不成钱,种地越来越潦草,这么下去,不跌跟头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