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馅
夏浔从于仁那里了解到本地两最大的海盗基本情况,想要再问得细些,于仁却也不知道了。不一时,酒菜上来,于仁和丈人陪着夏浔吃酒,于仁问道:“贤弟此番到海宁来,想要做些什么生意?”
夏浔道:“弟想买一批折扇,再买几十口刀,这些东西易于手,利润越大,只可惜从商不久,更没有这方面的路,在这里转悠了半天了,却未在哪店铺里看到。”
于仁听了为难地道:“这个……恐怕有些不易,若是贤弟此来,只为买些海味货,或者本地特产,为兄倒可你。可是你所要的这些东西,在市面上恐怕很难买到的。朝廷规定,没有国书、没有勘合、不到贡期,概不许商船靠岸经商,如此,要想买到这些东西唯有走商的路,可为兄不认得这方面的人。”
夏浔听于仁这么说,知道这个方正君子的确不晓得这些旁左道的,想从他这儿和那些海盗是搭上线是指望不了的,不禁大失所望,不料于仁的丈人黄老汉听了却道:“夏哥儿是我恩人,这件事儿就让老汉来想办法吧。”
夏浔喜出望外:“老人认得他们?”
老汉笑道:“老汉有个姨表兄弟,就在本地开店经营,卖些中外漆器,其中就有些是货,想来一定有这方面的,你是老汉恩公,这个忙我一定得。贤婿,一会儿吃罢酒饭,你陪着一起过去,就说夏哥儿是你的本兄弟,他再推辞不得的。”
于仁听了连连点头,夏浔大喜,连忙举杯致谢。
三人言谈甚欢,待得酒足饭饱,于仁和黄老汉便陪着夏浔去了他那位姨表兄弟的漆器店。这个漆器店掌柜姓李,叫李唐,古古香的名字,古古香的店,店摆着古古香的古董架,上边放着一些洒金文台、描金粉匣、洒金手箱、抹金提铜铫、洒金木铫角盥等漆器。
店里只有一个伙计,百无聊赖地坐在那儿,他是认得黄老丈的,一见他来,急忙起身相迎,问明来由,赶紧跑去后院儿找掌柜的,一会儿李唐就迎了出来。
这李唐四十七八岁,得瘦,仿佛一根细的豆芽菜,微微地躬着腰,一眼看见表兄来了,清瘦的脸上才出几分笑意,连忙叫人端茶款待,问明来意,黄老丈便把夏浔说自姑爷的表兄弟,请他忙买些货物。一听是自戚,李唐立即放下了戒心。
那时候折扇和刀在中原是很受欢迎的,一把刀在只值八百到一千文钱,但是运到明朝却能卖出五千到六千文的高价,折肩也是如此,扇子制造美,很有艺术价值,所以在中原也极受欢迎。当然,这时候中原货物在更具倾销之势。一只福建在价格值千金、鸟也值数百金,一部《批点通鉴节略》值四十金、《舆地记》值二十金,焰硝、铁、金皆二十倍利,尤其是生丝,更是供不应求。夏浔扮的是个本经营的行商,只买些刀和折扇倒也符合他的身份。
李唐向夏浔随意地问了几句,夏浔是做过一阵生意的,勉强答对上来,李唐便敲着桌子沉道:“听你口气,倒是做过生意的,不过……恐怕以前是跑陆路的,没做过这海上的生意吧?那漆金的扇倒也罢了,刀……你运得过去?”
夏浔连忙笑道:“这个不问题,晚辈有个朋友,是在应xx当差的,这方面有他的照拂,不会出什么问题!”
李唐眉头一展:“那就了,这么着,我今晚正要进一批货,你晚上带了钱来,与我一起去吧,记着自备一辆车子,货物到手,马上运走。若是寻常时候,不管街头易,还是店中易,都是堂而皇之,无须防范的,可最近不,官看得比较紧,还须注意一些。”
夏浔的本意是想以做买卖的名义取得他的信任,进而找机会撇开他,单独和海盗们取得联系,哪里肯这么离开,可眼下也说不得别的,只好暂且答应下来。
夏浔回到自己所住的客栈后,先将腰牌、官防等可以确定自己身份的重要物品都藏到了柜中,又去了辆驴车,捱到傍晚,只带了些宝钞和铜钱,再度赶到那店。店主李唐正在等他,等他到了,立即启程上路。李唐赶了一辆牛车,由伙计驾着,夏浔跟在后边,一起出了盐官镇。
夏浔也不知他们往哪里走,只管跟在后边,他们拐弯他便拐弯,他们直行他便直行,路越走越便宜,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已经听到了隐隐的涛声,夏浔心中暗暗纳罕:“莫非已经到了江边?”
果然,再往前去,就是涛滚滚的钱塘江了,远远的,却有一处处火光,仿若沙滩上的一颗颗星辰。隐隐绰绰的的还有许多车辆。夏浔随那店主到了近处,才见江上停了一艘大船,沉沉的仿佛一只随着涛起伏的巨,又有许多船在那大船和江岸之间奔往复,将一船船货物卸上岸来。
岸上自有人拿着名册,旁边有人打着火把,一个个的喊着名字,便有人上前去点验货物,付钱财或以物易物,各自装车运走,这么多人,分属不同的店铺,居然井然有序,没有半点喧哗,显得有条不紊。
夏浔看得暗暗咋舌,这才相信李唐所言以前可以在闹市街头乃至店铺之中直接与海盗易的话确实不假,若非平日肆无忌惮,现在怎会这么多店直接在江边易?看这熟练情形,显然已经不是头一回了。想不到盐官镇的商易如此发达。
要说起来,海盗是一直都存在的,但是此时的海盗这般大,原因却是因为大明的海商政造的。朱元璋立国之后,曾对实行羁縻政策,准许他们入明朝贡,但是朱元璋对国情并不了解,错把征西将军怀良王当了国王,而当时怀良王忙于内战,对中土现状也不大了解,还以为中原仍是元朝天下,双方很是发生了些误会,到后来才勉强建立朝贡贸易,可是此时就已埋下了嫌隙。
到后来,人伙同xx海盗时常袭扰边界,朱元璋遣使赴日谴责怀良王,让他加强管束,怀良王忙于南北内战,哪有闲功夫去管那些闲散人,实际上他想管也管不了,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认为官是有意敷衍。
紧接着,胡惟庸谋反案,一经审讯,居然发现其中有人的身影,这些人打算藏伏兵于贡船,并将火兵器等藏于入贡的巨烛之中,等进宫见驾时内外联手,一齐行动,杀掉朱元璋。虽说这些武士未必是执政者所差遣,可能是胡惟庸重金请来的雇佣兵,却让朱元璋大发雷霆,此时询问那些犯人他才知道,怀良王并不是国王,更是觉得受了欺骗,一怒之下,脆取消了和的官方联系。
自此,老朱算是烦透了那海岛上的锉子,后来明朝师剿灭一倭寇,将一把扇子做为战利品呈给他时,老朱一时诗兴大发,还提笔在上边写了首诗:“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把海岛上的那些锉子讥讽为坐井观天的青蛙,地鄙视了一顿,由此可见老朱对日人的观感。
不过朱元璋还是允许人来朝贡的,只不过他加强了这方面的管束,给人规定了贡期、贡船的数量,,不到日期,超过数量均不准靠岸经商。老朱给人规定的条件太苛刻了些,比如五年甚至十年,才可以朝贡一次,一次的船只不许超过三艘。
光这一条,就根本无法两国的贸易需要,朱元璋更规定没有国书和勘合不许通商,当时岛上各路诸候转着圈儿地掐架,人脑袋都快打脑袋了,有几个诸侯能得到国王的国书的?大明允准的勘合更是只此一,别无分号。而且老朱还规定,朝贡船只不许携带武器,这也确实有些让人为难,茫茫大海,两国都有海盗神出鬼没的,不带武器如何护航?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吃,沿海居民不许他们贸易,官方贸易的数量又极,他们只靠打鱼能赚几文钱?所以商开始起来,商本就违法,又得建立自己的武将护航队伍,没有法纪约束,大多与海盗无异了,可他们的所为对沿海百姓其实是大为有益的,有沿海百姓的支持和为他们做耳目,朝廷根本禁之不绝,以致形偌大的规模。
李唐赶车到了江边,耐心等在那儿,大约过了大半个时辰,那捧着名册的人点到了他的名字,李唐赶紧走上前去,先不点收,而是对那头目耳语起来,想是着夏浔联系这临时增加的货物,那人听了道:“刀和扇子么?可以x,钱带来了么?”
“带来了,带来了,大侄子,快过来,快来见过贾头领。”
夏浔赶紧走上前去,那大胡子上下打量他几眼,扭头吩咐道:“何天阳,何天阳,去船上取五十把刀,一千柄扇。”
旁边一人应声而出,目光在夏浔身上一转,忽地叫道:“咦!我认得他!今日主被人告举,官兵围剿时,他就在场!”
一语未了,旁边“嚓嚓嚓”一连串的拔刀出鞘声,听得让人倒牙,夏浔只是一怔的功夫,六七柄锋利的钢刀,已经住了他的左右。
▲▲▲三更,推荐票,莫手懒,手懒必被砍!求,到,心想事,万事顺意!▲▲▲
夏浔从于仁那里了解到本地两最大的海盗基本情况,想要再问得细些,于仁却也不知道了。不一时,酒菜上来,于仁和丈人陪着夏浔吃酒,于仁问道:“贤弟此番到海宁来,想要做些什么生意?”
夏浔道:“弟想买一批折扇,再买几十口刀,这些东西易于手,利润越大,只可惜从商不久,更没有这方面的路,在这里转悠了半天了,却未在哪店铺里看到。”
于仁听了为难地道:“这个……恐怕有些不易,若是贤弟此来,只为买些海味货,或者本地特产,为兄倒可你。可是你所要的这些东西,在市面上恐怕很难买到的。朝廷规定,没有国书、没有勘合、不到贡期,概不许商船靠岸经商,如此,要想买到这些东西唯有走商的路,可为兄不认得这方面的人。”
夏浔听于仁这么说,知道这个方正君子的确不晓得这些旁左道的,想从他这儿和那些海盗是搭上线是指望不了的,不禁大失所望,不料于仁的丈人黄老汉听了却道:“夏哥儿是我恩人,这件事儿就让老汉来想办法吧。”
夏浔喜出望外:“老人认得他们?”
老汉笑道:“老汉有个姨表兄弟,就在本地开店经营,卖些中外漆器,其中就有些是货,想来一定有这方面的,你是老汉恩公,这个忙我一定得。贤婿,一会儿吃罢酒饭,你陪着一起过去,就说夏哥儿是你的本兄弟,他再推辞不得的。”
于仁听了连连点头,夏浔大喜,连忙举杯致谢。
三人言谈甚欢,待得酒足饭饱,于仁和黄老汉便陪着夏浔去了他那位姨表兄弟的漆器店。这个漆器店掌柜姓李,叫李唐,古古香的名字,古古香的店,店摆着古古香的古董架,上边放着一些洒金文台、描金粉匣、洒金手箱、抹金提铜铫、洒金木铫角盥等漆器。
店里只有一个伙计,百无聊赖地坐在那儿,他是认得黄老丈的,一见他来,急忙起身相迎,问明来由,赶紧跑去后院儿找掌柜的,一会儿李唐就迎了出来。
这李唐四十七八岁,得瘦,仿佛一根细的豆芽菜,微微地躬着腰,一眼看见表兄来了,清瘦的脸上才出几分笑意,连忙叫人端茶款待,问明来意,黄老丈便把夏浔说自姑爷的表兄弟,请他忙买些货物。一听是自戚,李唐立即放下了戒心。
那时候折扇和刀在中原是很受欢迎的,一把刀在只值八百到一千文钱,但是运到明朝却能卖出五千到六千文的高价,折肩也是如此,扇子制造美,很有艺术价值,所以在中原也极受欢迎。当然,这时候中原货物在更具倾销之势。一只福建在价格值千金、鸟也值数百金,一部《批点通鉴节略》值四十金、《舆地记》值二十金,焰硝、铁、金皆二十倍利,尤其是生丝,更是供不应求。夏浔扮的是个本经营的行商,只买些刀和折扇倒也符合他的身份。
李唐向夏浔随意地问了几句,夏浔是做过一阵生意的,勉强答对上来,李唐便敲着桌子沉道:“听你口气,倒是做过生意的,不过……恐怕以前是跑陆路的,没做过这海上的生意吧?那漆金的扇倒也罢了,刀……你运得过去?”
夏浔连忙笑道:“这个不问题,晚辈有个朋友,是在应xx当差的,这方面有他的照拂,不会出什么问题!”
李唐眉头一展:“那就了,这么着,我今晚正要进一批货,你晚上带了钱来,与我一起去吧,记着自备一辆车子,货物到手,马上运走。若是寻常时候,不管街头易,还是店中易,都是堂而皇之,无须防范的,可最近不,官看得比较紧,还须注意一些。”
夏浔的本意是想以做买卖的名义取得他的信任,进而找机会撇开他,单独和海盗们取得联系,哪里肯这么离开,可眼下也说不得别的,只好暂且答应下来。
夏浔回到自己所住的客栈后,先将腰牌、官防等可以确定自己身份的重要物品都藏到了柜中,又去了辆驴车,捱到傍晚,只带了些宝钞和铜钱,再度赶到那店。店主李唐正在等他,等他到了,立即启程上路。李唐赶了一辆牛车,由伙计驾着,夏浔跟在后边,一起出了盐官镇。
夏浔也不知他们往哪里走,只管跟在后边,他们拐弯他便拐弯,他们直行他便直行,路越走越便宜,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已经听到了隐隐的涛声,夏浔心中暗暗纳罕:“莫非已经到了江边?”
果然,再往前去,就是涛滚滚的钱塘江了,远远的,却有一处处火光,仿若沙滩上的一颗颗星辰。隐隐绰绰的的还有许多车辆。夏浔随那店主到了近处,才见江上停了一艘大船,沉沉的仿佛一只随着涛起伏的巨,又有许多船在那大船和江岸之间奔往复,将一船船货物卸上岸来。
岸上自有人拿着名册,旁边有人打着火把,一个个的喊着名字,便有人上前去点验货物,付钱财或以物易物,各自装车运走,这么多人,分属不同的店铺,居然井然有序,没有半点喧哗,显得有条不紊。
夏浔看得暗暗咋舌,这才相信李唐所言以前可以在闹市街头乃至店铺之中直接与海盗易的话确实不假,若非平日肆无忌惮,现在怎会这么多店直接在江边易?看这熟练情形,显然已经不是头一回了。想不到盐官镇的商易如此发达。
要说起来,海盗是一直都存在的,但是此时的海盗这般大,原因却是因为大明的海商政造的。朱元璋立国之后,曾对实行羁縻政策,准许他们入明朝贡,但是朱元璋对国情并不了解,错把征西将军怀良王当了国王,而当时怀良王忙于内战,对中土现状也不大了解,还以为中原仍是元朝天下,双方很是发生了些误会,到后来才勉强建立朝贡贸易,可是此时就已埋下了嫌隙。
到后来,人伙同xx海盗时常袭扰边界,朱元璋遣使赴日谴责怀良王,让他加强管束,怀良王忙于南北内战,哪有闲功夫去管那些闲散人,实际上他想管也管不了,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认为官是有意敷衍。
紧接着,胡惟庸谋反案,一经审讯,居然发现其中有人的身影,这些人打算藏伏兵于贡船,并将火兵器等藏于入贡的巨烛之中,等进宫见驾时内外联手,一齐行动,杀掉朱元璋。虽说这些武士未必是执政者所差遣,可能是胡惟庸重金请来的雇佣兵,却让朱元璋大发雷霆,此时询问那些犯人他才知道,怀良王并不是国王,更是觉得受了欺骗,一怒之下,脆取消了和的官方联系。
自此,老朱算是烦透了那海岛上的锉子,后来明朝师剿灭一倭寇,将一把扇子做为战利品呈给他时,老朱一时诗兴大发,还提笔在上边写了首诗:“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把海岛上的那些锉子讥讽为坐井观天的青蛙,地鄙视了一顿,由此可见老朱对日人的观感。
不过朱元璋还是允许人来朝贡的,只不过他加强了这方面的管束,给人规定了贡期、贡船的数量,,不到日期,超过数量均不准靠岸经商。老朱给人规定的条件太苛刻了些,比如五年甚至十年,才可以朝贡一次,一次的船只不许超过三艘。
光这一条,就根本无法两国的贸易需要,朱元璋更规定没有国书和勘合不许通商,当时岛上各路诸候转着圈儿地掐架,人脑袋都快打脑袋了,有几个诸侯能得到国王的国书的?大明允准的勘合更是只此一,别无分号。而且老朱还规定,朝贡船只不许携带武器,这也确实有些让人为难,茫茫大海,两国都有海盗神出鬼没的,不带武器如何护航?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吃,沿海居民不许他们贸易,官方贸易的数量又极,他们只靠打鱼能赚几文钱?所以商开始起来,商本就违法,又得建立自己的武将护航队伍,没有法纪约束,大多与海盗无异了,可他们的所为对沿海百姓其实是大为有益的,有沿海百姓的支持和为他们做耳目,朝廷根本禁之不绝,以致形偌大的规模。
李唐赶车到了江边,耐心等在那儿,大约过了大半个时辰,那捧着名册的人点到了他的名字,李唐赶紧走上前去,先不点收,而是对那头目耳语起来,想是着夏浔联系这临时增加的货物,那人听了道:“刀和扇子么?可以x,钱带来了么?”
“带来了,带来了,大侄子,快过来,快来见过贾头领。”
夏浔赶紧走上前去,那大胡子上下打量他几眼,扭头吩咐道:“何天阳,何天阳,去船上取五十把刀,一千柄扇。”
旁边一人应声而出,目光在夏浔身上一转,忽地叫道:“咦!我认得他!今日主被人告举,官兵围剿时,他就在场!”
一语未了,旁边“嚓嚓嚓”一连串的拔刀出鞘声,听得让人倒牙,夏浔只是一怔的功夫,六七柄锋利的钢刀,已经住了他的左右。
▲▲▲三更,推荐票,莫手懒,手懒必被砍!求,到,心想事,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