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换主场!
“杨旭毫无反应?祖坟被刨了,他毫无反应?他现在在做什么?”
听了杨羽送来的消息,杨充又是惊奇又是失望。
杨羽道:“是,当日杨旭回来,听说消息后,先请在他里做工的匠人忙去搬回棺椁,不料那棺木已被路过的一群人发善心给抬到天师观去了。棺木不入土,停在道观寺庙中,正是最佳的所在,所以杨旭只是去那里祭拜了一番,并未再抬回他的。次日一早,他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身边还跟着一个年轻俊俏的后生,据说是个风先生,着他择选墓地的。这两天,他一直在忙这些事情。”
杨充沉思有顷,冷笑起来:“原来这杨旭也只是沽名钓誉之辈,他知道宗族是有权将背弃族的不肖子孙的坟茔掘迁祖坟的规矩,根本不敢做出太极端的事来。”
杨充这句话就已有些泄天机了,杨旭如果真的一怒之下出什么极端的事来,首先其冲的是谁?可惜杨羽很有被人当枪使的觉悟,竟然还没听出其中玄机,只是殷勤地向这位少族,同时也是远比自己前程远大的年轻人请教道:“充弟,杨旭服了软,被赶出族,父母之坟也迫迁了,这一下咱们扬眉吐气,是不是就可以罢了啦?”
杨充傲然摇头,指教似的道:“他的宅子还在我秣陵镇上,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后还少得了打道的机会?征粮派差、公益教化,不管什么事儿,少得了他杨旭?不把他打得一蹶不振,难保他以后不会搅风搅雨。羽哥,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呀……”
杨充冷笑着走开了。
有关杨旭初回族便怒杀宗辈牲畜,又拒不承担宗族责任,财万贯,对修宗祠、建义田一不拔,在祖祠里破口大骂,仗势欺压族族老的事在杨充有心传扬之下,渐渐在国子监传开了。
杨充的谣言自然绝口不提杨宗族是如何的冷漠无情、不提他们对这个族中晚辈是如何的排挤打压,那些热青年听了人人愤慨,他们都是读圣贤书的,能入学国子监的,哪个身后没有一个大族的支撑和资助?对这样忘恩负义、反叛族的人最是反感。
“杨兄,此等宵,你杨氏族中就没有法子惩治他吗?”
杨充叹息道:“唉!难x。上一次,族中父老倒是告了他一状,官司先打到江宁县,输了。再打到应xx,还是输了。人背后有人x……”
一个太学生又惊又怒:“背后有什么人,可以如此涉国法,放纵人?宗法是国之根本,一个不重宗法、不孝祖宗、不忠于族的人,能为一个忠于朝廷、忠于社稷的人吗?此等害群之马,必得严惩,方能警示他人,官岂可因废公,偏袒放纵?”
杨充叹道:“唉!你知道人的靠山是什么人?中山王x,若非中山王,哪有这般的权柄。”
这些太学生们可不大在乎功臣勋戚集团,对那些一生下来就是王侯公卿或者一二三品高官的功臣子弟,他们既有些鄙视,又有些嫉妒,本能地有些抵触。他们十年寒窗,饱读诗书,自负是有真学问、大本领的,将来入仕走得也是科举一途,文官之路,恰与勋戚功臣的武将集团对立,这时又未为真正的官员,没有到切身的利害,自然是嫉恶如仇,毫无忌惮的,一时间中山王也了他们唾骂的对象。
杨充又道:“这一次,我的辈们已把他忤逆不孝的事写入了状纸,再次呈给了应xx。可是我担心,杨旭背倚大树,仍然是毫发无伤。唉,他一人不肖倒也罢了,就只怕因他一人,坏了风气,我秣陵杨氏,从此永无宁日了。”
一个平素与他好的太学生振然道:“杨兄,朝廷律法,列有十恶,第八条就是不睦。这杨旭违反族规训、败坏纲常名教、的不只是杨氏宗族,而是整个天下的教化,这样的人,怎配做我名教弟子?他的生员身份,理应削去才是。杨旭有中山王做靠山,我们却有天下大义为后盾,我们联名上书,敦促应xx秉公执法吧,相信如此一来,应xx也不敢罔顾民意。”
这人一提醒,众学子纷纷响应,杨充连忙道谢,当下便有人取来笔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拼凑起xx书来。
“先生……”
杨充把众人签名写好的xx书揣在怀里,兴冲冲地正往外走,忽地看见一个穿高冠,着儒袍,五绺须,道貌岸然的老者站在那儿,正是国子祭酒,太学的主管官武齐安,杨充连忙一旁站定,躬身施礼。
杨充是杨氏族的少族,从就懂得在族辈面前扮乖卖巧讨人的本事,上了太学后就把这些功夫用在了各位先生身上,不管是这位大学校武先生,还是那位客座教授黄先生,都很赏识他。
看见徒,一脸严肃的武齐安脸上微微出一丝笑意:“是杨充x,匆匆忙忙的,这是什么去?”
杨充知道这位祭酒大人刻板不化,只重教学,最讨厌学生预国事,便撒个谎道:“学生与两位好友有约,今日要往玄武湖一游。”
武齐安怡然一笑,挥手道:“去吧。”
杨充如大赦,却不就走,只是再施一礼,容得先生举步过去,这才匆匆向外走去。
“皇祖父,您看,您看,前一次孙儿还觉得这杨旭一怒杀牛,纯是出于孝道,因此向皇祖父请旨,宽赦了他。想不到他如此乖张,不知敬上、序尊卑、明宗法、有违孝道,有乖情,实在是太可恶了。杨氏族老已因他的恶行再告于应xx,就连国子监的生员们也出于义愤,上书求惩了。”
朱允炆批着奏章,忽地看到应xx上奏并附录国子监生员们请求削杨旭功名,予以严惩的文章,不由得义愤填膺,立即向身后榻上正闭目憩的朱元璋告状。
“唔?”朱元璋有些意外,眨了眨眼睛,才清醒过来,微讶道:“那个杨……居然又把案子了御前?”
朱允炆气愤愤地道:“皇祖父,这可不是事。国一理,宗法不存,社稷安在?一个不明事理、不识大体、不知孝义的读书人,能为朝廷栋梁之材吗?孙儿觉得,此案是个极典型的例子,应该予以严惩,并将之抄报天下,以正教化。”
朱元璋淡淡一笑,说道:“上一次,朕对你说过的话,都忘了吗?”
朱允炆唯唯,当即不敢再言。朱元璋淡淡地道:“拿来我看。”
朱允炆连忙呈上,朱元璋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若无其事地道:“天子,掌天下之事。驾下文武,各有所司。这样的事,根本不需要天子过问,上一次,已经破例了,这一次,你管。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吧,应xx如果连这么的一桩案子都处理不了,还需要天子发话,他也不用下去了。”
朱允炆恭声道:“是。”
接过奏章,回到御案前正身坐下,朱允炆提起笔上,回头看了眼阖目养神的祖父,只得犹豫着在奏章上批下了三个大字:“知道了。”
朱元璋很生气,只是他的孙子没有看出祖父的怒意罢了。年岁渐老,朱元璋已不复当年的锐气,轻易也不动气了,但是这一次,他真的有些怒了。这个甚么杨旭的事情真的很重要吗?对偌大的天下来说,这事也不是。可是就是有人三番五次把它御前。
上一次是中山王,这一次是国子监,这说明这件事已不是区区一个秣陵镇乡民族众之间的纠纷,双方背后都有人,在用权说事。最可恶的是,徐增寿也好,这些太学生也罢,简直把天子视为了,一个用的骗的、一个捧起天下大义的牌牌,试图左右天子,视皇帝为傀儡么?
朱元璋暗暗冷笑:“以为我朱元璋老了?什么魑魅魍魉妖鬼都敢蹦跶出来了,你们就折腾吧,朕倒要看看,你们能把国法民意,挟持到哪儿去!”
他的一双老眼中微微闪过一抹凌厉无匹的杀气。
“就这些?”
听夏浔说完了要他办的事,萧千月微笑着问道。
夏浔也微笑道:“这些,已经足够了,不是么?”
萧千月点了点头,他现在真的有点佩服夏浔了,大人没有说错,此人确实了得,从这些方面着手,就不信杨没有甚么把柄,纵然真的没有……,锦衣卫说他有,就一定也能找得到,要整治这群丑,这些手段的确是够了。
夏浔道:“以前,是我陷入魔障了,总想和对方论出个道理来。大人说的对,只要达到目的,什么手段不一样呢?现如今,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夏浔也知道,这一来他是重新又回锦衣卫这艘破船上了。可他本来就有锦衣卫的身份,这是摆不了的,而这次罗佥事虽只了一面,给他的心理压力却太大了,让他连的心思都不敢有。罗佥事根本不提对青州诸事的疑,也不问他擅自回乡的理由,单刀直入,反奏奇效,夏浔一直以来做的种种准备全无用武之地。
“少爷,应xx的公差又来了。”肖管事紧张地跑进来道。
夏浔和萧千月对视一眼,举步走出去。外站着的还是上回那两个捕快,歪眉吊眼,皮笑不笑地取出一张堂票:“杨秀才,恭喜x,我们大老爷还要请您去一趟。”
夏浔还没说话,萧千月便走了上去,淡淡地道:“你们回吧,他不用去。”
两个公差一愕,登时瞪大眼睛,怒道:“抗拒拘传,该当何罪,你们知道吗?”
萧千月翻个白眼儿,冷冷地道:“不好意思,杨旭是在京、在职的军官,若有人举告,当由五军都督受理,你们应xx,不够格儿!”
“杨旭毫无反应?祖坟被刨了,他毫无反应?他现在在做什么?”
听了杨羽送来的消息,杨充又是惊奇又是失望。
杨羽道:“是,当日杨旭回来,听说消息后,先请在他里做工的匠人忙去搬回棺椁,不料那棺木已被路过的一群人发善心给抬到天师观去了。棺木不入土,停在道观寺庙中,正是最佳的所在,所以杨旭只是去那里祭拜了一番,并未再抬回他的。次日一早,他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身边还跟着一个年轻俊俏的后生,据说是个风先生,着他择选墓地的。这两天,他一直在忙这些事情。”
杨充沉思有顷,冷笑起来:“原来这杨旭也只是沽名钓誉之辈,他知道宗族是有权将背弃族的不肖子孙的坟茔掘迁祖坟的规矩,根本不敢做出太极端的事来。”
杨充这句话就已有些泄天机了,杨旭如果真的一怒之下出什么极端的事来,首先其冲的是谁?可惜杨羽很有被人当枪使的觉悟,竟然还没听出其中玄机,只是殷勤地向这位少族,同时也是远比自己前程远大的年轻人请教道:“充弟,杨旭服了软,被赶出族,父母之坟也迫迁了,这一下咱们扬眉吐气,是不是就可以罢了啦?”
杨充傲然摇头,指教似的道:“他的宅子还在我秣陵镇上,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后还少得了打道的机会?征粮派差、公益教化,不管什么事儿,少得了他杨旭?不把他打得一蹶不振,难保他以后不会搅风搅雨。羽哥,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呀……”
杨充冷笑着走开了。
有关杨旭初回族便怒杀宗辈牲畜,又拒不承担宗族责任,财万贯,对修宗祠、建义田一不拔,在祖祠里破口大骂,仗势欺压族族老的事在杨充有心传扬之下,渐渐在国子监传开了。
杨充的谣言自然绝口不提杨宗族是如何的冷漠无情、不提他们对这个族中晚辈是如何的排挤打压,那些热青年听了人人愤慨,他们都是读圣贤书的,能入学国子监的,哪个身后没有一个大族的支撑和资助?对这样忘恩负义、反叛族的人最是反感。
“杨兄,此等宵,你杨氏族中就没有法子惩治他吗?”
杨充叹息道:“唉!难x。上一次,族中父老倒是告了他一状,官司先打到江宁县,输了。再打到应xx,还是输了。人背后有人x……”
一个太学生又惊又怒:“背后有什么人,可以如此涉国法,放纵人?宗法是国之根本,一个不重宗法、不孝祖宗、不忠于族的人,能为一个忠于朝廷、忠于社稷的人吗?此等害群之马,必得严惩,方能警示他人,官岂可因废公,偏袒放纵?”
杨充叹道:“唉!你知道人的靠山是什么人?中山王x,若非中山王,哪有这般的权柄。”
这些太学生们可不大在乎功臣勋戚集团,对那些一生下来就是王侯公卿或者一二三品高官的功臣子弟,他们既有些鄙视,又有些嫉妒,本能地有些抵触。他们十年寒窗,饱读诗书,自负是有真学问、大本领的,将来入仕走得也是科举一途,文官之路,恰与勋戚功臣的武将集团对立,这时又未为真正的官员,没有到切身的利害,自然是嫉恶如仇,毫无忌惮的,一时间中山王也了他们唾骂的对象。
杨充又道:“这一次,我的辈们已把他忤逆不孝的事写入了状纸,再次呈给了应xx。可是我担心,杨旭背倚大树,仍然是毫发无伤。唉,他一人不肖倒也罢了,就只怕因他一人,坏了风气,我秣陵杨氏,从此永无宁日了。”
一个平素与他好的太学生振然道:“杨兄,朝廷律法,列有十恶,第八条就是不睦。这杨旭违反族规训、败坏纲常名教、的不只是杨氏宗族,而是整个天下的教化,这样的人,怎配做我名教弟子?他的生员身份,理应削去才是。杨旭有中山王做靠山,我们却有天下大义为后盾,我们联名上书,敦促应xx秉公执法吧,相信如此一来,应xx也不敢罔顾民意。”
这人一提醒,众学子纷纷响应,杨充连忙道谢,当下便有人取来笔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拼凑起xx书来。
“先生……”
杨充把众人签名写好的xx书揣在怀里,兴冲冲地正往外走,忽地看见一个穿高冠,着儒袍,五绺须,道貌岸然的老者站在那儿,正是国子祭酒,太学的主管官武齐安,杨充连忙一旁站定,躬身施礼。
杨充是杨氏族的少族,从就懂得在族辈面前扮乖卖巧讨人的本事,上了太学后就把这些功夫用在了各位先生身上,不管是这位大学校武先生,还是那位客座教授黄先生,都很赏识他。
看见徒,一脸严肃的武齐安脸上微微出一丝笑意:“是杨充x,匆匆忙忙的,这是什么去?”
杨充知道这位祭酒大人刻板不化,只重教学,最讨厌学生预国事,便撒个谎道:“学生与两位好友有约,今日要往玄武湖一游。”
武齐安怡然一笑,挥手道:“去吧。”
杨充如大赦,却不就走,只是再施一礼,容得先生举步过去,这才匆匆向外走去。
“皇祖父,您看,您看,前一次孙儿还觉得这杨旭一怒杀牛,纯是出于孝道,因此向皇祖父请旨,宽赦了他。想不到他如此乖张,不知敬上、序尊卑、明宗法、有违孝道,有乖情,实在是太可恶了。杨氏族老已因他的恶行再告于应xx,就连国子监的生员们也出于义愤,上书求惩了。”
朱允炆批着奏章,忽地看到应xx上奏并附录国子监生员们请求削杨旭功名,予以严惩的文章,不由得义愤填膺,立即向身后榻上正闭目憩的朱元璋告状。
“唔?”朱元璋有些意外,眨了眨眼睛,才清醒过来,微讶道:“那个杨……居然又把案子了御前?”
朱允炆气愤愤地道:“皇祖父,这可不是事。国一理,宗法不存,社稷安在?一个不明事理、不识大体、不知孝义的读书人,能为朝廷栋梁之材吗?孙儿觉得,此案是个极典型的例子,应该予以严惩,并将之抄报天下,以正教化。”
朱元璋淡淡一笑,说道:“上一次,朕对你说过的话,都忘了吗?”
朱允炆唯唯,当即不敢再言。朱元璋淡淡地道:“拿来我看。”
朱允炆连忙呈上,朱元璋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若无其事地道:“天子,掌天下之事。驾下文武,各有所司。这样的事,根本不需要天子过问,上一次,已经破例了,这一次,你管。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吧,应xx如果连这么的一桩案子都处理不了,还需要天子发话,他也不用下去了。”
朱允炆恭声道:“是。”
接过奏章,回到御案前正身坐下,朱允炆提起笔上,回头看了眼阖目养神的祖父,只得犹豫着在奏章上批下了三个大字:“知道了。”
朱元璋很生气,只是他的孙子没有看出祖父的怒意罢了。年岁渐老,朱元璋已不复当年的锐气,轻易也不动气了,但是这一次,他真的有些怒了。这个甚么杨旭的事情真的很重要吗?对偌大的天下来说,这事也不是。可是就是有人三番五次把它御前。
上一次是中山王,这一次是国子监,这说明这件事已不是区区一个秣陵镇乡民族众之间的纠纷,双方背后都有人,在用权说事。最可恶的是,徐增寿也好,这些太学生也罢,简直把天子视为了,一个用的骗的、一个捧起天下大义的牌牌,试图左右天子,视皇帝为傀儡么?
朱元璋暗暗冷笑:“以为我朱元璋老了?什么魑魅魍魉妖鬼都敢蹦跶出来了,你们就折腾吧,朕倒要看看,你们能把国法民意,挟持到哪儿去!”
他的一双老眼中微微闪过一抹凌厉无匹的杀气。
“就这些?”
听夏浔说完了要他办的事,萧千月微笑着问道。
夏浔也微笑道:“这些,已经足够了,不是么?”
萧千月点了点头,他现在真的有点佩服夏浔了,大人没有说错,此人确实了得,从这些方面着手,就不信杨没有甚么把柄,纵然真的没有……,锦衣卫说他有,就一定也能找得到,要整治这群丑,这些手段的确是够了。
夏浔道:“以前,是我陷入魔障了,总想和对方论出个道理来。大人说的对,只要达到目的,什么手段不一样呢?现如今,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夏浔也知道,这一来他是重新又回锦衣卫这艘破船上了。可他本来就有锦衣卫的身份,这是摆不了的,而这次罗佥事虽只了一面,给他的心理压力却太大了,让他连的心思都不敢有。罗佥事根本不提对青州诸事的疑,也不问他擅自回乡的理由,单刀直入,反奏奇效,夏浔一直以来做的种种准备全无用武之地。
“少爷,应xx的公差又来了。”肖管事紧张地跑进来道。
夏浔和萧千月对视一眼,举步走出去。外站着的还是上回那两个捕快,歪眉吊眼,皮笑不笑地取出一张堂票:“杨秀才,恭喜x,我们大老爷还要请您去一趟。”
夏浔还没说话,萧千月便走了上去,淡淡地道:“你们回吧,他不用去。”
两个公差一愕,登时瞪大眼睛,怒道:“抗拒拘传,该当何罪,你们知道吗?”
萧千月翻个白眼儿,冷冷地道:“不好意思,杨旭是在京、在职的军官,若有人举告,当由五军都督受理,你们应xx,不够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