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演变
怒澎湃,党旗飞扬,这里是xx的黄埔!诞生于xx风雷的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是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可以说一部黄埔军校史就浓缩着20世纪xxxx史。醉--网有人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军队,也就没有国共两党后来的大发展!的确,黄埔军校造就了xx现代史上乃至当代史上一大批声名显赫的巨人和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半个多世纪的合作与分裂不仅是黄埔军人的戎马倥偬沉浮荣辱,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军政生涯更是同中华民族的兴衰、xx社会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物转星移,岁月沧桑,从xx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学校、国民xx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走过了整整80年的征程。
黄埔军校的酝酿、筹备和立同xx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23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就通过了一项关于建立陆军讲武堂的提案,后来将军校的名称初步定为“国民xx军军官学校”。1924年1月24日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决定将筹备中的军官学校改名为“xx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实际上负责筹备工作的是廖仲恺),军校的校址初步选在广州黄埔岛原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堂和海军学校原址上。2月1日,孙中山任命李济深、王柏龄、林振雄、沈应时、俞飞鹏、宋荣昌、张瑞7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3月1日,黄埔军校新生入学试验委员会立,蒋介石被任命为委员(此时蒋不在广州,委员一职由李济深兼代),邓演达、王柏龄、严重、钱大均、宋荣昌、张瑞等9人为委员,准备招生入学考试。在军校筹备期间廖仲恺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效的工作,先后领导主持了校舍改造、制定校规、招募教员、制定教学xx以及设计校徽、制服等一系列事宜。
1924年5月3日,黄埔军校领导机构正式立。孙中山担任黄埔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廖仲恺任党代表,上述三人组军校校本部,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军校最高的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辖六大部、一个校办公厅、一个总教官室:部主任戴季陶(后邵元冲,11月周恩来继任),副主任张申;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管理部主任林振雄,副主任吴子泰;军需部主任周俊彦,副主任俞飞鹏;军医部主任宋荣昌,副主任金源盘;校办公厅秘书邵力子;总教官室总教官何应钦。在黄埔军校的教官中,顾祝同、陈继承、刘峙、严重等人任战术教官;钱大均等任兵器教官;汪卫、鲁易、聂荣臻、雷经天、袁也烈、泽覃、熊雄等都在部工作或担任教官。此外黄埔军校还设有特别官佐,陈诚、徐章、季方等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军校建立过程中苏联政曾给予了的助,苏军著名将领巴普洛夫、加仑(布留赫尔元帅)等曾担任军事顾问。
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到全国各地后,千上万的青年投笔从戎,纷纷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立志从军报国,“到黄埔军校去”’一时间竟然了青年人最时尚的口号。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校,其中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6月1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先生偕宋庆龄出席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最初分为4个队,后来军校又合并了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堂的学生编为6个队,由于xx的需要学习时间仅为半年,于1924年11月毕业,一期毕业生共计639人。许多黄埔一期生后来在国共两党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徐向前、陈赓、周士第、阎揆要、彭明治、袁仲贤、曾希圣以及蒋先云、胡焕文、曹渊、左权、刘云、陈启科、黄锦辉、冯达飞、李谦、孙一中、傅维钰、杨其纲、李之龙、赵自选、黄鳖、王尔琢、王泰吉、唐震、彭臣、刘畴西、许继慎、蔡申熙、吴展、何章杰、粱锡古、魏孟贤、肖方、董朗、贺声洋、冷相佑、张伯黄、伍文生、张继(湖南醴陵人,非湖南宜章人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张继)等后来都为了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领导人;此外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李奇中、郑国等著名起义将领也是黄埔1期生;而胡宗南、冷欣、曾扩晴、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铭、桂永清、李仙洲等黄埔1期生则为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将领。
1924年8月1日,黄埔军校第2期生499人入校学习,至1925年9月共有450人毕业。卢德铭、周逸群、吴兆生、张堂坤、陈奇、唐克、宛旦平、古宜权、李劳工、覃异之、聂绀弩、吴振民以及郑介民、余洒度、姚中英等都是黄埔军校第2期学生。此外从第2期开始,黄埔军校开始实行分科授课,由单一的步兵科扩编为步兵、工兵、炮兵、宪兵等五种。
1924年11月20日由黄埔军校师生组的教导一团正式立,何应钦任团,王登云任党代表,下辖沈应时、刘峙、王俊3个营;12月26日又立了教导二团,王柏龄任团,下辖顾祝同、刘尧宸、金佛庄3个营,黄埔1期生陈赓、陈明仁、刘畴西、侯镜如、关麟征等均在教导团担任连级军官。黄埔教导团的立为国民党党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这支部队参加过东征以及讨伐杨刘叛,1925年8月部队改编为国民xx军第一军,蒋介石担任军,周恩来任副党代表兼部主任。
1924年12月12日黄埔军校第3期生1233人进校学习,至1926年1月共毕业1224人。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常乾坤、高文华、黄文杰、符节、段炎华、肖人鹄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这一期毕业的。曾泽生担任3期学生区队,杨林(毕士梯)担任3期学生教官,张治中任第3期学生队总队;此外康泽、刘安琪、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也是黄埔3期毕业生。
1925年10月,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2654人入校,至1926年1月共2314人毕业。、唐天际、郭化若、倪志亮、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李运昌、王世英、吴溉之、潘朔端、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何昆、邹琦、徐百川、陆更夫、李鸣珂、陈毅安、李天柱、唐赤英、袁国平、叶墉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黄埔4期生。从这一期开始,肖楚、许德珩、恽代英、阳翰笙、于树德等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在黄埔4期毕业生中还有许多外籍学生,朝鲜籍学生有24人,越南籍学生中著名的要数洪将军,此外还有一些来自琉球、南洋的学生。
1926年3月1日广州国民政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并且合并广州一带其他军事学校,正式立“中央军事学校”,蒋介石担任校,李济深任副校,邓演达任教育,邵力子任部主任。此后军校分入伍生班、军官预备班、军官班,校址仍然设在黄埔岛。1926年3月至8月1日,黄埔军校第5期学生入校共2620人,陶铸、许光达、赵尚志、张宗逊、宋时轮、杨至诚、谭希林、廖运周、王良、徐彦刚、郭汝瑰、陈克非等就是这一期的学生。8月1日以后入校的规定列为第6期生。
1926年6月5日,国民政任命蒋介石为国民xx军总司令率军北伐,此时黄埔军校的校务工作由教育方鼎英主持。黄埔军校1、2、3期毕业生多人编入北伐军各个部队随军北伐,第4期大队、第5期炮兵团、工兵营,军校宪兵营、无线电通讯大队等也随军参加北伐。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不久为适应xx形势的发展,国民政也由广州迁移到武汉,并且决定立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由国民xx军总部主任邓演达负责筹备。11月1日,武汉分校招生委员会正式立,邓演达为主席,郭沫若、李一氓、董必武、李汉俊、包惠僧等14人为委员;12月8日,武汉分校录取全国各地男生986人,生195人,统一编整为武汉分校第6期入伍生总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招收生参加军事训练的军校,赵一曼、曾宪植、张瑞华、黄杰、谢冰莹(冰心)、胡筠、黄静汶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我军高级将领罗瑞卿、陈伯钧、郭天民、程子华、周文在、刘型、邓萍、周维炯、段林、张赤男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著名诗人臧克也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
武汉分校设在武昌两湖书院。仍由蒋介石担任校(邓演达xx校)、汪卫任党代表(顾孟余xx党代表)、张治中任教育、周佛海任部主任;总教官恽代英(李达xx总教官)。沈雁冰(茅盾)、许德珩、李富、蔡畅、郭沫若、章伯钧、项英、陈潭秋等为教官;兰腾蛟任总军事教官。1927年3月。武汉分校实行委员制。谭廷?、邓演达、恽代英、顾孟余、徐谦五人为委员。这是实际上剥夺了蒋介石校地职权。4月国民xx军总司令部学兵团1400人开入武汉分校。加上以前从黄埔迁来地第5期炮兵科、科、工兵科等。武汉分校学生总数达6000人之多。后来武汉分校一度改称中央军事学校本校。为名副其实地xx武装力量大本营。
黄埔军校在国民大xx时期除武汉分校外。还在州、南宁、沙设立过分校。此外还开设过黄埔军校高级班。黄埔军校州分校(汕分校)是各个分校中设立最早地一个。在第一次东征时。黄埔2期学生也随军战斗但是尚未毕业。为了给他们补习功课。1925年3月黄埔军校在州开办了分校。何应钦任分校xx校兼教育。后来邓演达也曾经担任过教育。州分校开办期间共招收训练学生两期。毕业728人。国民党保密局大特务头子人凤就是州分校4期地学生。1926年12月。黄埔军校州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是1926年5月立地。当时称中央军事学校第一分校。俞作柏任校。唐竣、何莽、陈可福、莫文骅等参加过百起义地我军将领都是南宁分校毕业地。莫文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担任过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沙分校又称中央军事学校第三分校。1926年2月筹办。石醉六任校。人夏曦任部主任。我军早期著名将领张子清担任过区队、教官。国民党军将领廖耀湘就是沙分校第6期学生。沙分校马日事变后被破坏殆尽。1928年5月正式停办。所余学生除毕业外。许多转入南京中央军校学习。黄埔军校高级班在大xx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我军早期领导人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以及著名起义将领曾泽生等就是高级班地毕业生。另外黄埔军校在国民xx军各部队以及各分校还开设了一大批军事训练班来培训军事人员。曾任红4军第28团党代表、我军早期著名将领何颖就参加过这种军事训练班。
1927年4月12日。黄埔军校校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xxxx彻底背叛xx;4月15日。黄埔军校副校李济深在广州“清党”;7月15日黄埔军校党代表汪卫撕下了左派地假面具。公开叛变xx。至此轰轰烈烈地国民大xx在国民党xx和帝国主义地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汪卫叛变xx后于1927年7月18日以“从黄埔来地第5期学员已经肄业期满”为借口。实际上解散了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此时武汉分校地学生一部分划给了国民党各军。一部分奉蒋介石地命令开往南京。另一部分1700多人被编为国民xx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叶剑英担任团。部队暂时驻扎在武汉南湖营房。武汉分校所剩师生如程子华、罗瑞卿等参加了xx领导地武装xx。还有许多回到乡自谋生计。郭沫若、仿吾、阳翰笙、许德珩、沈雁冰、聂绀弩、方之中、吴奚如、臧克、谢冰莹等黄埔师生。他们在xx最黑暗地时候拿起了手中地笔杆子同反动派针锋相对。
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地。他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后为了培植反xx势力。仍然注重黄埔军校。1927年10月南京政委任刘士毅为迁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具体主持黄埔军校地迁校事宜。11月5日。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校址选在南京。1928年蒋介石复任国民xx军总司令。3月6日军校在南京举行开学典礼;3月24日。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李济深任副校。何应钦任教育。周佛海任部主任。10月军校又实行校务委员制度。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吴稚晖、阎锡山、冯祥、李宗仁、李济深、何应钦、张学良、朱培德为首批校务委员。其中蒋介石、阎锡山、何应钦为常务委员。张治中担任军校教育并且主持工作。黄埔军校从此开始了南京中央军校时期。
1928年5月15日,军校的名称一度改为“国民xx军军官学校”;1929年9月10日,又改名为“国民xx军黄埔军官学校”。黄埔6期和黄埔7期的学生分南京、黄埔两地授学。军校南京部分的学员第6期1929年2月24日共3634人毕业:第7期学员于1929年12月28日共852人毕业:军校黄埔部分第6期学员1929年2月24日共718人毕业;第7期学员666人于1930年9月26日毕业。在黄埔7期学生中还包括朝鲜籍学生34人,越南籍学生13人:朝鲜人民军著名领导人崔庸健(在军校时化名崔石泉)等就曾在黄埔6期和黄埔7期执教过。自从大xx失败以后,由于黄埔军校清党、新军阀战争以及广州起义等事件的影响,军校黄埔部分的学生已经人大减少,所以此时它实际上是南京中央军校的预科学校。1930年9月在军校第7期学员即将毕业之际,蒋介石电令广州“第7期毕业后黄埔校停办”,短短十个字就使驰名中外的黄埔军校停办了!
从第8期学员开始,军校对教学方式、修业期限以及课程设置都进行了重大xx。首先军校学制改为三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第二年和第三年为理论教育年:学生所学的科目包括术科和学科两大类,术科包括单兵教练、班教练、排教练、工兵勤务、击、武术体等;学科除了陆军礼节、步兵典、步兵击、野战筑城、通信、卫生学、战术学、地形学、兵器学、瓦斯学、炮兵学、战车学、航空学之外,还设置了三民主义、外史、xxxx史、外国xx史、xx经济概况、法学、人生哲学、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课程,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了。第8期学员1930年开学时的时间不同,所以分为了两个总队,第一总队1933年5月共505人毕业,第二总队1933年11月共1240人毕业:第9期学员1931年3月开学,1934年5月共有654人毕业;第10期学员1933年7月开学,第一总队于1936年6月共有621人毕业,第二总队于1937年抗战开始后毕业,共有621人:我军开国少将张学思和高存信就是黄埔10期(中央军校)毕业的。第11期学员1934年录取1400人,1937年抗战开始后毕业,我军1964年晋升的少将黎原就是黄埔11期(中央军校)毕业的,黎原1938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兼xx黄埔军校同学会会。第12期学员1935年9月入学,1938年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于1月提前毕业,共计有740人,这批学生中就有后来担任过xx“行政院院”的军事强人郝柏村;第13期学员于1936年8月入学,南京陷落之前,随军校从南京经江西、湖北辗转至四川铜梁继续学习,1938年9月共计有1412人毕业。至此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举办第6—13期,一共八期,此外广州、洛阳、南昌、都、武汉、昆明等地还设有分校军事训练班。
军校在南京时期还立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由于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青睐,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最先进的战术训练,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在中央军校首先来试验的。军校教导总队仿效当年黄埔教导团,在德事顾问的指导下于1931年1月开始组建,1935年正式为国民党部队的正式战斗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37年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保卫国抗击日寇侵略的战场上打出了当年黄埔军校教导团的那骁勇的气势。
军校在西迁四川期间,第11—13期先后提前毕业,所以在迁校的途中又招收了第14期、第15期和第16期新生。1938年11月中央军校迁至四川都,把位于北较场的都分校作为军校的新校址,不久蒋介石发布命令将都分校并入中央军校本部,从此黄埔军校开始了历史上的都时期,校务委员又增加了程潜、刘湘、白崇禧、陈诚、邓锡侯五人。军校都时期招收第14—23期学生共31500多人,其中第22期时越南和朝鲜还保送了一大批学生来校学习,此外军校还委托其他有关学校代为培养了10000多名学生;教育方式也有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抗战的形势,修业期限分为了期和短期两种,同时实行甲乙丙三级教育体制,教学上也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校所设立的其他分校在动之中继续开办,李明灏、杜建时、胡宗南、甘丽初、钟彬、宋希濂等相继主持分校的工作。洛阳分校(第一分校),立于1933年,1938年迁往陕西南郑,1944年底停办;武汉分校(第二分校),1936年重办,抗战开始以后迁至湖南武冈、会同,1945年停办;第三分校,原来指都分校,1939年改设于江西瑞金,1946年停办;广州分校(第四分校),1936年立,广州陷落以后相继迁往广西、贵州等地,1945年停办;昆明分校(第五分校),立于1935年,1946年停办;南宁分校(第六分校),1926年立,1945年停办,南宁分校的师生于1938年参加了昆仑关大捷,越南人民军领导人武元甲也曾在南宁分校学习;西安分校(第七分校),1938年立,我党著名地下党员熊向晖曾是第七分校15期学生,该校于1945年停办;均县分校(第八分校),1940年立,1945年停办;迪化(乌鲁木齐)分校,即第九分校,立于1943年,1945年停办。军校都时期还设立了军官教导总队、战术研究班、高等教育班、校尉官研究班等,使军校的教育体系更加充实,在此期间蒋介石仍然兼任校一职,陈继承、万耀煌等先后担任教育,实际主持军校的日常工作。
1946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兼任校,万耀煌任教育,不久教育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关麟征接任。1947年7月,担任了23年军校校的蒋介石宣布不再兼任校,关麟征于是升任校一职,这是黄埔毕业生第一次担任军校校这一要职,在此期间军校共招收了两期学生即第22期和第23期,第24期刚刚招生入伍全国就已经解放了,在黄埔22期学生中黄幸强后来任台“陆军总司令”、罗本立任台“三军大学校”、曹思齐任台“陆军参谋”、王多智任台“陆军副总司令”。
1949年9月12日,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乘“中美号”专机抵达都,随即进驻军校黄埔楼。蒋介石此行是为了对军官学校的领导人进行大调整的。关麟征校晋升陆军总司令,校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原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接任;军校教育仍然由吴允周担任;军校训导处(即原来的部主任)由黄埔4期毕业的吴起舞担任。而此时的陆军军官学校尚有师生近14000人,军校领导机构还有5处11科和《黄埔日报》社。军校除军官训练班、军官教导总队、游击训练班之外,在校的黄埔23期学生有3个总队共3452人;黄埔24期招生入伍了约1120人,编了一个学生总队,黄埔5期毕业生徐幼常任总队。?
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及第一野战军18兵团在刘伯承、邓平、贺龙、周士第等指挥下以“大迂回”的战略战术席卷大西南。12月,人民解放军已经完了对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战略包围,在山穷尽之际,军校校张耀明、教育吴允周、副官处吴丽川等先后逃往xx;在我地下党员的极力争取之下,李永中、吴起舞、徐幼常、肖平等率领军校师生10000多人举行起义,这批起义师生后来相继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各部队或地方政部,许多优秀的师生后来还加入了xx。至此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的为了救xx、为了救xx人民的“黄埔军校”最终又从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黄埔军校永远结束了它在xx大陆办学的历史!
蒋介石败退至xx以后于1950年8月在xx高雄的凤山以原来的第四军官训练班(即xx训练班)为基础,重新恢复陆军军官学校,任命罗友伦为军校校,次年4月军校招收黄埔24期学员入学学习。1954年6月以后,军校仿照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学制进行了大规模的xx:学制改为四年,第一年实行通识教育,特别重视英语运用能力,绩优秀者可以被保送至美校学习,此外还使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化对现代陆军作战的重要;第二学年,开始选择与自己将来发展有关的系,军校普通科共设文史、、外文、数学、物理、机械、电机、军工、测绘等九大系,军校军事学术科下辖一般、战术、体育、兵器四大组;第三学年学习和实习领导防御的能力;第四学年则转为思考与实习的相结合。军校还实施理工科大学教育,学生毕业以后既发给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同时也授予理工科学士学位,军校接受xx“教育部”的督察和指导。除此之外军校毕业生还要到其他的兵种学校学习,中校以上军官要想获得晋升就必须到xx“三军大学”等高等学深造。1975年军校的教育体制再度修改,从黄埔47期起学时延至四年零三个月。1977年,从黄埔48期学生开始,学生毕业以后还可以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军校还设有专科生班、专修生班、短期训练班、预备军官训练班和补训总队等机构;军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增加了攀岩、武术、擒拿格斗等训练项目。军校的校军衔为中将,由现役将领担任,任期一般为两年;从1950年军校恢复时起罗友伦(黄埔5期)、谢肇齐(黄埔6期)、徐汝城(黄埔6期)、艾?瑷(黄埔8期)、张立夫(黄埔8期)、林初耀(黄埔10期)、秦祖熙(黄埔11期)、言百谦(黄埔16期)、许历农(黄埔16期)朱致远(黄埔16期)、卢光义(黄埔22期)、黄幸强(黄埔22期)、黄耀羽(黄埔24期)、汤元普(黄埔28期)、胡骐(黄埔29期)、杨德智(黄埔33期)等先后担任过校一职,现任校是杨国强中将。军校的副校、政战主任、各系系主任以及各所军衔均为少将,也是由军队现役军官担任。
黄埔赤子心,国民族情……
1986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xx正式立,黄埔1期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聂荣臻元帅和全国人大副委员许德珩任顾问,此后黄埔1期生侯镜如、李默庵,黄埔4期生李运昌先后担任会,胡立教等先后任顾问。
1991年4月在xx的黄埔一期生邓文仪将军发起创建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呼吁海峡两岸黄埔同学为和平统一xx而努力奋斗,邓文仪将军又于同年率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且晋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陵。2004年6月13日,黄埔2期学生张炎元、黄埔12期学生郝柏村率上千名退役的黄埔校友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举行xx,纪念黄埔军校立80周年。会上郝柏村代表xx广大退役的黄埔将领发表演说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当分裂国土的罪人!郝柏村的讲话内容被作为黄埔校友的共同声明在各大媒体上刊出,在海内外引起了反响。
北伐前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黄埔军校的毕业人数,据《中央军校十周年纪念册》,第一期585人,第二期450人,第三期1,224人,另州分校345人,第四期2,314人,第五期1,481人,第六期718人,第七期612人,共7,729人。
而据《黄埔同学总名册》,一至五期毕业生共7,399人,如加上第六期718人,第七期612人,总数可达8,729人。亦有统计为8,783人者。
而据丰悌的回忆,第一期490多名,第二期400多名,第三期1,200多名,第四期2,600多名。第四期设有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等,总人数有一万多名。第五期3,000多名,第六期3,000多名,第七期900多名。一至七期总共毕业一万多名,加上军官班、补习班等,总数在二万人左右。丰悌的估计,除包括军官班、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以外,亦可能将分校的毕业生计算在内。而分校毕业生,有些有统计,有些无统计;有统计者,数字亦多出入。如州分校(民国十四年十二月至十五年十二月)毕业生人数,前引谓345人,有资料谓为728人。另外,武汉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二十一年三月)毕业第七期1,760人,沙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十七年五月)毕业第七期人数不详,估计在1,400名左右;南宁分校(民国十五年五月建立,断续存在至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在北伐期间为国民xx军第七军部的重要来源,到民国十六年九月毕业约670人。兹不赘述。
一至五期7,399名毕业生中,湖南2,189人,占30%,广东1,036人,占14%;四川636人,占86%;浙江584人,占79%;湖北504人,占68%;江西476人,占64%;江苏265人,占36%;陜西246人,占33%;广西218人,占29%;安徽207人,占30%;河南205人,占28%;贵州163人,占22%;福建144人,占19%;山西138人,占19%;山东118人,占16%;云南108人,占15%;直隶68人,占09%;绥远(25)、辽宁(11)、甘肃(6)、古(6)、吉林(3)、察哈尔(2)、热河(2)、黑龙江(1),共56人,占08%;朝鲜(34)、xx(2)、xx(1)、越南(1),共38人,占05%。第六、七期学生,未见有籍贯统计数字。
就学生的来源而论,第一期报名一千二百多人,多由出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介绍而来,省籍以湖南、广东、陜西、江西、浙江等省为多,由于对各省都有配额,籍贯分布于二十一省区。报名学生中,三分之一为中学或专科毕业的程度。经两次考试斟选,另有军政部讲武堂学生并入。第二期学生是由各地考取而来,分批入校,籍贯分布于十七省区,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省为多。第三期以后先招入伍生,入伍生结业后,始升为本科生。报考入伍生的资格是:1中学毕业,2十八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第三期学生多在上海、广州等地招考,籍贯分布于十八省区(另有朝鲜4人),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为多。第四期学生由各地招考而来,共招考七次,分批入校,籍贯分布于二十四省区(另有xx1人,xx24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河南、陜西、浙江、江西、山西等省为多。第五期学生亦由各地分批招考而来,籍贯分布于二十二省区(另有xx1人,朝鲜6人,xx1人,越南1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为多,第一至五期共分布于二十五省区(另有xx2人,朝鲜34人,xx1人,越南1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省为多。
蒋中正在准备北伐的过程中,除了依恃以黄埔军校教职员和其毕业生为基础所编的xx军以外,并运用在校的学生。
北伐战争于民国十五年七月开始,当时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学生已毕业,分发到各军中。
北伐开始时,黄埔学生在校者有第四期,他们于民国十五年三月八日入学,到是年十月四日毕业2,314人,当时北伐军已进抵武汉,并自武汉向xx下游进兵,目标指向九江、南昌。第五期于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入学,到十六年八月十五日毕业1,481人,当时北伐阵营正因国民党清共陷于分裂,南京方面的xx军大体自南京北上,进出于苏北、鲁南;武汉方面的势力未继续北进,一度东征抵九江。第六期于民国十六年十月三日入学,到十八年一月二十四日毕业718人,当时北伐战争已结束;第七期于民国十八年一月十四日入学,到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毕业612人。第七期学生未及参加北伐战争。
事实上,替代并承袭黄埔军事教育工作的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民国十七年三月六日才开学,作为军校第六期。原在黄埔受教育的第六期学生,此时亦转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受教育。第七期学生在黄埔军校受教育时,当时广东与中央政不睦,故在民国十九年九月七日第七期毕业后,黄埔军校即奉令停办。
黄埔校军及学生,据有姓名可考者,参加两次东征阵亡的官兵共237人,在沙基惨案中罹难者27人。
在北伐战争中,一至五期毕业生或学生战死者,第一期25人,第二期8人,第三期38人,第四期17人,第五期10人,州分校12人,军补班1人,军官班2人,共113人。实际恐不只此数。据王肇宏研究,黄埔一、二、三期,毕业人数共2,327人,第一次东征之役,阵亡156人、伤182人;平定滇桂军之役,阵亡91人、伤103人;第二次东征之役,阵亡284人、伤123人。以上共阵亡531人、伤408人。合计伤亡939人,占毕业总人数将近40%。
据史全生研究,在北伐战争中黄埔学生牺牲者303人。
据黎显衡等研究,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黄埔学生353人。
校训校歌
校训“诚”是由蒋中正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诚,三民主义,是我xx先声。
xx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校。
以洒,以校作,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歌》:
怒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澈,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
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神,发扬吾校神!
历任校
第一任蒋中正先生
第二任关麟征将军
第三任张耀明将军
第四任罗友伦将军
第五任谢肇齐将军
第六任徐汝诚将军
第七任艾叆将军
第八任张立夫将军
第九任林初耀将军
第十任秦祖熙将军
第十一任言百谦将军
第十二任许历农将军
第十三任朱致远将军
第十四任卢光义将军
第十五任黄幸强将军
第十六任黄耀羽将军
第十七任汤元普将军
第十八任胡麒将军
第十九任杨德智将军
第二十任马登鹤将军
第廿一任童兆阳将军
第廿二任丁渝洲将军
第廿三任张岳衡将军
第廿四任杨国强将军
第廿五任王根林将军
在当时,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xx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全景。xx邮政局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全景与蒋中正校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国`防`部李杰与前行政院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xx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xx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xx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黄埔军校旧址简介: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洲岛,是大xx时期孙中山在xx和苏联的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xx军,来挽救xx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xx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xx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xx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二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结构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71年孙中山发起护法和1924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
俱乐部:1926年11月建,规模颇大,可容数千人,是师生xx、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该楼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处损坏,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经1993年修缮,已恢复原貌。
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部队在南方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将造木船的两个坞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经维修已初步恢复历史原貌。
东征烈士墓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面积5万多平方米,气氛宏伟,1926年6月落,1936年在墓园正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有黄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xx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xx团第一营营曹渊等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两旁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挂有两广总督岑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倡建,是洲要塞的组部分,白鹤岗炮台在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位于广州黄埔洲岛,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xx的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廖仲恺分别任校、党代表。军校以“创造xx军来挽救xx的危亡”为宗旨,形了“诚、团结合作、卫国民,不怕牺牲”的校风。军校师生在东征、北伐及抗日战争中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华民族的xx和解放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里曾走出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陈赓、何应钦、顾祝同等,被称为xx将帅的摇篮。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洲岛,校本部被夷为平地。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建馆。1996年,按照国文物局批示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重建了校本部,基本恢复了当年军校师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恢复了昔日黄埔军校的风采。现在军校旧址可参观的景点包括校本部、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白鹤岗炮台等。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怒澎湃,党旗飞扬,这里是xx的黄埔!诞生于xx风雷的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是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可以说一部黄埔军校史就浓缩着20世纪xxxx史。醉--网有人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军队,也就没有国共两党后来的大发展!的确,黄埔军校造就了xx现代史上乃至当代史上一大批声名显赫的巨人和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半个多世纪的合作与分裂不仅是黄埔军人的戎马倥偬沉浮荣辱,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军政生涯更是同中华民族的兴衰、xx社会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物转星移,岁月沧桑,从xx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学校、国民xx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走过了整整80年的征程。
黄埔军校的酝酿、筹备和立同xx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23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就通过了一项关于建立陆军讲武堂的提案,后来将军校的名称初步定为“国民xx军军官学校”。1924年1月24日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决定将筹备中的军官学校改名为“xx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实际上负责筹备工作的是廖仲恺),军校的校址初步选在广州黄埔岛原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堂和海军学校原址上。2月1日,孙中山任命李济深、王柏龄、林振雄、沈应时、俞飞鹏、宋荣昌、张瑞7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3月1日,黄埔军校新生入学试验委员会立,蒋介石被任命为委员(此时蒋不在广州,委员一职由李济深兼代),邓演达、王柏龄、严重、钱大均、宋荣昌、张瑞等9人为委员,准备招生入学考试。在军校筹备期间廖仲恺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效的工作,先后领导主持了校舍改造、制定校规、招募教员、制定教学xx以及设计校徽、制服等一系列事宜。
1924年5月3日,黄埔军校领导机构正式立。孙中山担任黄埔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廖仲恺任党代表,上述三人组军校校本部,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军校最高的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辖六大部、一个校办公厅、一个总教官室:部主任戴季陶(后邵元冲,11月周恩来继任),副主任张申;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管理部主任林振雄,副主任吴子泰;军需部主任周俊彦,副主任俞飞鹏;军医部主任宋荣昌,副主任金源盘;校办公厅秘书邵力子;总教官室总教官何应钦。在黄埔军校的教官中,顾祝同、陈继承、刘峙、严重等人任战术教官;钱大均等任兵器教官;汪卫、鲁易、聂荣臻、雷经天、袁也烈、泽覃、熊雄等都在部工作或担任教官。此外黄埔军校还设有特别官佐,陈诚、徐章、季方等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军校建立过程中苏联政曾给予了的助,苏军著名将领巴普洛夫、加仑(布留赫尔元帅)等曾担任军事顾问。
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到全国各地后,千上万的青年投笔从戎,纷纷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立志从军报国,“到黄埔军校去”’一时间竟然了青年人最时尚的口号。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校,其中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6月1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先生偕宋庆龄出席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最初分为4个队,后来军校又合并了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堂的学生编为6个队,由于xx的需要学习时间仅为半年,于1924年11月毕业,一期毕业生共计639人。许多黄埔一期生后来在国共两党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徐向前、陈赓、周士第、阎揆要、彭明治、袁仲贤、曾希圣以及蒋先云、胡焕文、曹渊、左权、刘云、陈启科、黄锦辉、冯达飞、李谦、孙一中、傅维钰、杨其纲、李之龙、赵自选、黄鳖、王尔琢、王泰吉、唐震、彭臣、刘畴西、许继慎、蔡申熙、吴展、何章杰、粱锡古、魏孟贤、肖方、董朗、贺声洋、冷相佑、张伯黄、伍文生、张继(湖南醴陵人,非湖南宜章人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张继)等后来都为了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领导人;此外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李奇中、郑国等著名起义将领也是黄埔1期生;而胡宗南、冷欣、曾扩晴、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铭、桂永清、李仙洲等黄埔1期生则为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将领。
1924年8月1日,黄埔军校第2期生499人入校学习,至1925年9月共有450人毕业。卢德铭、周逸群、吴兆生、张堂坤、陈奇、唐克、宛旦平、古宜权、李劳工、覃异之、聂绀弩、吴振民以及郑介民、余洒度、姚中英等都是黄埔军校第2期学生。此外从第2期开始,黄埔军校开始实行分科授课,由单一的步兵科扩编为步兵、工兵、炮兵、宪兵等五种。
1924年11月20日由黄埔军校师生组的教导一团正式立,何应钦任团,王登云任党代表,下辖沈应时、刘峙、王俊3个营;12月26日又立了教导二团,王柏龄任团,下辖顾祝同、刘尧宸、金佛庄3个营,黄埔1期生陈赓、陈明仁、刘畴西、侯镜如、关麟征等均在教导团担任连级军官。黄埔教导团的立为国民党党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这支部队参加过东征以及讨伐杨刘叛,1925年8月部队改编为国民xx军第一军,蒋介石担任军,周恩来任副党代表兼部主任。
1924年12月12日黄埔军校第3期生1233人进校学习,至1926年1月共毕业1224人。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常乾坤、高文华、黄文杰、符节、段炎华、肖人鹄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这一期毕业的。曾泽生担任3期学生区队,杨林(毕士梯)担任3期学生教官,张治中任第3期学生队总队;此外康泽、刘安琪、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也是黄埔3期毕业生。
1925年10月,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2654人入校,至1926年1月共2314人毕业。、唐天际、郭化若、倪志亮、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李运昌、王世英、吴溉之、潘朔端、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何昆、邹琦、徐百川、陆更夫、李鸣珂、陈毅安、李天柱、唐赤英、袁国平、叶墉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黄埔4期生。从这一期开始,肖楚、许德珩、恽代英、阳翰笙、于树德等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在黄埔4期毕业生中还有许多外籍学生,朝鲜籍学生有24人,越南籍学生中著名的要数洪将军,此外还有一些来自琉球、南洋的学生。
1926年3月1日广州国民政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并且合并广州一带其他军事学校,正式立“中央军事学校”,蒋介石担任校,李济深任副校,邓演达任教育,邵力子任部主任。此后军校分入伍生班、军官预备班、军官班,校址仍然设在黄埔岛。1926年3月至8月1日,黄埔军校第5期学生入校共2620人,陶铸、许光达、赵尚志、张宗逊、宋时轮、杨至诚、谭希林、廖运周、王良、徐彦刚、郭汝瑰、陈克非等就是这一期的学生。8月1日以后入校的规定列为第6期生。
1926年6月5日,国民政任命蒋介石为国民xx军总司令率军北伐,此时黄埔军校的校务工作由教育方鼎英主持。黄埔军校1、2、3期毕业生多人编入北伐军各个部队随军北伐,第4期大队、第5期炮兵团、工兵营,军校宪兵营、无线电通讯大队等也随军参加北伐。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不久为适应xx形势的发展,国民政也由广州迁移到武汉,并且决定立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由国民xx军总部主任邓演达负责筹备。11月1日,武汉分校招生委员会正式立,邓演达为主席,郭沫若、李一氓、董必武、李汉俊、包惠僧等14人为委员;12月8日,武汉分校录取全国各地男生986人,生195人,统一编整为武汉分校第6期入伍生总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招收生参加军事训练的军校,赵一曼、曾宪植、张瑞华、黄杰、谢冰莹(冰心)、胡筠、黄静汶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我军高级将领罗瑞卿、陈伯钧、郭天民、程子华、周文在、刘型、邓萍、周维炯、段林、张赤男等都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著名诗人臧克也是武汉分校6期学生。
武汉分校设在武昌两湖书院。仍由蒋介石担任校(邓演达xx校)、汪卫任党代表(顾孟余xx党代表)、张治中任教育、周佛海任部主任;总教官恽代英(李达xx总教官)。沈雁冰(茅盾)、许德珩、李富、蔡畅、郭沫若、章伯钧、项英、陈潭秋等为教官;兰腾蛟任总军事教官。1927年3月。武汉分校实行委员制。谭廷?、邓演达、恽代英、顾孟余、徐谦五人为委员。这是实际上剥夺了蒋介石校地职权。4月国民xx军总司令部学兵团1400人开入武汉分校。加上以前从黄埔迁来地第5期炮兵科、科、工兵科等。武汉分校学生总数达6000人之多。后来武汉分校一度改称中央军事学校本校。为名副其实地xx武装力量大本营。
黄埔军校在国民大xx时期除武汉分校外。还在州、南宁、沙设立过分校。此外还开设过黄埔军校高级班。黄埔军校州分校(汕分校)是各个分校中设立最早地一个。在第一次东征时。黄埔2期学生也随军战斗但是尚未毕业。为了给他们补习功课。1925年3月黄埔军校在州开办了分校。何应钦任分校xx校兼教育。后来邓演达也曾经担任过教育。州分校开办期间共招收训练学生两期。毕业728人。国民党保密局大特务头子人凤就是州分校4期地学生。1926年12月。黄埔军校州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是1926年5月立地。当时称中央军事学校第一分校。俞作柏任校。唐竣、何莽、陈可福、莫文骅等参加过百起义地我军将领都是南宁分校毕业地。莫文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担任过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沙分校又称中央军事学校第三分校。1926年2月筹办。石醉六任校。人夏曦任部主任。我军早期著名将领张子清担任过区队、教官。国民党军将领廖耀湘就是沙分校第6期学生。沙分校马日事变后被破坏殆尽。1928年5月正式停办。所余学生除毕业外。许多转入南京中央军校学习。黄埔军校高级班在大xx时期也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我军早期领导人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以及著名起义将领曾泽生等就是高级班地毕业生。另外黄埔军校在国民xx军各部队以及各分校还开设了一大批军事训练班来培训军事人员。曾任红4军第28团党代表、我军早期著名将领何颖就参加过这种军事训练班。
1927年4月12日。黄埔军校校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xxxx彻底背叛xx;4月15日。黄埔军校副校李济深在广州“清党”;7月15日黄埔军校党代表汪卫撕下了左派地假面具。公开叛变xx。至此轰轰烈烈地国民大xx在国民党xx和帝国主义地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汪卫叛变xx后于1927年7月18日以“从黄埔来地第5期学员已经肄业期满”为借口。实际上解散了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此时武汉分校地学生一部分划给了国民党各军。一部分奉蒋介石地命令开往南京。另一部分1700多人被编为国民xx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叶剑英担任团。部队暂时驻扎在武汉南湖营房。武汉分校所剩师生如程子华、罗瑞卿等参加了xx领导地武装xx。还有许多回到乡自谋生计。郭沫若、仿吾、阳翰笙、许德珩、沈雁冰、聂绀弩、方之中、吴奚如、臧克、谢冰莹等黄埔师生。他们在xx最黑暗地时候拿起了手中地笔杆子同反动派针锋相对。
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地。他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后为了培植反xx势力。仍然注重黄埔军校。1927年10月南京政委任刘士毅为迁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具体主持黄埔军校地迁校事宜。11月5日。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校址选在南京。1928年蒋介石复任国民xx军总司令。3月6日军校在南京举行开学典礼;3月24日。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李济深任副校。何应钦任教育。周佛海任部主任。10月军校又实行校务委员制度。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吴稚晖、阎锡山、冯祥、李宗仁、李济深、何应钦、张学良、朱培德为首批校务委员。其中蒋介石、阎锡山、何应钦为常务委员。张治中担任军校教育并且主持工作。黄埔军校从此开始了南京中央军校时期。
1928年5月15日,军校的名称一度改为“国民xx军军官学校”;1929年9月10日,又改名为“国民xx军黄埔军官学校”。黄埔6期和黄埔7期的学生分南京、黄埔两地授学。军校南京部分的学员第6期1929年2月24日共3634人毕业:第7期学员于1929年12月28日共852人毕业:军校黄埔部分第6期学员1929年2月24日共718人毕业;第7期学员666人于1930年9月26日毕业。在黄埔7期学生中还包括朝鲜籍学生34人,越南籍学生13人:朝鲜人民军著名领导人崔庸健(在军校时化名崔石泉)等就曾在黄埔6期和黄埔7期执教过。自从大xx失败以后,由于黄埔军校清党、新军阀战争以及广州起义等事件的影响,军校黄埔部分的学生已经人大减少,所以此时它实际上是南京中央军校的预科学校。1930年9月在军校第7期学员即将毕业之际,蒋介石电令广州“第7期毕业后黄埔校停办”,短短十个字就使驰名中外的黄埔军校停办了!
从第8期学员开始,军校对教学方式、修业期限以及课程设置都进行了重大xx。首先军校学制改为三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第二年和第三年为理论教育年:学生所学的科目包括术科和学科两大类,术科包括单兵教练、班教练、排教练、工兵勤务、击、武术体等;学科除了陆军礼节、步兵典、步兵击、野战筑城、通信、卫生学、战术学、地形学、兵器学、瓦斯学、炮兵学、战车学、航空学之外,还设置了三民主义、外史、xxxx史、外国xx史、xx经济概况、法学、人生哲学、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课程,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了。第8期学员1930年开学时的时间不同,所以分为了两个总队,第一总队1933年5月共505人毕业,第二总队1933年11月共1240人毕业:第9期学员1931年3月开学,1934年5月共有654人毕业;第10期学员1933年7月开学,第一总队于1936年6月共有621人毕业,第二总队于1937年抗战开始后毕业,共有621人:我军开国少将张学思和高存信就是黄埔10期(中央军校)毕业的。第11期学员1934年录取1400人,1937年抗战开始后毕业,我军1964年晋升的少将黎原就是黄埔11期(中央军校)毕业的,黎原1938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兼xx黄埔军校同学会会。第12期学员1935年9月入学,1938年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于1月提前毕业,共计有740人,这批学生中就有后来担任过xx“行政院院”的军事强人郝柏村;第13期学员于1936年8月入学,南京陷落之前,随军校从南京经江西、湖北辗转至四川铜梁继续学习,1938年9月共计有1412人毕业。至此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举办第6—13期,一共八期,此外广州、洛阳、南昌、都、武汉、昆明等地还设有分校军事训练班。
军校在南京时期还立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由于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青睐,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最先进的战术训练,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在中央军校首先来试验的。军校教导总队仿效当年黄埔教导团,在德事顾问的指导下于1931年1月开始组建,1935年正式为国民党部队的正式战斗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37年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保卫国抗击日寇侵略的战场上打出了当年黄埔军校教导团的那骁勇的气势。
军校在西迁四川期间,第11—13期先后提前毕业,所以在迁校的途中又招收了第14期、第15期和第16期新生。1938年11月中央军校迁至四川都,把位于北较场的都分校作为军校的新校址,不久蒋介石发布命令将都分校并入中央军校本部,从此黄埔军校开始了历史上的都时期,校务委员又增加了程潜、刘湘、白崇禧、陈诚、邓锡侯五人。军校都时期招收第14—23期学生共31500多人,其中第22期时越南和朝鲜还保送了一大批学生来校学习,此外军校还委托其他有关学校代为培养了10000多名学生;教育方式也有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抗战的形势,修业期限分为了期和短期两种,同时实行甲乙丙三级教育体制,教学上也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校所设立的其他分校在动之中继续开办,李明灏、杜建时、胡宗南、甘丽初、钟彬、宋希濂等相继主持分校的工作。洛阳分校(第一分校),立于1933年,1938年迁往陕西南郑,1944年底停办;武汉分校(第二分校),1936年重办,抗战开始以后迁至湖南武冈、会同,1945年停办;第三分校,原来指都分校,1939年改设于江西瑞金,1946年停办;广州分校(第四分校),1936年立,广州陷落以后相继迁往广西、贵州等地,1945年停办;昆明分校(第五分校),立于1935年,1946年停办;南宁分校(第六分校),1926年立,1945年停办,南宁分校的师生于1938年参加了昆仑关大捷,越南人民军领导人武元甲也曾在南宁分校学习;西安分校(第七分校),1938年立,我党著名地下党员熊向晖曾是第七分校15期学生,该校于1945年停办;均县分校(第八分校),1940年立,1945年停办;迪化(乌鲁木齐)分校,即第九分校,立于1943年,1945年停办。军校都时期还设立了军官教导总队、战术研究班、高等教育班、校尉官研究班等,使军校的教育体系更加充实,在此期间蒋介石仍然兼任校一职,陈继承、万耀煌等先后担任教育,实际主持军校的日常工作。
1946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兼任校,万耀煌任教育,不久教育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关麟征接任。1947年7月,担任了23年军校校的蒋介石宣布不再兼任校,关麟征于是升任校一职,这是黄埔毕业生第一次担任军校校这一要职,在此期间军校共招收了两期学生即第22期和第23期,第24期刚刚招生入伍全国就已经解放了,在黄埔22期学生中黄幸强后来任台“陆军总司令”、罗本立任台“三军大学校”、曹思齐任台“陆军参谋”、王多智任台“陆军副总司令”。
1949年9月12日,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乘“中美号”专机抵达都,随即进驻军校黄埔楼。蒋介石此行是为了对军官学校的领导人进行大调整的。关麟征校晋升陆军总司令,校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原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接任;军校教育仍然由吴允周担任;军校训导处(即原来的部主任)由黄埔4期毕业的吴起舞担任。而此时的陆军军官学校尚有师生近14000人,军校领导机构还有5处11科和《黄埔日报》社。军校除军官训练班、军官教导总队、游击训练班之外,在校的黄埔23期学生有3个总队共3452人;黄埔24期招生入伍了约1120人,编了一个学生总队,黄埔5期毕业生徐幼常任总队。?
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及第一野战军18兵团在刘伯承、邓平、贺龙、周士第等指挥下以“大迂回”的战略战术席卷大西南。12月,人民解放军已经完了对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战略包围,在山穷尽之际,军校校张耀明、教育吴允周、副官处吴丽川等先后逃往xx;在我地下党员的极力争取之下,李永中、吴起舞、徐幼常、肖平等率领军校师生10000多人举行起义,这批起义师生后来相继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各部队或地方政部,许多优秀的师生后来还加入了xx。至此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的为了救xx、为了救xx人民的“黄埔军校”最终又从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黄埔军校永远结束了它在xx大陆办学的历史!
蒋介石败退至xx以后于1950年8月在xx高雄的凤山以原来的第四军官训练班(即xx训练班)为基础,重新恢复陆军军官学校,任命罗友伦为军校校,次年4月军校招收黄埔24期学员入学学习。1954年6月以后,军校仿照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学制进行了大规模的xx:学制改为四年,第一年实行通识教育,特别重视英语运用能力,绩优秀者可以被保送至美校学习,此外还使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化对现代陆军作战的重要;第二学年,开始选择与自己将来发展有关的系,军校普通科共设文史、、外文、数学、物理、机械、电机、军工、测绘等九大系,军校军事学术科下辖一般、战术、体育、兵器四大组;第三学年学习和实习领导防御的能力;第四学年则转为思考与实习的相结合。军校还实施理工科大学教育,学生毕业以后既发给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同时也授予理工科学士学位,军校接受xx“教育部”的督察和指导。除此之外军校毕业生还要到其他的兵种学校学习,中校以上军官要想获得晋升就必须到xx“三军大学”等高等学深造。1975年军校的教育体制再度修改,从黄埔47期起学时延至四年零三个月。1977年,从黄埔48期学生开始,学生毕业以后还可以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军校还设有专科生班、专修生班、短期训练班、预备军官训练班和补训总队等机构;军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增加了攀岩、武术、擒拿格斗等训练项目。军校的校军衔为中将,由现役将领担任,任期一般为两年;从1950年军校恢复时起罗友伦(黄埔5期)、谢肇齐(黄埔6期)、徐汝城(黄埔6期)、艾?瑷(黄埔8期)、张立夫(黄埔8期)、林初耀(黄埔10期)、秦祖熙(黄埔11期)、言百谦(黄埔16期)、许历农(黄埔16期)朱致远(黄埔16期)、卢光义(黄埔22期)、黄幸强(黄埔22期)、黄耀羽(黄埔24期)、汤元普(黄埔28期)、胡骐(黄埔29期)、杨德智(黄埔33期)等先后担任过校一职,现任校是杨国强中将。军校的副校、政战主任、各系系主任以及各所军衔均为少将,也是由军队现役军官担任。
黄埔赤子心,国民族情……
1986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xx正式立,黄埔1期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聂荣臻元帅和全国人大副委员许德珩任顾问,此后黄埔1期生侯镜如、李默庵,黄埔4期生李运昌先后担任会,胡立教等先后任顾问。
1991年4月在xx的黄埔一期生邓文仪将军发起创建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呼吁海峡两岸黄埔同学为和平统一xx而努力奋斗,邓文仪将军又于同年率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且晋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陵。2004年6月13日,黄埔2期学生张炎元、黄埔12期学生郝柏村率上千名退役的黄埔校友在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举行xx,纪念黄埔军校立80周年。会上郝柏村代表xx广大退役的黄埔将领发表演说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当分裂国土的罪人!郝柏村的讲话内容被作为黄埔校友的共同声明在各大媒体上刊出,在海内外引起了反响。
北伐前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黄埔军校的毕业人数,据《中央军校十周年纪念册》,第一期585人,第二期450人,第三期1,224人,另州分校345人,第四期2,314人,第五期1,481人,第六期718人,第七期612人,共7,729人。
而据《黄埔同学总名册》,一至五期毕业生共7,399人,如加上第六期718人,第七期612人,总数可达8,729人。亦有统计为8,783人者。
而据丰悌的回忆,第一期490多名,第二期400多名,第三期1,200多名,第四期2,600多名。第四期设有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等,总人数有一万多名。第五期3,000多名,第六期3,000多名,第七期900多名。一至七期总共毕业一万多名,加上军官班、补习班等,总数在二万人左右。丰悌的估计,除包括军官班、补习班、学生军、特种训练班以外,亦可能将分校的毕业生计算在内。而分校毕业生,有些有统计,有些无统计;有统计者,数字亦多出入。如州分校(民国十四年十二月至十五年十二月)毕业生人数,前引谓345人,有资料谓为728人。另外,武汉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二十一年三月)毕业第七期1,760人,沙分校(民国十六年二月至十七年五月)毕业第七期人数不详,估计在1,400名左右;南宁分校(民国十五年五月建立,断续存在至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在北伐期间为国民xx军第七军部的重要来源,到民国十六年九月毕业约670人。兹不赘述。
一至五期7,399名毕业生中,湖南2,189人,占30%,广东1,036人,占14%;四川636人,占86%;浙江584人,占79%;湖北504人,占68%;江西476人,占64%;江苏265人,占36%;陜西246人,占33%;广西218人,占29%;安徽207人,占30%;河南205人,占28%;贵州163人,占22%;福建144人,占19%;山西138人,占19%;山东118人,占16%;云南108人,占15%;直隶68人,占09%;绥远(25)、辽宁(11)、甘肃(6)、古(6)、吉林(3)、察哈尔(2)、热河(2)、黑龙江(1),共56人,占08%;朝鲜(34)、xx(2)、xx(1)、越南(1),共38人,占05%。第六、七期学生,未见有籍贯统计数字。
就学生的来源而论,第一期报名一千二百多人,多由出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介绍而来,省籍以湖南、广东、陜西、江西、浙江等省为多,由于对各省都有配额,籍贯分布于二十一省区。报名学生中,三分之一为中学或专科毕业的程度。经两次考试斟选,另有军政部讲武堂学生并入。第二期学生是由各地考取而来,分批入校,籍贯分布于十七省区,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省为多。第三期以后先招入伍生,入伍生结业后,始升为本科生。报考入伍生的资格是:1中学毕业,2十八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第三期学生多在上海、广州等地招考,籍贯分布于十八省区(另有朝鲜4人),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为多。第四期学生由各地招考而来,共招考七次,分批入校,籍贯分布于二十四省区(另有xx1人,xx24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河南、陜西、浙江、江西、山西等省为多。第五期学生亦由各地分批招考而来,籍贯分布于二十二省区(另有xx1人,朝鲜6人,xx1人,越南1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为多,第一至五期共分布于二十五省区(另有xx2人,朝鲜34人,xx1人,越南1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省为多。
蒋中正在准备北伐的过程中,除了依恃以黄埔军校教职员和其毕业生为基础所编的xx军以外,并运用在校的学生。
北伐战争于民国十五年七月开始,当时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学生已毕业,分发到各军中。
北伐开始时,黄埔学生在校者有第四期,他们于民国十五年三月八日入学,到是年十月四日毕业2,314人,当时北伐军已进抵武汉,并自武汉向xx下游进兵,目标指向九江、南昌。第五期于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入学,到十六年八月十五日毕业1,481人,当时北伐阵营正因国民党清共陷于分裂,南京方面的xx军大体自南京北上,进出于苏北、鲁南;武汉方面的势力未继续北进,一度东征抵九江。第六期于民国十六年十月三日入学,到十八年一月二十四日毕业718人,当时北伐战争已结束;第七期于民国十八年一月十四日入学,到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毕业612人。第七期学生未及参加北伐战争。
事实上,替代并承袭黄埔军事教育工作的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民国十七年三月六日才开学,作为军校第六期。原在黄埔受教育的第六期学生,此时亦转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受教育。第七期学生在黄埔军校受教育时,当时广东与中央政不睦,故在民国十九年九月七日第七期毕业后,黄埔军校即奉令停办。
黄埔校军及学生,据有姓名可考者,参加两次东征阵亡的官兵共237人,在沙基惨案中罹难者27人。
在北伐战争中,一至五期毕业生或学生战死者,第一期25人,第二期8人,第三期38人,第四期17人,第五期10人,州分校12人,军补班1人,军官班2人,共113人。实际恐不只此数。据王肇宏研究,黄埔一、二、三期,毕业人数共2,327人,第一次东征之役,阵亡156人、伤182人;平定滇桂军之役,阵亡91人、伤103人;第二次东征之役,阵亡284人、伤123人。以上共阵亡531人、伤408人。合计伤亡939人,占毕业总人数将近40%。
据史全生研究,在北伐战争中黄埔学生牺牲者303人。
据黎显衡等研究,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黄埔学生353人。
校训校歌
校训“诚”是由蒋中正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诚,三民主义,是我xx先声。
xx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校。
以洒,以校作,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歌》:
怒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澈,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
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神,发扬吾校神!
历任校
第一任蒋中正先生
第二任关麟征将军
第三任张耀明将军
第四任罗友伦将军
第五任谢肇齐将军
第六任徐汝诚将军
第七任艾叆将军
第八任张立夫将军
第九任林初耀将军
第十任秦祖熙将军
第十一任言百谦将军
第十二任许历农将军
第十三任朱致远将军
第十四任卢光义将军
第十五任黄幸强将军
第十六任黄耀羽将军
第十七任汤元普将军
第十八任胡麒将军
第十九任杨德智将军
第二十任马登鹤将军
第廿一任童兆阳将军
第廿二任丁渝洲将军
第廿三任张岳衡将军
第廿四任杨国强将军
第廿五任王根林将军
在当时,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xx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全景。xx邮政局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全景与蒋中正校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国`防`部李杰与前行政院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xx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xx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xx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黄埔军校旧址简介: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洲岛,是大xx时期孙中山在xx和苏联的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xx军,来挽救xx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xx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xx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1938年军校校本部被日军炸毁。1988年旧址被定为国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州市政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校本部,使军校旧址恢复昔日风采。现复原开放的主要建筑有军校大、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和纪念室、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举办《军校校史》,《东征史迹》陈列和《孙中山在广东xx活动》图片展览,设立青少年学生军训营,进行军训。收藏文物、文献、照片颇丰,并认真开展科研,编辑出版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史料》等著作、论文、资料集约100万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二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
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原为清广东海关黄埔分关旧址,是一座砖瓦结构凝土结构的两层建筑。1971年孙中山发起护法和1924年创办军校时曾多次在此休息和办公。
俱乐部:1926年11月建,规模颇大,可容数千人,是师生xx、演讲、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的场所,该楼后遭日军飞机轰炸,多处损坏,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经1993年修缮,已恢复原貌。
游泳池:1926年为适应部队在南方网地带作战的需要,军校将造木船的两个坞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经维修已初步恢复历史原貌。
东征烈士墓园:是安葬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的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面积5万多平方米,气氛宏伟,1926年6月落,1936年在墓园正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和码头,有黄岗之称。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有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浣浣;屹立丰碑以万世,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xx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面刻有北伐阵亡的xx团第一营营曹渊等355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深公园: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李济深名字命名,林茂不减当年,大两旁柱遗迹犹在,仍可依稀追寻昔日风采。
黄埔公园:建于光绪年间,大挂有两广总督岑煊写的“黄埔公园”牌匾。1926年改建为中正公园,旧貌犹在。
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倡建,是洲要塞的组部分,白鹤岗炮台在洲炮台中规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挥台。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相隔,已初步重现划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位于广州黄埔洲岛,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xx的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廖仲恺分别任校、党代表。军校以“创造xx军来挽救xx的危亡”为宗旨,形了“诚、团结合作、卫国民,不怕牺牲”的校风。军校师生在东征、北伐及抗日战争中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华民族的xx和解放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里曾走出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陈赓、何应钦、顾祝同等,被称为xx将帅的摇篮。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洲岛,校本部被夷为平地。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建馆。1996年,按照国文物局批示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重建了校本部,基本恢复了当年军校师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恢复了昔日黄埔军校的风采。现在军校旧址可参观的景点包括校本部、孙中山故居、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白鹤岗炮台等。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